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高效看文献的方法?

本文分享了提高科研文献阅读效率的方法,包括国立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的阅读策略,如批量阅读、逐步深入、敢于猜测,以及施一公教授关于如何系统阅读和理解论文的建议,如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等期刊,掌握论文主线逻辑,批判性阅读。此外,还介绍了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提供的高效阅读技巧,如关注摘要、标题和图表,以及建立个人阅读习惯。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星标”

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整理自知乎问答,仅用于学术分享,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作删文处理。

方法一

作者|Paulson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156364/answer/847199832

国立清华大学动机所教授彭明辉教授曾在其《研究生手册》中提到过,“我读论文远比学生快,分析远比学生深入,主要的是我敢想象与猜测。”该手册对于如何提高文献阅读速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值得参考学习,以下是部分相关原文。

硕士生开始学读期刊论文时,就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学部的习惯:(1)老是想逐行读懂,有一行读不懂就受不了。(2)不敢发挥自己的想象,读论文像在读教科书,论文没写的就不会,瘫痪在那里;被我逼着去自己猜测或想象时,老怕弄错作者的意思,神经绷紧,脑筋根本动不了。

大学毕业后(不管是念硕、博士或工作),可以参考的资料都没有秩序地交错成一团,而且永远都读不完。用大学生的心态读书,结果一定时间永远不够用。因此,每次读论文都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每次读的时候都只是图回答你要回答的问题。因此,一定是选择性地阅读,一定要逐渐由粗而细地一层一层去了解。上面所规划的读论文的次序,就是由粗而细,每读完一轮,你对这问题的知识就增加一层。根据这一层知识就可以问出下一层更细致的问题,再根据这些更细致的问题去重读,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内容。因此,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读懂到某个层次,而不是逐篇逐篇地整篇一次读懂

这样读还有一个好处:第一轮读完后,可以根据第一轮所获得的知识判断出哪些论文与你的议题不相关,不相关的就不需要再读下去了。这样才可以从广泛的论文里逐层准确地筛选出你真正非懂不可的部分。不要读不会用到的东西,白费的力气必须被极小化!其实,绝大部分论文都只需要了解它的主要观念(这往往比较容易),而不需要了解它的详细推导过程(这反而比较费时)。

其次,一整批一起读还有一个好处:同一派的观念,有的作者说得较易懂,有的说得不清楚。整批读略过一次之后,就可以规划出一个你以为比较容易懂的阅读次序,而不要硬碰硬地在那里撞墙壁。你可以从甲论文帮你弄懂乙论文的一个段落,没人说读懂甲论文只能靠甲论文的信息。所以,整批阅读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规划出你自己阅读时的「最省力路径」

大学部学生读东西一定要循规蹈矩,你还没学过机器学习相关课程之前可能也只好循规蹈矩地逐行去念。但是一旦修过机器学习相关课程,许多论文中没被交代的段落你也已经可以有一些属于你的想象(虽然有可能猜错,尤其刚开始时经常猜错,但没关系,下面详述)。这些想象往往补足论文跳跃处最快速的解决方案。其实,
一个大学毕业生所学已经很多了,对许多是都可以有一个不太离谱的想象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根本不敢去想象。我读论文远比学生快,分析远比学生深入,主要的是我敢想象与猜测,而且多年训练下来想象与猜测的准确度很高。所以,许多论文我根本不是「读懂」的,而是「猜对」了!

假如猜错了怎么办?不用怕!猜完一后要根据你的猜测在论文里找证据,用以判断你的猜测对不对。猜对了,就用你的猜测(其实是你的推理架构)去吸收作者的资讯与创意(这会比从头硬生生地去迁就作者的思路轻松而容易);猜错了,论文理会有一些信息告诉你说你错了,而且因为猜错所以你读到对的答案时反而印象更深刻。

-----来自国立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

方法二

作者|知乎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156364/answer/1439203378

施一公谈学生如何提高专业文献阅读能力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1985至89年在清华生物系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Lehninger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10-20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University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rotation),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19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 Views”、“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du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results”和“discussion”。

4.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b signaling”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b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Massague,我对Joan评论说: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 They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mediocre.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马上回应我:I disagree! 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 Nowthe TGF-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 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Joan Massague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来源:科学网施一公博客

方法三

作者|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156364/answer/869604451

高效阅读文献的方法我们之前提到过多次,都是“过来人”经验,内容较长,建议收藏起来,慢慢读,汇总如下:

1、经典的阅读论文“三步法”值得收藏!

如何阅读学术论文?

科学是严谨的,想要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阅读原文献是必须要做的,而且需要持续不断的阅读,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恒心才有恒产,与其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去获得经验,不如接受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方法,来自滑铁卢大学教授S. Keshav的论文《How to Read a Paper》中提出的阅读学术论文的三步法是人们比较认可的阅读技巧。

该篇论文信息

虽然这篇文章在2007年便发表了,有些作者也许还阅读过,不过,正如S. Keshav在该文开篇所说的那样,无论是审稿人还是研究生、博士生在面对每年需花费几百个小时去阅读论文的现实情况,学习有效阅读论文的技巧非常重要。因篇幅有限,小编将归纳出S. Keshav三步法阅读论文的精华部分,会在文末放上英文原版论文下载链接,供作者深入阅读。

S. Keshav看起来比较低调在其主页上只有自画像

三步法也可说是三个阶段, 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该如何入手呢?S. Keshav告诉我们只需三步阅读全文,每一步都有其目标。大抵是,第一步要弄清论文的大概思路;第二步要抓住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从细节上深入了解论文。

第一步

需5-10分钟

快速浏览整篇论文,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你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该阶段分下面的几个步骤组成:

1、仔细阅读题目、摘要和引言;

2、阅读标题和小节标题,标题下的内容不必看。

3、阅读结论

4、看看参考文献,也许有你读过的论文。

在第一步完成后,你应该可以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类别:这篇论文是什么类型?测试类?对现有系统进行分析的?对原型系统进行描述的?

2.内容:在你读过的论文中与其相关的有哪些?使用哪些理论基础来分析文章?

3.正确性:结论是否有效?

4.创新:该论文的主要创新是什么?

5.清晰度:该论文是否条理清晰?

回答出以上问题,你便清楚是否有必要继续阅读该论文,这也许与你的兴趣或研究领域有关,也可能是作者的结论不正确使之没必要再继续阅读。这也再次提醒你,在你写论文的时候,希望有人看你的论文,那么简明扼要的标题及摘要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读者还是审稿人在用五分钟过一遍你的论文后,看不到文章的亮点也就对你的论文失去读下去的兴趣了。

第二步

需1小时左右

第二步要仔细阅读论文,但忽略掉诸如证明之类的细节。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重点,或在论文空白处标注出来,

1、仔细阅读论文中的数字、图表和其他插图。尤其要注意图表:轴标签是否正确?标示的结果是否有误差线?这些常见的错误能区分出该论文是粗制滥造的还是经过尽心做研究后的结果。

2、为了了解更多关于该论文的背景,记得要标记未读过的参考文献供进一步阅读。通过第二步的阅读,你应该能够掌握论文的主要内容。你也应该可以把论文的主旨及论据总结给别人。对于你感兴趣的论文,读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那些在你研究领域内的论文来时,还远远不够。

有些情况你在读到第二步结束时仍然难以理解论文,可能的原因是主旨对你来说是全新的,还有不熟悉的术语和缩略词。也可能论文作者使用您不明白的论据或实验技术,导致大部分论文内容无法理解。除此之外,有些论文可能写得很差,也导致你无法理解该篇论文。亦或者可能是深夜,你很累了。如果是这样,你可以选择:(1)把论文放到一边,期望着在你走向事业成功的路上不需要理解它,(b)在了解了相关背景知识后,过段时间再回头读,或者(c)坚持不懈继续阅读。

第三步

数小时

要充分了解一篇论文,尤其你是审稿人时,需要进行第三步。第三步的关键是:在脑中勾勒出整篇论文,作出与作者相同的假设,重新创作。通过将这种重新创作与实际文章进行比较,您可以轻松地验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也可以轻松找出一些不易察觉的缺陷和假设。

这一步需要读者精读论文,完成这一步读者便可验证论文中每一个假设是否成立,并且同时思考如果自己是本文作者的话会如何去体现自己的idea ,这种假设自己是作者的方法可以加深你对该论文论据及表述技巧上的理解,并且能从中学到这些技巧。在完成第三步的过程中,你应该时刻留意对于未来研究工作的新想法。

第三步是最耗费时间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要数小时,即便是有经验的学者也至少要一两个小时。当完成这一步后,你应该可以在脑海中重现构造论文的整个架构,同时能确定论文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一般的论点。特别地,你也应该能明确指出论文中不清晰的假设、漏掉引用的相关工作以及论文中试验和分析的手段潜在的缺点。


2.科研大牛是如何阅读文献的?

本期我们邀请查尔斯沃思英国编辑团队成员中在顶级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过多篇学术文章的科研大牛来解答这个问题,来看看他对此的看法,译文如下: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也是我在从事学术工作期间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根据我的经验,研究生在阅读其专业领域的科学文献时,通常希望可以找到省时高效的诀窍。

那么,知名研究人员如何阅读科学文献?

我的经验是:

他们真的不会!

我的意思是说,他们不会认真阅读。谁有时间呢?你应该了解自己:当电脑屏幕订阅源上出现新文献时,你基本只会扫一眼这些文献的标题和摘要:如果是这样。在教授学生如何撰写科学论文时,我的一个秘诀是:阅读你的作品的人,几乎只会阅读你的文章标题和摘要。因此,作为科学文献作者,我们的目标是,引起读者的兴趣,确保他们希望阅读更多内容。

我是在200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出版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在布里斯托尔大学求学期间,查阅科学文献的最好方法就是每周去一次图书馆,翻阅纸质期刊,将它们从“新期刊”架上拿下来,通过目录页快速查找专业领域相关文章。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时很少用到电子邮件,在线目录也尚未出现。我记得自己的确抽时间阅读科学论文。

时光飞逝,时至今日,在阅读科学文献方面,我通常给研究生提出的建议是:

找到一个论坛、邮件列表服务器或订阅源(或者类似的信息源),涉及专业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最新文献。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里就有一些这样的信息源。通过这些信息源,你可以找到最新的论文,找到的时间通常早于其正式发表的时间;科学文献的在线获取除了显著缩短研究进程,还意味着研究人员将不可避免地减少其文献阅读的时间。

我认为这个过程对科学文献的文章质量也产生了显著的连带效应。如果你不抽时间仔细阅读最新文献,那么你怎么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高效地引用呢?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重复引用自己早期作品中的内容(要知道:在某特定领域,研究论文的导言部分越来越趋向于雷同),或者从他人的作品中摘取内容。也许还存在不当引用的行为,即剽窃。我知道:当英语不是你的母语时,这样做尤其简单。我们更倾向于阅读用另一种语言来编写的、具备良好可读性的内容,它们将铭记在我们的大脑中,当我们自己写作某些书面文章时就可以借用。

回到本文主题以及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研究人员如何高效阅读科学文献?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不会仔细阅读文献,至少在其首次出现时。

这里的一个诀窍是,对本专业领域首次在网上出现的文献(PDF或预印本的形式)保持关注,判断它们是否与自己的作品有直接关系。尝试开发一个过滤机制(这与经验有关),仅仔细阅读对自己的研究有直接影响的论文,同时在本专业领域的广义范畴内,培养自己的广泛兴趣。阅读科学新闻简讯是一种在广义范畴内保持与时俱进的有效方法:例如,你可以注册Nature、Science、New Scientist和Scientific American等。


3.一些阅读外文文献的好方法

找相关外文文章

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产生排斥,让人产生厌恶的感觉,同理,越是让你感觉不自在的知识也许越是有用的知识,所以,在阅读外文文献的时候,即使不情愿,也要努力克制自己去阅读,不妨先挑选几篇与自己发表过的论文相关的文章,仔细阅读,直到读懂了为止,遇到不懂的地方多查查资料或问问老师、朋友。

巧妙阅读文献的各部分

按照阅读习惯,首先我们看到是文章的标题,看作者是如何写标题的,然后把它借鉴到自己以后写标题的经验中;在阅读摘要的时候,也许许多地方你未必能看懂,不过你可大抵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目的及研究结果,当你阅读了大量外文文献之后,这部分还有引言、实验、分析及讨论、结论都会变得十分简单,关键是要持续的阅读,读的多了,许多刚开始遇到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要把自己阅读过的文献细心的进行归类,有时间要反复的阅读,温故而知新,适时的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好的实验方案要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实验时的参考。

总之,在阅读外文文献的时不要因为英语水平而放弃,找到并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于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可以对作者论文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检查调整,确保参考文献一致性并符合目标期刊要求。

方法四

作者|宝珠道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156364/answer/1127369974

先再简单唠叨下看文献的重要性。研究生也好、博士生也好,在整个学术生涯里,都需要不断地大量阅读,对于开题选方向、研究攻坚中期、大论文后期,都要进行不休止的reading。主要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学术敏感,知道最新的领域进展。次要的,在大量阅读中,不自知地提升了对英语文献的亲近感,熟悉英语的论文思维,包括词法、句法及篇章常用套路。后期自己论文的80%都能在你读过的文章里找到各种贴近的模板。

而关于如何看文献,如何更好地看文献,如何从海量的文献解脱出来,总结几条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高效看文献的第一步——找到合适的paper

尤其对于没有指导,自己翻找文献的人来说,阅读充满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遇:

1.场景1:原来这个词还有这种英文表达,我当关键词搜一下,nani?出来这么多好文章都没看过

2. 场景2:这篇文章真不错,作者第一次听说,我搜一下,nani?原来是大牛啊,成捆的paper等着我下载

3. 场景3:文章背后感谢提到的基金项目,我搜一下,nani?这个课题出了这么多内容,待我看看异同。

4. 场景4:这个大佬好几篇文章都挂了另一个作者,我搜一下,nani?原来是老师,这个老师其他的学生我搜一下,看看相似工作都做了啥。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而这也是任何一个新手熟悉一个领域必经的过程,虽然老师或者师兄师姐会直接给个推荐list,但保持独自探索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

而最经常的找paper的渠道,以计算机学科为例,清华大学的刘洋教授作了一个图,从时效与质量的平衡,介绍了不同文献渠道的优势和不足:

在这,想强调几点:

1. 重视经典著作的重要性。经典著作并不一定局限于教材,还包括很多学术专著。尤其一些国外学者关于某个research topic的专著,行文质量是非常高的。尤其是 2nd、3rd edition,更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量,值得多通读几遍。读这类著作,目的不是去了解学科前沿,而是去了解经典的内容,同时对提升英文的语感特别有帮助。

2. 有意识地读一些跨领域的期刊,会有意外收获。尤其对CS等偏应用的学科来说。跨学科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经常会对本领域带来一些很好的借鉴思路。我经常和学生开玩笑说,天下论文一大“抄”,你得会“抄”。不要老在行业内“抄”,去“抄抄”别的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才是“聪明人”做的事情。尤其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看会议论文占了绝大多数时间;空闲了,当做休闲娱乐,去看看自动化、控制、经管学科的经典期刊,绝对大有裨益。

3. 预印本(Preprint)现在很火,似乎不上arxiv就不fashion了。确实很火,因为里面的东西很新。但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所以具体还是要掂量下自己的分量。如果连经典都没有读完,那建议还是不要去。arxiv适合那些已经对领域有一定了解和把握,亟需从同行那获得一些启发、增强交流的科研人员。

二、高效看文献的第二步——大浪淘沙,粗中取精

经过上面第一步,你会发现,文献太多,你忙不过来。

新手读论文,很重要的一个误区,就是拿着笔认认真真地对每篇文章从头读到尾,密密麻麻做着笔记。尤其是一些爱学习的女学霸,笔记做得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并不是说笔记不重要,而是如果你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大量的文章,效率非常低下。对大部分文献的记忆度,随着时间推移,是指数下降的。

这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英文不是我们的母语。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一次性给你一年的报纸,你会拿着笔很认真地对每条新闻做重点划单词么。

我们高效看文献,最重要达成的目的,是像看母语文章一样,快速地区分重点,知道哪些是我需要的东西。

1. 重视摘要。几乎所有的文章,简单读过摘要,就能迅速判断这篇文章是否要被你放进垃圾箱。有人说,写论文就是在写八股文,充满着些许不屑。但我想说,幸亏论文像八股文,如果不然,将耗费大量的无用时间在文章阅读上。正因为充满了结构性,我们就知道去哪找文章的重点。科研人员可没有那么好的人文情怀,看到文章最后,揭示悬念或者来个反转,估计要疯掉。

2. 大部分的文章,只需要看方法,不用看实验。经过上面第1步,你找到需要的文章后,不用着急每一篇都把细节摸得非常透。因为科研,其实是在一个小点上的突破。所以当你找到这个目标集合,需要进一步看哪些paper与你的细分方向更为接近。所以看看solution就可以了,experiment可以放一放。更何况,那么多的p图式造假,只会误导你对方法和结论的判断。

3. 1、2步做完后,相信你已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接下来,就看最后的那一部分精华就好。不光是阅读,还要自我的实践和质疑。科学就是在质疑中不断进步的。可以自己去跑一遍实验,如果是CS学科,可以去看它有没有开放源代码,自己通过coding的过程,会有不断的idea出来,说不定实现后,就是一篇新的工作了。

三、高效看文献的后续——重视交流

很多人容易在自己的世界里阅读,这是阻碍他学术道路很重要的因素。你会看到很多大咖学者,谈笑得体,颇具风范,那是因为他们从学术初期就不断地与旁人交流心得,毫不保留。

读文献就是这样,不光自己读,还需要把自己的体会与他人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加深自己的理解。而且他人给的建议,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学生时代,实验室的组内分享会,千万不要当成老师对你的考核,硬着头皮去参加。

不光是实验室的交流,试着走出去。珍惜每次学术会议的机会,千万不要待在酒店里睡大觉,多去认识同行。听他们的文献报告,绝对比自己拿着文献啃的效率要好上千百倍。

实在没有这些机会,鼓起勇气,将你的读后感和问题email给作者,说不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

觉得有用,麻烦给个赞和在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