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刊编辑每天打开邮箱,看到堆积如山的稿件,头皮发麻。
某期刊编辑直接大手一挥:“今年必须冲进C刊!大家把手头存稿都放一放,先给x教授排期。”
(*以上场景为情景演绎,切勿当真!)
当前核心期刊的约稿现象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一些期刊升完C扩后还不满足,下一步要瞄准的是国内核心天花板CSSCI。一方面,许多期刊为了冲击更高的评级(比如C刊),疯狂约稿,尤其是向学术“大佬”或知名团队倾斜资源。这些期刊为了快速提升影响因子,往往优先发表那些已经有较高学术地位的研究者的论文,这样做的后果是,青年学者的投稿被一再推迟甚至搁置。
另一方面,一些核心期刊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学术大佬”的弊端,比如论文同质化、创新性不足,甚至学术不端等问题频发,最后因学术不端或质量问题被撤稿,导致期刊的声誉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期刊意识到,青年学者的研究往往更具创新性和活力,能够为学术界注入新鲜血液。因此,部分期刊开始主动调整策略。
《中国电视》2024年10月发布“新锐作者计划”征稿函,为年龄在40岁以下的从事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研究的青年学者创造发刊机会。
《青年研究》2025年发布扩版公告。从2025年1期起,页码由此前的100页调整为200页,每期文章由此前的7篇扩展至10篇。
《史学月刊》公众平台发布2024年度在读硕博、在站博士后(第一作者)发文统计数据,教授的发文占比达到30.9%,副教授、讲师等青年学者发文占比接近70%
南京大学联合发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也被亲切地称为“青友刊”。
在开幕式上,会议发布了“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中评社 林艳摄)
种种迹象表明,青年学者想要在学术圈立足,生存不易,但有转机。上面这些转变就像早高峰地铁里突然空出的座位,让苦苦等待的人看到了希望。
2025,青年学者发文可能会更有机会。不管是推出“青年学者友好期刊”,还是公开发布青年学者发文占比,总之,这种转变对青年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目前学术圈的竞争依然激烈,但随着期刊对青年学者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2025年可能会成为青年学者发文的“窗口期”。对于那些坚持深耕研究领域、注重学术质量的青年学者来说,机会正在慢慢向他们倾斜。
总之,青年学者想要在学术圈立足,虽然前路不易,但曙光已现。关键在于保持耐心,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抓住期刊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学术圈的风向正在变化,青年学者的春天或许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