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023年预测考点

专题一 预测考点

1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这个章节必考,考的变化很多。比如前2个阶段的历史关系、继承关系;又或者是后面2个阶段的;又或者是专门考生态自然观跟现实的联系应用;又或者是前3个阶段的综合分析。所以4个阶段都要掌握。
  4个阶段: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掌握内容:理论渊源、科学基础、基本内容、意义和历史局限。
  生态自然观就不谈历史局限了,是跟现实结合的,二十大什么的实际考量一下。

1.1 古代朴素自然观

(1)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总的观点。其思想渊源是原始社会的宗教神话自然观,其理论基础是自然哲学。

(2)基本内容

  1. 确定自然或者宇宙为其哲学思考的对象;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2. 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矛盾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3. 古代朴素自然观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

(3)意义

  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力求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现象,并把它看成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表现出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思想。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4)历史局限

  1. 不能彻底的坚持唯物主义
  2. 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3. 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

1.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科学基础和思想渊源

  牛顿经典力学建立后,科学家竞相模仿,力图把牛顿力学的定律推广到整个自然界,并使牛顿力学的思想方法成为近代科学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整个18至19世纪,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家都按照这种模式去研究自然。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其科学基础主要是经典力学理论。

(2)基本内容

  • 原子论的物质观: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基石,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
  • 绝对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成为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
  • 惯性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
  • 机械的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来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 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观: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的对象来统治和压迫。

(3)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这个时代自然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共同的思想结晶。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一方面,它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直观、思辨和猜测的缺陷,具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对自然界的细节认识明显高于古代;另一方面,它对于自然界整体的看法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念,又是低于古代的。

(4)历史局限

  • 机械性:以机械的物质观来理解自然界
  • 形而上学性:以静止和片面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
  • 不彻底性: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科学基础和思想渊源

  科学、技术和经济密切关联:科学开始对技术产生大规模影响、成为技术的先决条件和动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社会进步的速度大大超过以往。
  科学研究也出现了新趋势:由运用观察、实验、解剖等经验方法搜集、积累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加以概括说明、创立理论的阶段。
  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和德国的古典哲学,其科学基础主要是19世纪的自然科学理论。

(2)基本内容

  • 物质观:将物质概念抽象成为一般客观存在,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 时空观:时空是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物质在时空中演化、发展;
  • 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 因果观: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是我们能够追溯的最终作用原因;
  • 人与自然观:明确反对把自然当作可以征服的对象来统治和控制,强调人在实践基础上受动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3)意义

  • 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 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 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4 生态自然观

(1) 生态自然观的生成依据

  • 生态自然观的认识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 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2)基本内容

  •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它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转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 生态自然观的具体应用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提出及逐步推行实施,正是从实践的角度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基本原则

  • 自然的可持续性: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功能;
  • 经济的可持续性:不以降低人类生活水平为代价;
  • 社会的可持续性:保证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 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正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突出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它要求人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

(4)意义

  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 有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
  3. 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1.5 古代朴素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区别

  古代朴素自然观确定自然或者宇宙为其哲学思考的对象;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矛盾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基石,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时间和空间成为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来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的对象来统治和压迫。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物质概念抽象成为一般客观存在,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时空是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物质在时空中演化、发展;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是我们能够追溯的最终作用原因;明确反对把自然当作可以征服的对象来统治和控制,强调人在实践基础上受动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

  三种自然观的发展本质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否定之否定,是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否定。任何一种自然观的产生都脱离不了当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的认识水平。而更先进的自然观对科学的发展又具有指导性意义。这个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在我们的认识中还会进行补充和丰富,在运动中发展自己。【参考来源: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6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1.7 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绿水青山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再多的钱财也无所用处,甚至会化为虚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上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最高标准。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力和经济财富,“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例如土壤的把力,鱼产丰富的江河等等;劳动资料的资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发展理念,揭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

2.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科学观:重点把握科学的价值(尤其是在课堂上讨论过的科学价值是否中立的问题,它有个历史的变化)。

科学方法论:材料分析题大概率是出这块的。围绕科学研究的5个步骤相关一些重点:

1、科学问题的提出(比如科研选题这块,结合你的专业实际分析一下,这里涉及问题的来源(有哪些可能性)、选题的意义、参照什么样的原则、具体有哪些步骤)

2、科学事实的获取。重点把握直接渠道这块: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的区别:科学观察(相对被动地去自然界获取知识)、科学实验(能动地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提取有效的科学事实) 间接渠道(文献调研)。

3、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抽象对事实进行分析,两大类型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都要理解和掌握,分析法、综合法、系统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互补的,分析是把认识深入和细化,综合是把其上升到整体进行整体把握,系统法又是二者的超越,既包含分析法和综合法,还要达到对系统内外交互的联系以及系统动态(比如过去、现在、将来)的把握。系统方法在生态自然观中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与运用。然后是归纳法和演绎法以及类比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互补的,归纳法是特殊到一般,演绎法是一般到特殊,归纳以演绎的原理作为指导的方向,演绎的前提是从归纳中得来的。这些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非逻辑思维:不管是直觉还是灵感什么的,都不是运气,都是有客观基础的(从有准备的头脑、平日的积累中获得的意外收获和超常规跳跃)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之间也是互补的,非逻辑思维打开通路,逻辑思维去验证。

4、科学实验:重点把握科学实验的检验,就是确证和证伪,还包括一种特殊形式(判决性实验)。无论哪种方法,都不能一次验证一个原理的正确,都是会随着实验的发展、主客观表现的变化而不断推进的。所以最后的科学理论也仅仅是相对成熟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5、科学理论:重点把握科学理论的评价和选择。两个维度:
  理性维度:某种层面上又把科学理论的特征包含进去,也有一些科学理论特征没有讲到的,比如简单性评价。
  非理性维度:人的主观因素,如个人的喜好、权威的评价、社会主流意识的推动。
  往年考的比较多的:关于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前3种没考过,后面那种又包括了具体3种模式,关于它的内容和点评还是要准备。什么累积式的,否证式的,还有库恩的社会历史观模式的。

2.1 科学价值

科学的价值:指的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科学的价值包含:“科学中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基本方面。

  • 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 科学知识的价值、科学道德的价值、科学美学的价值。

科学价值中立——这实际上是关于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也就是,科学要与价值分离,科学家采取的立场、态度要客观中立。

考察“科学的价值”的意义

  科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现实的事关人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既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科学真理的追求与科学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主体同一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在历史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

2.2 科学方法论

2.2.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科学问题的来源

  • 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原理论难解释新现象;同一事实进行多方面观察、实验,其结果无法给予统一解释。
  • 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的推论中证明了两个矛盾命题理论中有悖论;从理论中能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佯谬。
  • 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不同学派运用不同理论;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解释。
  • 社会需要而现有技术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2)科研选题的意义

  1. 选题是研究工作的首要步骤和战略起点,在科研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选题直接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展速度、成果大小甚至成败与否;
  3. 提出有创建性的课题,能加速科学的发展;
  4. 科研选题还与研究人员的成才有重大关系。

(3)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 需要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或是与学科发展本身需要密切联系;
  • 创造性:科研是探索性工作,本质上要求创新,其生命在于创新;
  • 科学性: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事实为依据,把选题置于当时背景条件下,使之成为科学上可成立和探索的问题;
  • 可行性:与科研工作者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据已有条件或努力创造条件,取得预期或一定成果。

(4)科研选题的一般步骤

  • 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
  • 提出选题
  • 初步论证—— 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经费;需要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等。
  • 评议和确定课题 —— 如,论文的开题、研究课题的申请

(5)“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这两个命题矛盾吗

  这两个命题所要解答的并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前者是就具体的研究来说,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后者是就认识的全过程来说,着眼于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二者实质上是统一的: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的产生直接、间接都是同实践有关的,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2.2.2 科学事实的获取
  • 直接途径: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最基本手段和方式
  • 间接途径:文献调研
2.2.2.1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辅之以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1)观察方法的意义

  • 观察是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重要手段
  • 通过观察获取科学事实不仅能为概括、提升和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提供了基础,还可以对科学假说或理论的确认提供事实依据

(2)观察之所以渗透着理论的原因

  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所以必然与观察者的知识背景乃至生活经验、心理定势相联系,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过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而科学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观察一般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仪器),而观察工具是理论的物化形式。

(3)“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客观性是否矛盾?如何有效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不矛盾,观察与理论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正确的理论是观察客观性的必要前提,观察的客观性又为新理论的诞生和检验作了有力保证。一个是要保证观察手段及条件的标准性;另一个是要保证观察者在观察当中所渗透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

2.2.2.2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科研目的,用一定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考察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基本方法。

(1)与观察方法的比较

  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最主要的区别:“自然发生” 与 “人为控制” 。

 1)实验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最大特点是在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

 2)还可以用较小经济代价获得更多大量、精确和可靠的科学事实,来更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2.3 科学思维
2.2.3.1 逻辑思维

(1)分析方法

  将被研究对象整体分为各部分、环节、要素和层次等,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方法。

分析方法的作用:是认识走向深化的前提。

分析方法的局限: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看问题。

(2)综合方法

  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将已有的关于研究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研究对象整体性认识的认识方法。

(3)系统方法

  是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从系统整体出发,从其结构与功能、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动态地研究事物总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系统方法与分析方法、综合方法之间的关联

  系统方法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分析和综合两个方面,更是对分析与综合方法的一种超越:系统方法它着眼于组成系统各部分、各要素、各层次是怎样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产生整体效应的;又是以综合为逻辑起点,发挥着分析和综合并存、互相反馈的双向作用。

运用系统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整体性原则:要使局部与全局、个别与一般、分析和综合协调一致,最终会带来“整体大于部分”的系统效果;
  • 动态原则:将系统看作是开放、动态的运行过程,将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综合起来考察;
  • 优化原则:对系统进行整体性优化,在解决问题时应统筹兼顾,大力协同;
  • 相关性原则:处理系统问题时要考虑系统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4)归纳与演绎

 1)归纳方法

  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在逻辑上叫做归纳推理。

归纳方法的局限性

  归纳方法多是根据对事物现象的归纳来获得结论的,它缺乏内在的必然性,只是对现象间的联系作出一种概率解释,这种推理过程必然伴随着错误的风险。

归纳方法的作用

 ① 能够将我们的经验扩展和概括,拓宽和加深我们的经验知识;
 ② 从科学事实概括出一般规律,是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有效方法,也为发现真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③ 为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设计提供逻辑依据

 2)演绎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结论的过程。

演绎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

  • 获得新知识:把不同的前提结合起来、或是把已有的知识存量纳入演绎系统都能创造新知识;
  • 解释事实或预见事实: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或解释已知事实、或是预见未知事实;
  • 发展假说和理论:通过演绎从假说和理论中推演出一个可以与实验相对比的具体结论,通过实验的验证推翻或证实理论的正确或错。

演绎法的局限性

 ① 它只适合于已有理论的证明和推演;
 ② 演绎法本身不能保证其结论的可靠性。

 3)如何看待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本身都无法克服自身的先天缺陷;二者在科学认识中特定的功能是整个科学认识中不可缺少、不可完全替代的;归纳和演绎在运用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5)类比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类比的客观基础限制了类比结论的可靠性;类比的逻辑根据是不充分的。

类比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 类比方法具有开拓思维、提供线索、解释外推、触类旁通的功能;
  • 类比是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途径,也是设计实验,尤其是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
  • 类比还是在学术著作中阐明科学见解的有效手段。
2.2.3.2 非逻辑思维

(1)何谓“有准备的头脑”?

  • 开放的思路、好奇善疑和穷追不舍的探索精神;
  • 严谨的态度:留心意外事件,对新现象抓住不放,追究到底;
  • 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
  • 诚实的科学态度;
  • 娴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的实际经验。
2.2.3.3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在任何科学创造过程中,两者都是互为补充的。在逻辑方法走不通的地方,科学就需要用非逻辑的方法开辟新的通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之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非逻辑方法的认识成果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否则,它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

2.2.4 科学假说的检验

(1)逻辑分析:又称为逻辑检验,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初步筛选的目的。

  • 假说中的概念是否具有精确性、明晰性与简单性;
  • 假说在逻辑结构上是否具有一致性;
  • 假说是否得到已有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的支持等。

(2)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与伪。

(3)假说的确证与证伪:原则上,科学假说的预期结果与经验事实相符合,这个假说便被证实了,若不相符合假说便被证伪了。

(4)假说的确证和证伪的复杂性

1)假说的确证与证伪的常规流程

  • 首先,从假说中推导出一些预期的可观察的事实陈述;
  • 然后,设计实验检查假说推出的事实陈述是否与实验相符;
  • 最后,进行检验论证,看经验事实是否确证或证伪该假说。

2)判决性实验对假说的确证与证伪

  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说,而已有的证据不足以决定这两个假说的孰是孰非。那么,就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对立假说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通过相应的观察或实验来证实其中一个,从而否定另外一个。

3)判决性实验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判决性实验的判决作用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

  • 确定性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重复的科学的观察与实验总是具体的和确定的,它在支持一个假说的同时,又可能为证伪另一个假说提供科学事实。因此,在一定科学背景下,判决性实验对检验假说有裁决作用。
  • 不确定性表现为:由于实验技术与有关的科学理论都在发展,已有的实验结果可能被否定或作出新的解释;还由于假说本身是有结构的和相互联系的,所以,很难直接判定假说中的哪一部分有错误。

4)结论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的最高法庭,但不要把已有的实验检验绝对化、简单化;检验假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期间也包含着各种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常常不是一次实验所能完成的。

2.2.5 科学理论
2.2.5.1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选择

1)评价的理性标准

  • 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 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 理论的简单性
  • 理论的预见性

2)非理性因素在理论评价中的作用

  • 科学家个人的心理偏好
  • 科学家的权威、声望和社会地位
  • 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
2.2.5.2 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1)“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

  对科学知识积累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描述。

  • 恩格斯的科学发展加速度模式
  • 普赖斯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模式

(2)“科学进步的空间转移模式”

  反映了科学发展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表现为科学中心的长周期转移和短周期转移。

(3)“带头学科更替模式”

  通过对学科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研究,苏联科学史家凯德洛夫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 在一定时期内担当整个科学发展主导的学科,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就是带头学科。
  • 带头学科的更替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更替的周期性和更替的加速性。

(4)“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模式”

1)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模式

基本观点

  • 科学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增加、积累的过程,科学理论不断在吸取、包容原有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进步 ——“中国套箱”模式。
  • 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

点评

  • 合理:
      逻辑实证主义按归纳主义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增长,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途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
  • 局限:
      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因而不能解释那些在逻辑上与传统的科学理论不同的原创性的、革命性的新理论的产生过程。

2)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

基本观点

  • 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问题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终点,由此推动着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
  • 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猜想。为了解决问题,科学家通常会提出若干个尝试性的理论猜测,以便从中比较、选择出最有解释和预言能力的科学理论。
  • 科学只有在不断的证伪和批判中才能前进。我们无法用经验和逻辑挑选出正确的理论,但我们能够用经验和逻辑挑选出错误的理论,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的实质在于通过对理论的证伪把其中的错误和迷惘排除出去。
  • 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表现为:一个理论对另一个理论的替代,它不是积累式的,倒像是跳跃式的、不断革命的过程

点评

  • 合理:
      打破了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逻辑分析的框框,而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科学的发展;强调思维的能动性,提出了具有批判精神的科学研究逻辑结构。
  • 局限:
      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片面强调理论的可证伪性;否认科学发展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抹掉了实际存在的常规科学发展的长期累积,而把间断出现的科学革命看作是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

3)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基本观点

  • 范式:一般指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法等。
  • 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
  • 科学的发展,也就是范式的转移和更替的过程。
  •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
      前科学(无统一的范式)→ 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反常 → 危机 → 科学革命(范式转换)→ 新常规科学…

点评

  • 合理:
      库恩把科学不仅作为知识的形态,也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观察,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他对科学发展中的进化和革命,从发展形态上作了更为统一、全面的描述,也有可借鉴之处。
  • 局限:
      但库恩把新旧范式的更替看成是犹如政治革命中两种敌对力量的较量,认为二者缺乏共同语言和意义标准,是不可通约的,从而又走向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2.3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 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它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 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
  •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科学始于问题,从理论发展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会补充、修正或着手建立新理论;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科学研究活动就是要不断地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科学问题的活动。

  科学问题的来源有: 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原理论难解释新现象;同一事实进行多方面观察、实验,其结果无法给予统一解释。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的推论中证明了两个矛盾命题→理论中有悖论;从理论中能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佯谬。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不同学派运用不同理论;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解释。社会需要而现有技术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3、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 直接途径: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最基本手段和方式
  • 间接途径:文献调研

4、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所以必然与观察者的知识背景乃至生活经验、心理定势相联系,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过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而科学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观察一般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仪器),而观察工具是理论的物化形式。

5、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实践检验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逻辑分析:又称为逻辑检验,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初步筛选的目的。

  • 假说中的概念是否具有精确性、明晰性与简单性;
  • 假说在逻辑结构上是否具有一致性;
  • 假说是否得到已有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的支持等。

(2)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与伪。假说的确证与证伪:原则上,科学假说的预期结果与经验事实相符合,这个假说便被证实了,若不相符合假说便被证伪了。

6、如何辩证地看待判决性检验?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判决性实验的判决作用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

  • 确定性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重复的科学的观察与实验总是具体的和确定的,它在支持一个假说的同时,又可能为证伪另一个假说提供科学事实。因此,在一定科学背景下,判决性实验对检验假说有裁决作用。
  • 不确定性表现为:由于实验技术与有关的科学理论都在发展,已有的实验结果可能被否定或作出新的解释;还由于假说本身是有结构的和相互联系的,所以,很难直接判定假说中的哪一部分有错误。

7、试评价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打破了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逻辑分析的框框,而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科学的发展;强调思维的能动性,提出了具有批判精神的科学研究逻辑结构。
  但它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片面强调理论的可证伪性;否认科学发展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抹掉了实际存在的常规科学发展的长期累积,而把间断出现的科学革命看作是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

  库恩把科学不仅作为知识的形态,也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观察,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他对科学发展中的进化和革命,从发展形态上作了更为统一、全面的描述,也有可借鉴之处。
  但库恩把新旧范式的更替看成是犹如政治革命中两种敌对力量的较量,认为二者缺乏共同语言和意义标准,是不可通约的,从而又走向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8、如何理解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9、技术创新、研发的过程和机制。

3. 科学技术观

重点:科学和技术的区别、联系、以及对社会的意义,还有跟现实相关联(比如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发展方向,契合中国国情,当下的瓶颈,将来推进的渠道、路径、目标)

3.1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联系

(1)区别

  •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
  • 科学主要是认识世界,技术主要是改造世界;
  • 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是“人类理论的进步”;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2)联系

  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一层面上,科学与技术是统一的。技术无非是物化的科学、融入资本的科学,它不过是科学的一种特定形态;而科学由知识形态演化为机器形态,也只是其外在形态得到一种发展。
  一方面,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3.2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意义

  1.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一方面,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的关注回到人类自身;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
  2. 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3.3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征

(1)内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特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当下背景

  1. 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2. 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3. 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
  4.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4)战略方针及具体对策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
  1.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
  2.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
  3.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
  4.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4. 科技与社会

重点把握3个点。

1、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往年考的比较多,审题清楚,有的时候只考虑一边,比如考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社会对科技起到的支撑要素,又或者是两方面的。

2、科技人员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为什么需要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有哪些方面是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的,课堂上还举了3个典型例子:关于核能、转基因、chatGPT。结合现实和理论去考量。

3、关于默顿的五条行为规范的理解——具体内容和与现实的契合度,以及可以去思考的空间。

4.1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1)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1.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
  2. 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
  3. 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2)社会对科技起到的支撑作用

  1. 经济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①经济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②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技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强大的物质基础。
    ③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类型也决定着它的科技体制的发展方向
  2. 政治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①政治因素影响着科技优先领域和项目的确立;
    ②社会政治行为和形势也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和道路;
    ③政治强权的阴影也会制约甚至阻碍科技的发展。
  3. 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文化通过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层次、文化的制度层次以及文化的器物层次等对科学技术发生作用。
  4.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知识生产者和知识生产的重要基地。

4.2 科技人员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

(1)为什么需要承担责任

  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群自由人由于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科学知识或特殊权力,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带来比其他人更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应该担负起更多的伦理责任,需要有特殊的行规来约束其行为。

(2)承担责任有哪些方面

社会责任:

  1.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全面、准确地预测这些科学知识的可能应用前景;
  2. 积极地预测和评估科技应用中的正负效应,并对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做出应有的防范;
  3. 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

伦理道德:

  1. 例如核与生化武器道德(广岛原子弹)
  2. 计算机与网络道德(隐私)
  3. 生命与医学伦理(安乐死)
  4. 生态与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

4.3 默顿关于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分析

(1)普遍主义

  尚未被经验证实的假设或判断,不管其来源如何,都必须服从非个人的客观标准; 科学应向一切有能力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敞开大门。

(2)公有主义

  个人命名的定律和理论不归于发明者及其后代所有,也不给这些人使用和支配的特殊权利,科学家对其知识 “财产”的要求,仅限于承认和尊重等;充分、公开地交流科学发现:知识成果公之于众,公开发表,进入公共档案;这些科学知识、原理、定律广为流传,任何人可自由学习、利用,不必向其创造者付出代价。

(3)无私利性

  科学家不能因自己个人的其他原因接受或拒绝一种科学思想或观点; 不应以任何方式从自己的研究中谋取个人私利。

(4)独创性

  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提出新的学说。

(5)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要求科学家对所有知识,无论其来源如何,在其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必须借助于经验和逻辑的标准予以仔细的考察,决不应盲目接受未经任何分析批判的东西;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提出质疑

(6)不能否认默顿规范理论核心精神的理由

  1. 默顿规范理论具有的重要意义;
    默顿规范理论对于更深入认识科学活动提供新启示;
    默顿的分析同时也解释了“个人知识转化为科学共同体公共知识”的社会机制;
    有利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内化为科学的精神气质,引导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
  2. 默顿规范理论有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不应彻底废弃。

  • 3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东南 自然辩证法 习题 csdn》 是什么? 首先, 《东南 自然辩证法 习题 csdn》可能是指一本关于东南地区自然辩证法的习题集,可能是在CSDN(中国软件开发者社区)网站上提供的资源。 东南地区自然辩证法是指在东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应用辩证法的研究方法。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指人们通过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方式。在东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各种自然界的矛盾和对立面,如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矛盾等。东南地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旨在探索并解决这些自然矛盾,以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东南 自然辩证法 习题 csdn》可能是一本以习题的形式出版的书籍,旨在提供对于东南地区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进行训练的资料。这些习题可能包括对于东南地区自然环境中不同矛盾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辩证思维来解决这些矛盾的问题。通过做这些习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东南地区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方法,并提升在应用辩证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 CSDN作为一个专注于软件开发领域的社区网站,可能提供了《东南 自然辩证法 习题 csdn》的下载或分享链接,以方便用户获取学习材料。这种资源的存在有助于促进东南地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软件开发人员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通过《东南 自然辩证法 习题 csdn》,读者可以通过习题的形式,加深对于东南地区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并提升在应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它是一种便捷的学习资源,提供了软件开发领域中对于东南地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应用的支持。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