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目过程能力基线的几个讨论

本文讨论了CMMI5过程改进中的难点——建立过程性能基线(Process Performance Baseline)和过程性能模型(Process Performance Model)。作者强调了缺陷控制图在基线建立中的作用,提出按项目阶段对缺陷进行分类管理,并通过统计方法得到无主观因素的“缺陷密度”。此外,文章解释了Process Performance Baseline作为客观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项目类型和规模建立基线,强调过程改进的目标是控制和透明度。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关键词: 过程能力基线

说到过程能力基线,了解CMM/CMMI的人都不会陌生。一般是指组织的过程能力基线,通过数字反映了组织的能力。比如一个组织的生产率是每人月生产代码行2000行。当然现在一般用功能点来计生产率,比如每人月平均生产8.5个功能点,西格玛是多少。

但是如果在项目一级上提出项目的过程能力,就让我犯难了。当前的思路是从项目的大目标来分解。

项目的大目标一般有一按期发布,二缺陷要少。

从 工期上而言,有不少组织采用挣值管理的,完成可以采用挣值中的CPI和SPI来管理,这样不仅管理了工期,成本也得到了管理。但是我所在组织没有采用挣值 管理。只有工期偏差。每阶段都有实际的工期偏差,每周的工期偏差是当时的预计值。虽然没有挣值更为准确,但足以为项目提供支持。这样利用每周和每阶段的工 期偏差可以生成项目工期偏差的过程能力。

从缺陷上而言,我当前还没有想到合适的办法。由于每阶段的工作产品不一样,每个工作产品的规模度量也不一样,比如开发计划书是按页数的。需求分析是按功能点数量的。这样想来,每个阶段都有的度量只有工作量是合适的。同行评审缺限数量与工作量的比值是每个阶段都可比的吗?

这好象很有疑问。谁能告诉我,如何在项目中就缺陷控制生成控制图?
---------

在CMMI5过程改进中,Baseline和Baseline model是两道很难逾越的“坎”。

缺陷控制图是Baseline和Baseline control的方法之一。其中的难点还在于组织级是否已建立缺陷的Baseline(包括质量区间)。我想我们遇到的难点是,如何识别工作产品,并建立缺陷分类,以建立基线。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