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额定电压、电流(Ic、Icp、SOA)、栅极驱动要求(Qg、Rgint、Rg-min)。
- 确定功率IGBT的工作条件:开关频率、负载(特性)电流、输入电压范围、环温等。
- 使用专用的栅极驱动芯片可以简化设计并提高可靠性。
考虑以下参数:
- 输出电流能力:通常Ic越大,Qg越大。足够的拉电流和灌电流(大一些),Ipeak=Qg*f*100。
- 输入电平兼容性:需匹配控制信号的逻辑电平。(8K 125us 开关时间750ns*2)
- 隔离特性:如果主电路与控制电路之间需要电气隔离,可以选择光耦或变压器或容隔离
- 半桥驱动芯片,则需考虑其(上桥臂驱动)的工作电压范围。上桥臂需浮地驱动电路、需考虑自举电路的设计。
- 保护功能:欠压闭锁,短路保护,弥勒钳位,最小脉冲抑制。
- 导通电压通常为15~20V(16.5V),同时需考虑驱动芯片的欠压关断阀值。驱动电压越高,导通电阻越小,但短路电流越大。
- 关断电压一般为0V或低于0V(如-5V至-10V),以防止弥勒效应产生的误导通。
- 减小栅极电阻(Rg):加快开关速度,降低开关损耗。
- Rg最小值受限于驱动芯片的Ipk,IGBT的开关特性测定电阻,栅极振荡,Ic\Vce过冲,EMI(C.dV/dt),短路电流/Vds。
- 针对过冲,使用缓冲电路:例:RCD,续流二极管,高频吸收电容等。
- 过载保护、欠压闭锁(UVLO)、短路保护、过温保护、最小脉冲抑制、死区、半桥互锁。
- 缩短关键路径:将栅极驱动电路尽量靠近MOSFET放置,减小布线寄生电感。最小化驱动回路的环路面积。避免寄生震荡。
- 分离电源层:驱动电路的电源和地应与主功率回路分开,单点接地。减小寄生电容,避免串扰。
- 热管理:确保IGBT有足够的散热空间或散热器。
- 驱动IC需低阻抗电源,驱动时瞬间取电(大电流),Ciss*100倍。
- 防止米勒效应:米勒效应可能在高速开关时导致MOSFET意外导通(尤其是半桥驱动),建议在栅极驱动回路中加入RC滤波网络。
- 栅极和源极之间添加一个下拉电阻:以确保在驱动信号丢失时MOSFET处于关闭状态。
- 测试开关过程中Vce,Vge、Ic波形,检查是否有过冲、振荡或延迟。
- 测试不同工况下的温升和效率,验证设计是否满足要求。
- 测试短路保护等功能,短路时的电压、电流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