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M支持向量机详解(三)

前两章的连接:

SVM支持向量机详解(一)

SVM支持向量机详解(二)

1. 松弛变量

先复习一下,上一章我们讲到了(1)最优解与凸函数,我们通过这一小节知道了我们的目标函数和限制条件下,整个问题是可以求解的,且一定存在最优解。(2)线性优化器的求解方法,我们通过这一个小结,知道了能将 我们的问题g(x)= wx+b 进行n维向量的变化,首先,我们知道w会被xi的坐标影响,因此w=α1x1+α2x2+…+αnxn(xi是样本点,αi是拉普拉斯算子(求最优解会有的一些参数),后来,我们想到w也受到y(样本的标签)的影响,因此w=w=α1y1x1+α2y2x2+…+αnynxn。yi不是向量,所以我们的g(x)可以化为:g(x)=(\sum yi <ai,xi>) x +b,所以我们求解w的问题变成了两个向量的内积。(3)核函数,在(2)中我们知道了我们要进行两个向量的内积,那我们要如何实习这个操作呢?核函数就是将低维中的线性不可分的问题,提升到高维中,成为线性可分的问题。因此,我们又可以将线性不可分的问题,转化为线性可分的问题,并且用在(2)中,求出相应的向量之内积。

好,复习结束啦。我们来看看松弛变量是个啥,上一届留下了问题,万一我们用核函数提升了维度,还是线性不可分咋办?我先举一个这个问题的例子。

(假设现在的坐标已经是高维的了)我们能直观感觉到,现在我们的分类器已经分类地非常好的了吧!分错的唯一的黄色正方形应该是一个标注错误,是噪声。但是我们的机器没法这样判断,它还是会认为我们没有分好,就会成为一个线性不可分的问题。

因此由上面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出,硬间隔的分类法其结果容易受少数点的控制,这是很危险的(尽管有句话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那不过是那一小撮人聊以自慰的词句罢了,咱还是得民主)。

但解决方法也很明显,就是仿照人的思路,允许一些点到分类平面的距离不满足原先的要求。由于不同的训练集各点的间距尺度不太一样,因此用间隔(而不是几何间隔)来衡量有利于我们表达形式的简洁。我们原先对样本点的要求是:

 意思是说离分类面最近的样本点函数间隔也要比1大。如果要引入容错性,就给1这个硬性的阈值加一个松弛变量,即允许

因为松弛变量是非负的,因此最终的结果是要求间隔可以比1小。但是当某些点出现这种间隔比1小的情况时(这些点也叫离群点),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对这些点的精确分类,而这对我们的分类器来说是种损失。但是放弃这些点也带来了好处,那就是使分类面不必向这些点的方向移动,因而可以得到更大的几何间隔(在低维空间看来,分类边界也更平滑)。显然我们必须权衡这种损失和好处。好处很明显,我们得到的分类间隔越大,好处就越多。回顾我们原始的硬间隔分类对应的优化问题:

||w||2就是我们的目标函数(当然系数可有可无),希望它越小越好,因而损失就必然是一个能使之变大的量(能使它变小就不叫损失了,我们本来就希望目标函数值越小越好)。

其中l都是样本的数目。把损失加入到目标函数里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惩罚因子(cost,也就是libSVM的诸多参数中的C),原来的优化问题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这个式子有这么几点要注意:

是并非所有的样本点都有一个松弛变量与其对应。实际上只有“离群点”才有,或者也可以这么看,所有没离群的点松弛变量都等于0(对负类来说,离群点就是在前面图中,跑到H2右侧的那些负样本点,对正类来说,就是跑到H1左侧的那些正样本点)。

二是松弛变量的值实际上标示出了对应的点到底离群有多远,值越大,点就越远。

三是惩罚因子C决定了你有多重视离群点带来的损失,显然当所有离群点的松弛变量的和一定时,你定的C越大,对目标函数的损失也越大,此时就暗示着你非常不愿意放弃这些离群点,最极端的情况是你把C定为无限大,这样只要稍有一个点离群,目标函数的值马上变成无限大,马上让问题变成无解,这就退化成了硬间隔问题。

四是惩罚因子C不是一个变量,整个优化问题在解的时候,C是一个你必须事先指定的值,指定这个值以后,解一下,得到一个分类器,然后用测试数据看看结果怎么样,如果不够好,换一个C的值,再解一次优化问题,得到另一个分类器,再看看效果,如此就是一个参数寻优的过程,但这和优化问题本身决不是一回事,优化问题在解的过程中,C一直是定值,要记住。

五是尽管加了松弛变量这么一说,但这个优化问题仍然是一个优化问题(汗,这不废话么),解它的过程比起原始的硬间隔问题来说,没有任何更加特殊的地方。

从大的方面说优化问题解的过程,就是先试着确定一下w,也就是确定了前面图中的三条直线,这时看看间隔有多大,又有多少点离群,把目标函数的值算一算,再换一组三条直线(你可以看到,分类的直线位置如果移动了,有些原来离群的点会变得不再离群,而有的本来不离群的点会变成离群点),再把目标函数的值算一算,如此往复(迭代),直到最终找到目标函数最小时的w。

啰嗦了这么多,读者一定可以马上自己总结出来,松弛变量也就是个解决线性不可分问题的方法罢了,但是回想一下,核函数的引入不也是为了解决线性不可分的问题么?为什么要为了一个问题使用两种方法呢?

具体来说,在低维空间的时候,“离群点”非常多,所以用核函数来进行线性化是最高效的;在高维空间中,只有个别的“离群点”,那我们就没有太多的必要使用很函数进行升维操作了呀,毕竟也不能无限制增加计算复杂度。

至此一个比较完整的支持向量机框架就有了,简单说来,支持向量机就是使用了核函数的软间隔线性分类法。

2. 松弛变量(续)

可以回想一下C所起的作用(表征你有多么重视离群点,C越大越重视,越不想丢掉它们)。这个式子是以前做SVM的人写的,大家也就这么用,但没有任何规定说必须对所有的松弛变量都使用同一个惩罚因子,我们完全可以给每一个离群点都使用不同的C,这时就意味着你对每个样本的重视程度都不一样,有些样本丢了也就丢了,错了也就错了,这些就给一个比较小的C;而有些样本很重要,决不能分类错误,就给一个很大的C。

当然实际使用的时候并没有这么极端,但一种很常用的变形可以用来解决分类问题中样本的“偏斜”问题。

先来说说样本的偏斜问题,也叫数据集偏斜(unbalanced),它指的是参与分类的两个类别(也可以指多个类别)样本数量差异很大。比如说正类有10,000个样本,而负类只给了100个,这会引起的问题显而易见,可以看看下面的图:

方形的点是负类。H,H1,H2是根据给的样本算出来的分类面,由于负类的样本很少很少,所以有一些本来是负类的样本点没有提供,比如图中两个灰色的方形点,如果这两个点有提供的话,那算出来的分类面应该是H’,H2’和H1,他们显然和之前的结果有出入,实际上负类给的样本点越多,就越容易出现在灰色点附近的点,我们算出的结果也就越接近于真实的分类面。但现在由于偏斜的现象存在,使得数量多的正类可以把分类面向负类的方向“推”,因而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对付数据集偏斜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惩罚因子上作文章,想必大家也猜到了,那就是给样本数量少的负类更大的惩罚因子,表示我们重视这部分样本(本来数量就少,再抛弃一些,那人家负类还活不活了),因此我们的目标函数中因松弛变量而损失的部分就变成了:

其中i=1…p都是正样本,j=p+1…p+q都是负样本。libSVM这个算法包在解决偏斜问题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那C+和C-怎么确定呢?它们的大小是试出来的(参数调优),但是他们的比例可以有些方法来确定。咱们先假定说C+是5这么大,那确定C-的一个很直观的方法就是使用两类样本数的比来算,对应到刚才举的例子,C-就可以定为500这么大(因为10,000:100=100:1嘛)。

但是这样并不够好,回看刚才的图,你会发现正类之所以可以“欺负”负类,其实并不是因为负类样本少,真实的原因是负类的样本分布的不够广(没扩充到负类本应该有的区域)。说一个具体点的例子,现在想给政治类和体育类的文章做分类,政治类文章很多,而体育类只提供了几篇关于篮球的文章,这时分类会明显偏向于政治类,如果要给体育类文章增加样本,但增加的样本仍然全都是关于篮球的(也就是说,没有足球,排球,赛车,游泳等等),那结果会怎样呢?虽然体育类文章在数量上可以达到与政治类一样多,但过于集中了,结果仍会偏向于政治类!所以给C+和C-确定比例更好的方法应该是衡量他们分布的程度。比如可以算算他们在空间中占据了多大的体积,例如给负类找一个超球——就是高维空间里的球啦——它可以包含所有负类的样本,再给正类找一个,比比两个球的半径,就可以大致确定分布的情况。显然半径大的分布就比较广,就给小一点的惩罚因子。

但是这样还不够好,因为有的类别样本确实很集中,这不是提供的样本数量多少的问题,这是类别本身的特征(就是某些话题涉及的面很窄,例如计算机类的文章就明显不如文化类的文章那么“天马行空”),这个时候即便超球的半径差异很大,也不应该赋予两个类别不同的惩罚因子。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疯了,因为说来说去,这岂不成了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然而事实如此,完全的方法是没有的,根据需要,选择实现简单又合用的就好(例如libSVM就直接使用样本数量的比)。

3. 多分类任务

SVM用在实际问题中,一般都是多分类任务,我们之前一直是讨论的二分类任务,那我们要如何应用到多分类任务中呢?

还以文本分类为例,现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真的一次性考虑所有样本,并求解一个多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一次性得到多个分类面,就像下图这样:

多个超平面把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类别,给一个样本,看它落在哪个区域就知道了它的分类。看起来很美对不对?只可惜这种算法还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因为一次性求解的方法计算量实在太大,大到无法实用的地步。

 

稍稍退一步,我们就会想到所谓“一类对其余”的方法,就是每次仍然解一个两类分类的问题。比如我们有5个类别,第一次就把类别1的样本定为正样本,其余2,3,4,5的样本合起来定为负样本,这样得到一个两类分类器,它能够指出一篇文章是还是不是第1类的;第二次我们把类别2 的样本定为正样本,把1,3,4,5的样本合起来定为负样本,得到一个分类器,如此下去,我们可以得到5个这样的两类分类器(总是和类别的数目一致)。到了有文章需要分类的时候,我们就拿着这篇文章挨个分类器的问:是属于你的么?是属于你的么?哪个分类器点头说是了,文章的类别就确定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每个优化问题的规模比较小,而且分类的时候速度很快(只需要调用5个分类器就知道了结果)。但有时也会出现两种很尴尬的情况,例如拿一篇文章问了一圈,每一个分类器都说它是属于它那一类的,或者每一个分类器都说它不是它那一类的,前者叫分类重叠现象,后者叫不可分类现象。分类重叠倒还好办,随便选一个结果都不至于太离谱,或者看看这篇文章到各个超平面的距离,哪个远就判给哪个。不可分类现象就着实难办了,只能把它分给第6个类别了……更要命的是,本来各个类别的样本数目是差不多的,但“其余”的那一类样本数总是要数倍于正类(因为它是除正类以外其他类别的样本之和嘛),这就人为的造成了上一节所说的“数据集偏斜”问题。

因此我们还得再退一步,还是解两类分类问题,还是每次选一个类的样本作正类样本,而负类样本则变成只选一个类(称为“一对一单挑”的方法,哦,不对,没有单挑,就是“一对一”的方法,呵呵),这就避免了偏斜。因此过程就是算出这样一些分类器,第一个只回答“是第1类还是第2类”,第二个只回答“是第1类还是第3类”,第三个只回答“是第1类还是第4类”,如此下去,你也可以马上得出,这样的分类器应该有5 X 4/2=10个(通式是,如果有k个类别,则总的两类分类器数目为k(k-1)/2)。虽然分类器的数目多了,但是在训练阶段(也就是算出这些分类器的分类平面时)所用的总时间却比“一类对其余”方法少很多,在真正用来分类的时候,把一篇文章扔给所有分类器,第一个分类器会投票说它是“1”或者“2”,第二个会说它是“1”或者“3”,让每一个都投上自己的一票,最后统计票数,如果类别“1”得票最多,就判这篇文章属于第1类。这种方法显然也会有分类重叠的现象,但不会有不可分类现象,因为总不可能所有类别的票数都是0。看起来够好么?其实不然,想想分类一篇文章,我们调用了多少个分类器?10个,这还是类别数为5的时候,类别数如果是1000,要调用的分类器数目会上升至约500,000个(类别数的平方量级)。这如何是好?这个方法也不太可取。

看来我们必须再退一步,在分类的时候下功夫,我们还是像一对一方法那样来训练,只是在对一篇文章进行分类之前,我们先按照下面图的样子来组织分类器(如你所见,这是一个有向无环图,因此这种方法也叫做DAG SVM)

这样在分类时,我们就可以先问分类器“1对5”(意思是它能够回答“是第1类还是第5类”),如果它回答5,我们就往左走,再问“2对5”这个分类器,如果它还说是“5”,我们就继续往左走,这样一直问下去,就可以得到分类结果。好处在哪?我们其实只调用了4个分类器(如果类别数是k,则只调用k-1个),分类速度飞快,且没有分类重叠和不可分类现象!缺点在哪?假如最一开始的分类器回答错误(明明是类别1的文章,它说成了5),那么后面的分类器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纠正它的错误的(因为后面的分类器压根没有出现“1”这个类别标签),其实对下面每一层的分类器都存在这种错误向下累积的现象。。

不过不要被DAG方法的错误累积吓倒,错误累积在一对其余和一对一方法中也都存在,DAG方法好于它们的地方就在于,累积的上限,不管是大是小,总是有定论的,有理论证明。而一对其余和一对一方法中,尽管每一个两类分类器的泛化误差限是知道的,但是合起来做多类分类的时候,误差上界是多少,没人知道,这意味着准确率低到0也是有可能的,这多让人郁闷。

而且现在DAG方法根节点的选取(也就是如何选第一个参与分类的分类器),也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整体效果,我们总希望根节点少犯错误为好,因此参与第一次分类的两个类别,最好是差别特别特别大,大到以至于不太可能把他们分错;或者我们就总取在两类分类中正确率最高的那个分类器作根节点,或者我们让两类分类器在分类的时候,不光输出类别的标签,还输出一个类似“置信度”的东东,当它对自己的结果不太自信的时候,我们就不光按照它的输出走,把它旁边的那条路也走一走,等等。

 

好啦,现在SVM支持向量机的理论部分已经完成了。相信读者也对SVM的关键参数和算法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下面我们再看看sklearn中的svm怎么调用吧。

4. SVM模块的调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CC-SVC的惩罚参数C?默认值是1.0
    C越大,相当于惩罚松弛变量,希望松弛变量接近0,即对误分类的惩罚增大,趋向于对训练集全分对的情况,这样对训练集测试时准确率很高,但泛化能力弱。C值小,对误分类的惩罚减小,允许容错,将他们当成噪声点,泛化能力较强。

  • kernel :核函数,默认是rbf,可以是‘linear’, ‘poly’, ‘rbf’, ‘sigmoid’, ‘precomputed’
    – 线性:u’v
    – 多项式:(gamma*u’v + coef0)^degree
    – RBF函数:exp(-gamma|u-v|^2)
    –sigmoid:tanh(gammau’*v + coef0)

    degree :多项式poly函数的维度,默认是3,选择其他核函数时会被忽略。

    gamma : ‘rbf’,‘poly’ 和‘sigmoid’的核函数参数。默认是’auto’,则会选择1/n_features

  • 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可以将这些关键的参数和之前讲的东西一一对应起来。

这是一个Sample Code: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parameters={'kernel':['linear','rbf','sigmoid','poly'],'C':np.linspace(0.1,20,50),'gamma':np.linspace(0.1,20,20)}
svc = svm.SVC()
model = GridSearchCV(svc,parameters,cv=5,scoring='accuracy')
model.fit(X_train,y_train)
model.best_params_
model.score(X_test,y_test)

欢迎留言和讨论!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旨在寻找最佳的超平面,将不同类别的数据分开。从分类问题的角度来看,SVM要求找到一个超平面,使得不同类别的样本点在该超平面两侧,同时离该超平面的距离最大。该最大距离被称为margin,而最佳的超平面被称为最大间隔超平面。 SVM的核心思想是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中,使得数据在高维空间中更容易线性可分。在高维空间中,由于数据点增多,出现维度灾难的问题,而此时SVM可以通过核函数来避免该问题。 在求解最大间隔超平面时,SVM依赖于一些向量,称为支持向量。这些支持向量是最接近最大间隔超平面的样本点,它们对求解最大间隔超平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SVM可以应用于二分类、多分类以及回归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核函数,并且需要对超参数进行调整。此外,还需要注意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以避免不同维度的数据误导模型。 总之,SVM是一种强大的分类器,具有多种核函数可供选择,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数据的分类问题。 ### 回答2: 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它的优点是可以处理非线性分类问题,并且对于数据集中的噪声有较好的鲁棒性。SVM利用最大化分类边界来进行分类,最终得到的分类器是一个高维空间中的超平面。 SVM的原理是基于寻找最优超平面,这个超平面能够把不同类别的样本点分开。在二维平面上,这个超平面可以是一条直线,但是在高维空间中,它是一个超平面。SVM通过最大化边缘来寻找最优的超平面。边缘是一个超平面到两边最近样本点的距离,它表明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即分类器对于新的数据的表现能力。 支持向量机的核心思想是寻找一条最大间隔的线性分割超平面。在非线性分类任务中,使用核方法将特征向量转换为高维空间中的特征向量。在这个高维空间中,数据点可以被更好地分割,即可能会出现线性可分的情况。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分割垂直于某个维度的问题,此时支持向量机利用核函数的技巧将数据集映射到高维空间,并在这个高维空间中采用线性可分的方法来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核函数常用的有线性核、多项式核和径向基函数核。 其中,径向基函数核(RBF kernel)是最常用的核函数之一。这个核函数可以将数据点映射到一个无限维的特征空间上。径向基函数核使用一个参数gamma来决定核函数的变化速度。当gamma的值很小的时候,核函数的变化会很慢,分类的边界将会很宽。当gamma的值很大的时候,核函数的变化会很快,分类的边界将会很窄。 SVM的优化问题可以通过拉格朗日乘子法来解决。可以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来构造一个拉格朗日函数,并使用约束条件来推导对偶形式的SVM问题。这个对偶形式的问题可以使用高效的SMO算法来求解。 SVM是一种强大的分类方法,它适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场景,并在许多任务中实现了很好的结果。支持向量机具有较好的泛化性能、能够处理高维数据、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输入数据,并且能够快速训练分类器。 ### 回答3: SVM是一种二分类模型,它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方式找到最优的超平面,将不同类别的数据点分开。SVM支持向量机通过选择支持向量,来定义最优的超平面。支持向量是离超平面最近的数据点,它们对最终分类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选取支持向量的过程中,SVM支持向量机尝试选择最少的支持向量,以达到泛化能力强的效果。 SVM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器可以采用不同的核函数进行拟合,从而实现非线性分类。其中,常用的核函数包括线性核、多项式核、高斯核等。利用核函数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把数据从原本空间映射到更高维的空间中。在高维空间,数据点在非线性情况下更容易区分,从而提高了分类的准确率。 SVM支持向量机的训练过程可以利用现有的优化算法求解,例如序列最小优化算法(SMO)和改进的SMO算法等。这些算法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模型参数,直至达到最优的分类效果。在模型训练完成之后,我们可以利用模型进行分类预测,从而实现新数据的分类。 总之,SVM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基于分类边界找寻的算法,在分类效果、泛化能力和计算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分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