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文章中的关键词

思考的捷径:提出问题

  当今,信息和知识快速增长,书籍发行数量每年递增、文献发表和专利申请的人数不断增加、互联网的文本数量呈指数级的增长。高效阅读文本信息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以阅读书籍为例,每个人有不同的读书习惯。例如:

  1. 有的人习惯从正文第一页开始翻,阅读每章每段每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本文作者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2. 有的人习惯在豆瓣上找书评,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理解,然后再开始阅读这本书。
  3. 有的人长驱直入,搜索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内容进行精读,忽略其他内容。

  对于第一种阅读习惯,阅读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属于被动思考式的阅读,而坚持第二种阅读习惯的人容易形成依赖型思维,缺乏对自己原始思维的挖掘,相比较而言,第三类人更容易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不利于进行延展性思考。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探究良好的阅读行为,使读者能快速地理解所读文章(主要是非虚构类文章)的要领,掌握文章传达的信息。在文中,基于布朗先生撰写的《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1],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我介绍了关于提高阅读技巧的研究成果。

图 1 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

  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中,针对如何提出和解决文本阅读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下面简要叙述作者在引言中描述的两种思维: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具有海绵式思维的人常常有第一种读书习惯,他们读书的过程就像海绵吸水,而淘金式思维的人更为积极主动,他们会主动在书中寻找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般对应的是第三类人。然而,利用淘金式的方法进行阅读,需要结合批判性思考才能进一步提升阅读水平。也就是说,在和书籍作者交互的过程中,利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图1所示。基于《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四章的内容,在本文中,重点说明了如何通过对文本关键词的提问来增强与作者的互动。

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分析关键词

  在浏览新闻时,会看到新闻末尾会出现关键词;在阅读论文时,会看到论文的摘要后有一行关键词。利用关键词,可以确定文本所属的领域、掌握文本表达的主题,关键词就像线条将文本的其他内容串联起来。

  既然关键词如此重要,那么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和提问,以批判性的思维审视关键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四章中,布朗举了如下例子:

  旅游业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状态,旅游业可能对经济发展大有禅益,但是它也会给地区环境和当地居民带来危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控制旅游业。如果我们任由这些人随心所欲地肆意妄为,我们作为原居民必定要深受其害。

  该段文字的关键词有旅游业、居民、更多措施。其中,“更多措施”所表示的含义及其含糊,我们是应该限制旅游者的数量还是应该缩小旅游开发的规模,抑或制定规则约束旅游者的行为?只有了解了“更多措施”的含义后,读者才能对作者的论证进行评价。除了抽象关键词带来的模糊性外,还应该注意一些语义不明的词语。例如在以下论题中:

(1)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

(2)真人秀节目里展示的画面是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歪曲

(3)大学学生宿舍里的强奸案发生率是不是呈上升态势?

  高收入、幸福感、高收入、歪曲、宿舍里的强奸案是关键词。高收入,有多高?幸福感,哪方面的幸福感?歪曲,真人秀节目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宿舍里的强奸案,是侵入式强奸、情侣强奸甚至熟人强奸?

  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关键词,才能掌握作者如何对论题进行回应和论证。

如何快速定位文章关键词

方法一:人工查找

  一篇文章有论题、论据和结论。文章关键词大都出现在上述地方。一般而言,标题即论题,也有短文章没有标题,这就要求读者从文章中找到或者归纳出论题。结论是作者对论题的回应,是力图让读者信服的一系列观点或者看法。结论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找到了结论,才能对文章进行客观评价。论据是支撑这些观点和看法的陈述。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二章中,布朗列举了一些找到结论的技巧,如图2所示。此外,布朗也列举了引导论据的指示词。通过上述搜索方法,我们可以高效地确定文章的结论和论据。

图 2 快速定位结论的技巧

  除了在论题、论据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还需要重点关注抽象词语和易引起争论的词语。一个典型的易引起争论的词语是“虔诚的基督徒”,持无神论和有神论的人对这个词语的解释不一样。

  图 3总结了快速定位文中关键词的常见方法。

图 3 快速定位文章关键词的方法

【练习】快速定位文中关键词

  文章高亮的部分为论题、结论或者论据(理由)。黑体字为关键词。------是对文章的内容的化分。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打卡”?(论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碧影

  微信安全中心发布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常见的打卡平台都被点名。根据规范,“微信禁止通过利益诱惑,诱导用户分享、传播外链内容或者微信公众帐号文章。”比如我们常见的朋友圈打卡99天返学费,以及朋友圈分享某文章可以领取现金等都属于被禁的范畴。

  当然,返现、赚取奖品是很多广告主诱导分享的措施。学员为了获取奖励而主动分享也是一大原因。微信朋友圈的分享是一种几乎零成本、效率却极高的传播手段。但主动帮商家“达成营销行为”和初始纯粹的“呈现自我”行为产生了新的矛盾,毕竟,很少有人真的愿意在朋友圈树立“为了100元,我做什么都可以”的人设。“打卡文化”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

  狭义来讲,微信朋友圈出现的“学习类打卡”主要包括英语单词打卡、阅读打卡、口语打卡等。但广义来说,网红景点打卡、展览馆打卡、健身房打卡等“地点类打卡”,以群内签到为主的“签到类打卡”,都属打卡文化的范畴。利用打卡督促自身、构建形象、记录成就逐渐成为年轻人打卡的重要动力。(结论)

  美国传播学家戈夫曼认为,人际传播的实质是人们利用符号进行自我表演的过程。在人际交互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呈现出我们想让观众看到的舞台形象。如若把微信朋友圈看作一个舞台,每一条状态的设计、地点、内容其实都可以被看作是精心设计的表演形态。我们通过“打卡地点”让观众知晓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的行程,“打卡学习”显示我们想让人看到的学习状态,“打卡签到”表明我们的群体状态。(理由)在这个自我呈现过程中,观众看到的形象其实是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样子。当呈现结束,演员回到后台,或者我们离开手机屏幕,演员才恢复到“本我”的状态。而后台是观众看不到的地方,在手机屏幕之外,我们可能并没有在度假,只是在厕所修好了图片;并没有在认真学习,只是为了打卡而点进去囫囵吞枣看了3分钟;并没有合群,只是出于拿回押金等从众心理签到。用通俗的文字描述,可以被理解成现在偶像圈的流行用语“人设”,即人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特定行为给自己塑造一种公众性格和形象。(理由)

  偶像的公众人设一般都是“正能量”的,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却可能在不同社交平台呈现不同人设。不同的舞台需要不同的角色转换,甚至在不同微信群,我们的说话方式、呈现状态也会有差别。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把人的表演特质描绘了出来,但他同时也提出,“无论在何种舞台表演,在大多数情况下,表演者并非有意,而观众也并不觉得自己在观看。”于是在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少出现纯粹的表演者和观看者,而是不断地变换出现,完成表演-观看-表演的交替过程。

-----------------------------------------------------------------------------------------------

  当然,有人会提出,“我确实只是在认真学习打卡分享”,并未设计表演,也不乎观众。这里就提到第二个传播学的观点:仪式感。(结论)

  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指出,仪式传播指的就是“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他认为,“仪式是适当的规范行为的自愿表演,以象征性地影响和参与严肃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通过一定的规范设置,强化了分享人或者观众对某一事物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理由)

  90后逐渐脱离规范化的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但对学习的渴求却丝毫未减,于是“打卡”,这种类似于学生时代“家长签字”“交作业”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尤其是在泛娱乐、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时代,自发地营造仪式带来了一种使命感自我满足感,从而促进了学习或者健身这样的初心。(理由)

----------------------------------------------------------------------------------------------

  但仪式若使用得不好,也会导致另一种程度的形式主义。(结论) 虽说平台要求分享,群内要求打卡,但只需要简单的几个函数,就可以用编码实现机器人自主打卡。一种不用分享到朋友圈的“程序内打卡”也应运而生。根据阿拉丁小程序2018年10月排行榜,微信小程序“小打卡”在工具类小程序中排名第五。这是一种程序内的分享和打卡,并不会影响到真实生活的朋友圈,但也正因不能分享到朋友圈,而被更少人知道。

  归根到底,仪式感只能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激励和补充。(结论) 如若没有真心读书、分享的念头,打卡的“仪式感”也只能沦为形式主义。过度沉迷人设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反而会对个体的真实形象产生认知偏差。如果你真的认真学习的话,为何还需要“打卡”让别人知道呢?

【参考答案】关键词包括年轻人、打卡、形象、成就、观众、设计、特定行为、塑造、认真、学习、仪式、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自我满足感。

方法二:利用Python进行统计

  Python是进行语义分析、文本处理的通用编程语言。利用第三方提供的免费库,Python可对文本中词语出现的次数进行排列统计,例如基于文本生成词云的wordcloud库。需要说明的是,出现次数较高的词语不一定是关键词,还必须结合文本作进一步地筛选,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提高查找关键词的速度。

  对于中文文本,在利用wordcloud库对本文进行分析前,先需要对目标文本进行分词处理,典型的分词库有jieba库。

  为了验证利用Python词云法进行关键词分析的效果,对方法一中练习文本(文本附件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WDcxwhZhibNGQNTRjg9hfA )进行分析,生成词云效果图,并根据词云得到的关键词和方法一中练习的答案进行对比。

  词云生成的Python代码如下:

import jieba
from os import path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wordcloud import WordCloud
with open("text.txt",'r',encoding = 'UTF-8') as fi:
    txt = fi.read()
words = jieba.lcut_for_search(txt) # 精确分词
text = ' '.join(words) # 空格拼接
wordcloud = WordCloud(background_color = "white",\
                      width = 800,\
                      height = 500,\
                      font_path = "msyh.ttc",\
                      max_words = 200,\
                      max_font_size = 120,\
                      ).generate(text) # 调用generate方法将text转化成词云
wordcloud.to_file('关键词.png')

  从上述代码可以看到,代码主题结构包括四部分:库的导入、文本读取、文本分词、词云生成。

图4 方法一中练习文本的词云效果

  图4为利用Python分析得到方法一中练习文本的词云效果图。从词云效果图可以看到,以下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打卡、分享、朋友、朋友圈、我们、学习、微信、观众、仪式、表演、传播等。然后将上述词语代入原本文,并筛选出文章的关键词。

  【参考答案】打卡、分享、学习、观众、仪式、传播。对比方法一中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到,“分享”是新出现的词,进一步分析可知,“分享朋友圈打卡”表明分享和打卡是密不可分的两种行为。人工查找的方式遗漏了重要的结论:返现、赚取奖品是很多广告主诱导分享的措施。学员为了获取奖励而主动分享也是一大原因。上述两种原因是年轻人喜欢打卡众多原因中的一部分。

如何基于关键词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在找到关键词后,需要逐一对关键词进行提问。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四章中,布朗认为读者可以针对关键词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 作者,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2. 这个词语有没有其他意思?

  下面将以高杉尚孝《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方案写作》[2]的第一章为例,应用上述两个问题对章节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

  首先,利用Python生成目标内容的词云图,进而找到其关键词。图 5展示的是《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方案写作》第一章文本的词云效果图。

图5 目标文本词云效果图

  结合目标文本可知,关键词有信息、主题、记述信息、评价信息、规范信息、容器等,含有以上关键词的章结论和论据有:

(1)在逻辑表现力的领域中,只要是构成商务文案的所有文章,都可以视为信息

(2)只要文句中清楚地标示出主语、述词,而且这些文句都是构成某篇文案的零件,就都可以算是信息

(3)描述性的信息,是表示事物的状态

(4)规范性的信息,则是表示事物应有的状态,或者人应该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就如同医院处方。

(5)首先是记述信息,它描述了事物的情况现象本身。

(6)跟记述信息相反,评价信息表现出情况现象的好坏。

(7)信息是指传递者想“表达什么”,而主题则是传递者对于“关于什么”的表达。

(8)主题限定了信息可以展开的范围,但是主题不是信息

(9)主题信息在数量上的配合度,是设定主题关键因素

(10)在逻辑表现上,主题信息同等重要,因为主题就像是装着信息的容器

  然后,基于上述10个句子对关键词进行提问。

高杉尚孝,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 句(1)中的信息表示文章,句(2)中的信息表示句子。因此“信息”这个词有歧义。
  • 句(3)中的状态是该词的本意,指现实(或虚拟)事物处于生成、生存、发展、消亡时期或各转化临界点时的形态或事物态势。除了事物的状态外,描述性信息还可表示实体事物的性质、功能、成因、关系,以及抽象事物的概念、特点、原理、演变、异同等。
  • 在句(4)中,人除了采取行动外,还应该有态度、行动、思维方式等。
  • 配合指的是合在一起显得合适、相称。在句(8)中,高山认为主题与信息在数量上的匹配度在设定主题时很重要。然而,主题只有一个,而信息有很多个,因此数量上的匹配度一词并不好,应该改为内容上的匹配度。

这个词语有没有其他意思?

  • 句(1)中的“信息”表示文章,句(2)中的“信息”表示句子。除了文章和句子是信息外,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图像、音频、视频都是信息。

  • 句(7)中,“传递者”特指信息的传递者,而爱心、正能量、知识等都有传递者。

  • 句(10)中,作者认为主题是信息的容器,而现实世界中的容器一般用来盛特定的物质。

  • 是否已阅读?


  1. 作者:(美)尼尔·布朗(NeilBrowne)和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M.Keeley),书籍英文名为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

  2. 作者:(日)高杉尚孝(Hisataka takasugi)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