推荐暂存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总结

    推荐算法具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和商业价值,因此对推荐算法值得好好研究。推荐算法种类很多,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应该是协同过滤类别的推荐算法,本文就对协同过滤类别的推荐算法做一个概括总结,后续也会对一些典型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做原理总结。

1. 推荐算法概述

    推荐算法是非常古老的,在机器学习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就有需求和应用了。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5种:

    1)基于内容的推荐:这一类一般依赖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一些知识,通过挖掘文本的TF-IDF特征向量,来得到用户的偏好,进而做推荐。这类推荐算法可以找到用户独特的小众喜好,而且还有较好的解释性。这一类由于需要NLP的基础,本文就不多讲,在后面专门讲NLP的时候再讨论。

    2)协调过滤推荐:本文后面要专门讲的内容。协调过滤是推荐算法中目前最主流的种类,花样繁多,在工业界已经有了很多广泛的应用。它的优点是不需要太多特定领域的知识,可以通过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算法来得到较好的推荐效果。最大的优点是工程上容易实现,可以方便应用到产品中。目前绝大多数实际应用的推荐算法都是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3)混合推荐:这个类似我们机器学习中的集成学习,博才众长,通过多个推荐算法的结合,得到一个更好的推荐算法,起到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作用。比如通过建立多个推荐算法的模型,最后用投票法决定最终的推荐结果。混合推荐理论上不会比单一任何一种推荐算法差,但是使用混合推荐,算法复杂度就提高了,在实际应用中有使用,但是并没有单一的协调过滤推荐算法,比如逻辑回归之类的二分类推荐算法广泛。

    4)基于规则的推荐:这类算法常见的比如基于最多用户点击,最多用户浏览等,属于大众型的推荐方法,在目前的大数据时代并不主流。

    5)基于人口统计信息的推荐:这一类是最简单的推荐算法了,它只是简单的根据系统用户的基本信息发现用户的相关程度,然后进行推荐,目前在大型系统中已经较少使用。

2. 协同过滤推荐概述

    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作为推荐算法中最经典的类型,包括在线的协同和离线的过滤两部分。所谓在线协同,就是通过在线数据找到用户可能喜欢的物品,而离线过滤,则是过滤掉一些不值得推荐的数据,比比如推荐值评分低的数据,或者虽然推荐值高但是用户已经购买的数据。

    协同过滤的模型一般为m个物品,m个用户的数据,只有部分用户和部分数据之间是有评分数据的,其它部分评分是空白,此时我们要用已有的部分稀疏数据来预测那些空白的物品和数据之间的评分关系,找到最高评分的物品推荐给用户。

    一般来说,协同过滤推荐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基于用户(user-based)的协同过滤,第二种是基于项目(item-based)的协同过滤,第三种是基于模型(model based)的协同过滤

    基于用户(user-based)的协同过滤主要考虑的是用户和用户之间的相似度,只要找出相似用户喜欢的物品,并预测目标用户对对应物品的评分,就可以找到评分最高的若干个物品推荐给用户。而基于项目(item-based)的协同过滤和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类似,只不过这时我们转向找到物品和物品之间的相似度,只有找到了目标用户对某些物品的评分,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相似度高的类似物品进行预测,将评分最高的若干个相似物品推荐给用户。比如你在网上买了一本机器学习相关的书,网站马上会推荐一堆机器学习,大数据相关的书给你,这里就明显用到了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思想。

    我们可以简单比较下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和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需要在线找用户和用户之间的相似度关系,计算复杂度肯定会比基于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高。但是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新类别的有惊喜的物品。而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由于考虑的物品的相似性一段时间不会改变,因此可以很容易的离线计算,准确度一般也可以接受,但是推荐的多样性来说,就很难带给用户惊喜了。一般对于小型的推荐系统来说,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肯定是主流。但是如果是大型的推荐系统来说,则可以考虑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当然更加可以考虑我们的第三种类型,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

    基于模型(model based)的协同过滤是目前最主流的协同过滤类型了,我们的一大堆机器学习算法也可以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

3. 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

    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作为目前最主流的协同过滤类型,其相关算法可以写一本书了,当然我们这里主要是对其思想做有一个归类概括。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m个物品,m个用户的数据,只有部分用户和部分数据之间是有评分数据的,其它部分评分是空白,此时我们要用已有的部分稀疏数据来预测那些空白的物品和数据之间的评分关系,找到最高评分的物品推荐给用户。

    对于这个问题,用机器学习的思想来建模解决,主流的方法可以分为:用关联算法,聚类算法,分类算法,回归算法,矩阵分解,神经网络,图模型以及隐语义模型来解决。下面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3.1 用关联算法做协同过滤

    一般我们可以找出用户购买的所有物品数据里频繁出现的项集活序列,来做频繁集挖掘,找到满足支持度阈值的关联物品的频繁N项集或者序列。如果用户购买了频繁N项集或者序列里的部分物品,那么我们可以将频繁项集或序列里的其他物品按一定的评分准则推荐给用户,这个评分准则可以包括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等。

    常用的关联推荐算法有Apriori,FP Tree和PrefixSpan。如果大家不熟悉这些算法,可以参考我的另外几篇文章:

    Apriori算法原理总结

    FP Tree算法原理总结

    PrefixSpan算法原理总结 

3.2 用聚类算法做协同过滤

    用聚类算法做协同过滤就和前面的基于用户或者项目的协同过滤有些类似了。我们可以按照用户或者按照物品基于一定的距离度量来进行聚类。如果基于用户聚类,则可以将用户按照一定距离度量方式分成不同的目标人群,将同样目标人群评分高的物品推荐给目标用户。基于物品聚类的话,则是将用户评分高物品的相似同类物品推荐给用户。

    常用的聚类推荐算法有K-Means, BIRCH, DBSCAN和谱聚类,如果大家不熟悉这些算法,可以参考我的另外几篇文章: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

    BIRCH聚类算法原理

    DBSCAN密度聚类算法

    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原理总结

3.3 用分类算法做协同过滤

    如果我们根据用户评分的高低,将分数分成几段的话,则这个问题变成分类问题。比如最直接的,设置一份评分阈值,评分高于阈值的就是推荐,评分低于阈值就是不推荐,我们将问题变成了一个二分类问题。虽然分类问题的算法多如牛毛,但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逻辑回归。为啥是逻辑回归而不是看起来更加高大上的比如支持向量机呢?因为逻辑回归的解释性比较强,每个物品是否推荐我们都有一个明确的概率放在这,同时可以对数据的特征做工程化,得到调优的目的。目前逻辑回归做协同过滤在BAT等大厂已经非常成熟了。

    常见的分类推荐算法有逻辑回归和朴素贝叶斯,两者的特点是解释性很强。如果大家不熟悉这些算法,可以参考我的另外几篇文章:

    逻辑回归原理小结

    朴素贝叶斯算法原理小结

3.4 用回归算法做协同过滤

    用回归算法做协同过滤比分类算法看起来更加的自然。我们的评分可以是一个连续的值而不是离散的值,通过回归模型我们可以得到目标用户对某商品的预测打分。

    常用的回归推荐算法有Ridge回归,回归树和支持向量回归。如果大家不熟悉这些算法,可以参考我的另外几篇文章:

    线性回归原理小结

    决策树算法原理(下)

    支持向量机原理(五)线性支持回归

3.5 用矩阵分解做协同过滤

    用矩阵分解做协同过滤是目前使用也很广泛的一种方法。由于传统的奇异值分解SVD要求矩阵不能有缺失数据,必须是稠密的,而我们的用户物品评分矩阵是一个很典型的稀疏矩阵,直接使用传统的SVD到协同过滤是比较复杂的。

    目前主流的矩阵分解推荐算法主要是SVD的一些变种,比如FunkSVD,BiasSVD和SVD++。这些算法和传统SVD的最大区别是不再要求将矩阵分解为UΣVT的形式,而变是两个低秩矩阵PTQ的乘积形式。对于矩阵分解的推荐算法,后续我会专门开篇来讲。

3.6 用神经网络做协同过滤

    用神经网络乃至深度学习做协同过滤应该是以后的一个趋势。目前比较主流的用两层神经网络来做推荐算法的是限制玻尔兹曼机(RBM)。在目前的Netflix算法比赛中, RBM算法的表现很牛。当然如果用深层的神经网络来做协同过滤应该会更好,大厂商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做协同过滤应该是将来的一个趋势。后续我会专门开篇来讲讲RBM。

3.7  用图模型做协同过滤

    用图模型做协同过滤,则将用户之间的相似度放到了一个图模型里面去考虑,常用的算法是SimRank系列算法和马尔科夫模型算法。对于SimRank系列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被相似对象引用的两个对象也具有相似性。算法思想有点类似于大名鼎鼎的PageRank。而马尔科夫模型算法当然是基于马尔科夫链了,它的基本思想是基于传导性来找出普通距离度量算法难以找出的相似性。后续我会专门开篇来讲讲SimRank系列算法。 

3.8 用隐语义模型做协同过滤

    隐语义模型主要是基于NLP的,涉及到对用户行为的语义分析来做评分推荐,主要方法有隐性语义分析LSA和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这些等讲NLP的再专门讲。

4. 协同过滤的一些新方向

    当然推荐算法的变革也在进行中,就算是最火爆的基于逻辑回归推荐算法也在面临被取代。哪些算法可能取代逻辑回归之类的传统协同过滤呢?下面是我的理解:

    a) 基于集成学习的方法和混合推荐:这个和混合推荐也靠在一起了。由于集成学习的成熟,在推荐算法上也有较好的表现。一个可能取代逻辑回归的算法是GBDT。目前GBDT在很多算法比赛都有好的表现,而有工业级的并行化实现类库。

    b)基于矩阵分解的方法:矩阵分解,由于方法简单,一直受到青睐。目前开始渐渐流行的矩阵分解方法有分解机(Factorization Machine)和张量分解(Tensor Factorization)。

    c)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目前两层的神经网络RBM都已经有非常好的推荐算法效果,而随着深度学习和多层神经网络的兴起,以后可能推荐算法就是深度学习的天下了?目前看最火爆的是基于CNN和RNN的推荐算法。

5. 协同过滤总结 

    协同过滤作为一种经典的推荐算法种类,在工业界应用广泛,它的优点很多,模型通用性强,不需要太多对应数据领域的专业知识,工程实现简单,效果也不错。这些都是它流行的原因。

    当然,协同过滤也有些难以避免的难题,比如令人头疼的“冷启动”问题,我们没有新用户任何数据的时候,无法较好的为新用户推荐物品。同时也没有考虑情景的差异,比如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景和用户当前的情绪。当然,也无法得到一些小众的独特喜好,这块是基于内容的推荐比较擅长的。     

    以上就是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一个总结,希望可以帮大家对推荐算法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并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矩阵分解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的应用

    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总结中,我们讲到了用矩阵分解做协同过滤是广泛使用的方法,这里就对矩阵分解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的应用做一个总结。(过年前最后一篇!祝大家新年快乐!明年的目标是写120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NLP相关的文章)

1. 矩阵分解用于推荐算法要解决的问题

    在推荐系统中,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是这样的,我们有很多用户和物品,也有少部分用户对少部分物品的评分,我们希望预测目标用户对其他未评分物品的评分,进而将评分高的物品推荐给目标用户。比如下面的用户物品评分表:

用户\物品物品1物品2物品3物品4物品5物品6物品7
用户13 5  1 
用户2 2    4
用户3   4   
用户4  2   1
用户51   4  

    对于每个用户,我们希望较准确的预测出用户对未评分物品的评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很多解决方法,本文我们关注于用矩阵分解的方法来做。如果将m个用户和n个物品对应的评分看做一个矩阵M,我们希望通过矩阵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2. 传统的奇异值分解SVD用于推荐

    说道矩阵分解,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奇异值分解SVD。在奇异值分解(SVD)原理与在降维中的应用中,我们对SVD原理做了总结。如果大家对SVD不熟悉的话,可以翻看该文。

    此时可以将这个用户物品对应的m×n矩阵M进行SVD分解,并通过选择部分较大的一些奇异值来同时进行降维,也就是说矩阵M此时分解为:

Mm×n=Um×kΣk×kVTk×n

  

    其中k是矩阵M中较大的部分奇异值的个数,一般会远远的小于用户数和物品树。如果我们要预测第i个用户对第j个物品的评分mij,则只需要计算uTiΣvj即可。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将评分表里面所有没有评分的位置得到一个预测评分。通过找到最高的若干个评分对应的物品推荐给用户。

    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似乎很有吸引力。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忽略了,就是SVD分解要求矩阵是稠密的,也就是说矩阵的所有位置不能有空白。有空白时我们的M是没法直接去SVD分解的。大家会说,如果这个矩阵是稠密的,那不就是说我们都已经找到所有用户物品的评分了嘛,那还要SVD干嘛! 的确,这是一个问题,传统SVD采用的方法是对评分矩阵中的缺失值进行简单的补全,比如用全局平均值或者用用户物品平均值补全,得到补全后的矩阵。接着可以用SVD分解并降维。

    虽然有了上面的补全策略,我们的传统SVD在推荐算法上还是较难使用。因为我们的用户数和物品一般都是超级大,随便就成千上万了。这么大一个矩阵做SVD分解是非常耗时的。那么有没有简化版的矩阵分解可以用呢?我们下面来看看实际可以用于推荐系统的矩阵分解。

3. FunkSVD算法用于推荐

    FunkSVD是在传统SVD面临计算效率问题时提出来的,既然将一个矩阵做SVD分解成3个矩阵很耗时,同时还面临稀疏的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避开稀疏问题,同时只分解成两个矩阵呢?也就是说,现在期望我们的矩阵M这样进行分解:

Mm×n=PTm×kQk×n

    我们知道SVD分解已经很成熟了,但是FunkSVD如何将矩阵M分解为P和Q呢?这里采用了线性回归的思想。我们的目标是让用户的评分和用矩阵乘积得到的评分残差尽可能的小,也就是说,可以用均方差作为损失函数,来寻找最终的P和Q。

    对于某一个用户评分mij,如果用FunkSVD进行矩阵分解,则对应的表示为qTjpi,采用均方差做为损失函数,则我们期望(mij−qTjpi)2尽可能的小,如果考虑所有的物品和样本的组合,则我们期望最小化下式:

∑i,j(mij−qTjpi)2

    只要我们能够最小化上面的式子,并求出极值所对应的pi,qj,则我们最终可以得到矩阵P和Q,那么对于任意矩阵M任意一个空白评分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qTjpi计算预测评分。很漂亮的方法!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为了防止过拟合,会加入一个L2的正则化项,因此正式的FunkSVD的优化目标函数J(p,q)是这样的:[Math Processing Error]

argminpi,qj∑i,j(mij−qTjpi)2+λ(||pi||22+||qj||22)

    其中λ为正则化系数,需要调参。对于这个优化问题,我们一般通过梯度下降法来进行优化得到结果。

    将上式分别对pi,qj求导我们得到:

∂J∂pi=−2(mij−qTjpi)qj+2λpi

∂J∂qj=−2(mij−qTjpi)pi+2λqj

 

    则在梯度下降法迭代时,pi,qj的迭代公式为:

pi=pi+α((mij−qTjpi)qj−λpi)

qj=qj+α((mij−qTjpi)pi−λqj)

    通过迭代我们最终可以得到P和Q,进而用于推荐。FunkSVD算法虽然思想很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非常好,这真是验证了大道至简。

4. BiasSVD算法用于推荐

    在FunkSVD算法火爆之后,出现了很多FunkSVD的改进版算法。其中BiasSVD算是改进的比较成功的一种算法。BiasSVD假设评分系统包括三部分的偏置因素:一些和用户物品无关的评分因素,用户有一些和物品无关的评分因素,称为用户偏置项。而物品也有一些和用户无关的评分因素,称为物品偏置项。这其实很好理解。比如一个垃圾山寨货评分不可能高,自带这种烂属性的物品由于这个因素会直接导致用户评分低,与用户无关。

    假设评分系统平均分为μ,第i个用户的用户偏置项为bi,而第j个物品的物品偏置项为bj,则加入了偏置项以后的优化目标函数J(p,q)是这样的[Math Processing Error]

argminpi,qj∑i,j(mij−μ−bi−bj−qTjpi)2+λ(||pi||22+||qj||22+||bi||22+||bj||22)

    这个优化目标也可以采用梯度下降法求解。和FunkSVD不同的是,此时我们多了两个偏执项bi,bj,,pi,qj的迭代公式和FunkSVD类似,只是每一步的梯度导数稍有不同而已,这里就不给出了。而bi,bj一般可以初始设置为0,然后参与迭代。这里给出bi,bj的迭代方法

bi=bi+α(mij−μ−bi−bj−qTjpi−λbi)

bj=bj+α(mij−μ−bi−bj−qTjpi−λbj)

    通过迭代我们最终可以得到P和Q,进而用于推荐。BiasSVD增加了一些额外因素的考虑,因此在某些场景会比FunkSVD表现好。

5. SVD++算法用于推荐

    SVD++算法在BiasSVD算法上进一步做了增强,这里它增加考虑用户的隐式反馈。好吧,一个简单漂亮的FunkSVD硬是被越改越复杂。

    对于某一个用户i,它提供了隐式反馈的物品集合定义为N(i), 这个用户对某个物品j对应的隐式反馈修正的评分值为cij, 那么该用户所有的评分修正值为∑s∈N(i)csj。一般我们将它表示为用qTjys形式,则加入了隐式反馈项以后的优化目标函数J(p,q)是这样的:[Math Processing Error]

argminpi,qj∑i,j(mij−μ−bi−bj−qTjpi−qTj|N(i)|−1/2∑s∈N(i)ys)2+λ(||pi||22+||qj||22+||bi||22+||bj||22+∑s∈N(i)||ys||22)

    其中,引入|N(i)|−1/2是为了消除不同|N(i)|个数引起的差异。式子够长的,不过需要考虑用户的隐式反馈时,使用SVD++还是不错的选择。

6. 矩阵分解推荐方法小结

    FunkSVD将矩阵分解用于推荐方法推到了新的高度,在实际应用中使用也是非常广泛。当然矩阵分解方法也在不停的进步,目前张量分解和分解机方法是矩阵分解推荐方法今后的一个趋势。

    对于矩阵分解用于推荐方法本身来说,它容易编程实现,实现复杂度低,预测效果也好,同时还能保持扩展性。这些都是它宝贵的优点。当然,矩阵分解方法有时候解释性还是没有基于概率的逻辑回归之类的推荐算法好,不过这也不影响它的流形程度。小的推荐系统用矩阵分解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型的话,则矩阵分解比起现在的深度学习的一些方法不占优势。

 

SimRank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总结中,我们讲到了用图模型做协同过滤的方法,包括SimRank系列算法和马尔科夫链系列算法。现在我们就对SimRank算法在推荐系统的应用做一个总结。

1. SimRank推荐算法的图论基础

    SimRank是基于图论的,如果用于推荐算法,则它假设用户和物品在空间中形成了一张图。而这张图是一个二部图。所谓二部图就是图中的节点可以分成两个子集,而图中任意一条边的两个端点分别来源于这两个子集。一个二部图的例子如下图。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二部图的子集内部没有边连接。对于我们的推荐算法中的SimRank,则二部图中的两个子集可以是用户子集和物品子集。而用户和物品之间的一些评分数据则构成了我们的二部图的边。

2. SimRank推荐算法思想

    对于用户和物品构成的二部图,如何进行推荐呢?SimRank算法的思想是,如果两个用户相似,则与这两个用户相关联的物品也类似;如果两个物品类似,则与这两个物品相关联的用户也类似。如果回到上面的二部图,假设上面的节点代表用户子集,而下面节点代表物品子集。如果用户1和3类似,那么我们可以说和它们分别相连的物品2和4也类似。

    如果我们的二部图是G(V,E),其中V是节点集合,E是边集合。则某一个子集内两个点的相似度s(a,b)可以用和相关联的另一个子集节点之间相似度表示。即:

s(a,b)=C|I(a)||I(b)|∑i=1|I(a)|∑j=1|I(b)|s(Ii(a),Ij(b))

    其中C是一个常数,而I(a),I(b)分别代表和a,b相连的二部图另一个子集的节点集合。s(Ii(a),Ii(b))即为相连的二部图另一个子集节点之间的相似度。

    一种特殊情况是,自己和自己的相似度,我们定义为1。即s(a,a)=1。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I(a),I(b)有一个为空,即a,b中某一个点没有相连的另一个子集中的点,此时s(a,b)=0,将这几种情况综合下,则二部图一个子集内两个点的相似度s(a,b)可以表示为:

 

s(a,b)=⎧⎩⎨⎪⎪⎪⎪⎪⎪⎪⎪1C|I(a)||I(b)|∑i=1|I(a)|∑j=1|I(b)|s(Ii(a),Ij(b))0a=ba≠b,I(a)≠∅,I(a)≠∅otherwise

    如果我们想用上式直接计算两个物品或者两个用户之间的相似度是比较困难的,一般需要通过迭代方式计算。对于a≠b,I(a)≠∅,I(a)≠∅时,我们注意到:

s(a,b)=C|I(a)||I(b)|∑i=1|I(a)|∑j=1|I(b)|s(Ii(a),Ij(b))=C|I(a)||I(b)|∑i=1N∑j=1Npias(a,b)pjb

    其中p为二部图关联边的权重,而N为二部图节点数。

    上面的式子可以继续转化为:

s(a,b)=C∑i=1N∑j=1N(pia∑i=1Npia)s(a,b)(pjb∑j=1Npjb)

    如果用矩阵表示,则相似度矩阵S=CWTSW, 其中W是将权重值p构成的矩阵P归一化后的矩阵。

    但是由于节点和自己的相似度为1,即我们的矩阵S的对角线上的值都应该改为1,那么我们可以去掉对角线上的值,再加上单位矩阵,得到对角线为1的相似度矩阵。即:

S=CWTSW+I−Diag(diag(CWTSW))

    其中diag(CWTSW)是矩阵CWTSW的对角线元素构成的向量,而Diag(diag(CWTSW))将这个向量构成对角矩阵。

    只要我们对S矩阵按照上式进行若干轮迭代,当S矩阵的值基本稳定后我们就得到了二部图的相似度矩阵,进而可以利用用户与用户的相似度度量,物品与物品的相似度度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

3. SimRank算法流程

    现在我们对SimRank算法流程做一个总结。

    输入:二部图对应的转移矩阵W,阻尼常数C,最大迭代次数k

    输出:子集相似度矩阵S:

    1) 将相似度S的初始值设置为单位矩阵I.

    2) 对于i=1,2...k:

      a) temp=CWTSW

      b) S=temp+I−Diag(diag(temp))

    以上基于普通的SimRank算法流程。当然,SimRank算法有很多变种,所以你可能看到其他地方的SimRank算法描述或者迭代的过程和上面的有些不同,但是算法思想基本和上面相同。

    SimRank算法有很多改进变种,比较著名的一个改进是SimRank++算法。

4. SimRank++算法原理

    SimRank++算法对SimRank算法主要做了两点改进。第一点是考虑了边的权值,第二点是考虑了子集节点相似度的证据。

    对于第一点边的权值,上面的SimRank算法,我们对于边的归一化权重,我们是用的比较笼统的关联的边数分之一来度量,并没有考虑不同的边可能有不同的权重度量,而SimRank++算法则在构建转移矩阵W时会考虑不同的边的不同权重值这个因素。

    对于第二点的节点相似度的证据。回顾回顾上面的SimRank算法,我们只要认为有边相连,则为相似。却没有考虑到如果共同相连的边越多,则意味着两个节点的相似度会越高。而SimRank++算法利用共同相连的边数作为证据,在每一轮迭代过程中,对SimRank算法计算出来的节点相似度进行修正,即乘以对应的证据值得到当前轮迭代的的最终相似度值。

5. SimRank系列算法的求解

    由于SimRank算法涉及矩阵运算,如果用户和物品量非常大,则对应的计算量是非常大的。如果直接用我们第二节讲到了迭代方法去求解,所花的时间会很长。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传统的一些SimRank求解优化以外,常用的有两种方法来加快求解速度。

    第一种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并行化,即利用Hadoop的MapReduce或者Spark来将矩阵运算并行化,加速算法的求解。

    第二种是利用蒙特卡罗法(Monte Carlo, MC)模拟,将两结点间 SimRank 的相似度表示为两个随机游走者分别从结点 a和 b出发到最后相遇的总时间的期望函数。用这种方法时间复杂度会大大降低,但是由于MC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求解得到的结果的精度可能不高。

6. SimRank小结

    作为基于图论的推荐算法,目前SimRank算法在广告推荐投放上使用很广泛。而图论作为一种非常好的建模工具,在很多算法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之前讲到了谱聚类算法。同时,如果你理解了SimRank,那么Google的PageRank对你来说就更容易理解了。

    个人理解PageRank只能得到某一个节点自己的权重,而SimRank却可以得到两两之间的权重度量,明显SimRank要更加高大上。:)

分解机(Factorization Machines)推荐算法原理

    对于分解机(Factorization Machines,FM)推荐算法原理,本来想自己单独写一篇的。但是看到peghoty写的FM不光简单易懂,而且排版也非常好,因此转载过来,自己就不再单独写FM了。

Pinard注:上面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而gθ(x)则利用yˆ(x)−θhθ(x)来计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