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TM模型理论总结(产生、发展和性能等)

Proclaimation:

第一篇博客点击打开链接之后,对LSTM进行了一个较为深入的学习。首先从理论入手,深读了提出模型的原文,大概粗看了二十多篇Paper,关于RNN的问题的产生、LSTM模型的提出和原理,反传的推导之类,还有最近的LSTM的典型应用和性能分析等等。这个报告在我实验室内部小组和其他的小组两次分享过,这边再做一个总结写成博客,跟大家一同探讨。坦率地说,确实是越看越觉得新问题更多。

在这里感谢之前看LSTM的时候入门的两篇博客的作者,

RNN以及LSTM的介绍和公式梳理 以及 

LSTM简介以及数学推导(FULL BPTT) 


注:这篇博客侧重于对LSTM的理论进行阐述,并不会侧重于模型的讲解,需要一定的对LSTM和RNN的熟悉可能会更好的阅读博客。


LSTM理论推导总结

目录

1.      传统RNN的问题:梯度的消失和爆发

2.      LSTM对问题的解决方式

3.      LSTM对模型的设计

4.      LSTM训练的核心思路和推导

5.      近期LSTM的模型的改进

6.      LSTM的工作特性的研究

7.      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1.传统RNN模型的问题:梯度的消失和爆发


本文中采用的同样的RNN的模型可以如图,其中net通常是激活函数之前的各个层的输入与权重的线性组合。

注:在LSTM原文(97年)中,以及相应一大批文献中,角标的顺序与现在我们通常写的相反。如:Wij代表从 j到i 。


接下来的推导主要源自LSTM的作者的论文《THE VANISHING GRADIENT PROBLEM DURING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and problem solutions》

以及作者在提出LSTM的论文的前半部分也有一样的内容。


先看一下比较典型的BPTT(Back propgation through time)一个展开的结构,如下图,这里只考虑了部分图。


对于t时刻的误差信号计算如下:

推导公式如下:



上面的公式在整个BPTT乃至整个BP网络里都是非常常见的了。具体推导如下,做个演示:



那么如果这个误差信号一直往过去传呢,假设任意两个节点u, v他们的关系是下面这样的:



那么误差传递信号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的递归式: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一个师兄给我提出的,最前面的微分符号是不是根本没有必要?按照之前相邻两层的推导,似乎不用微分,只用比值就可以。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下,其实由于全微分的推导,导致各个微分之间的关系,不论怎么传递,总是彼此之间的线性组合,所以写不写微分符号,似乎确实都是一样的。)


继续说上面的公式,n表示图中一层神经元的个数,这个公式不难理解,要求从t时刻某节点u传递到t-q时刻某节点v的误差,那么就需要先求出u传递到t-q+1时刻所有节点的误差之后,再进行相邻两层之前的回传(也就是之前那个公式)。

这显然是一个递归的过程,把里面连乘展开看:



看起来比较复杂,事实上可以这么说:

前面的q-1个加和符号,就是在误差回传过程中,从u到v遍历了所有中间层的可能的链接起来的路径。

后面的连乘法就是其中一条路径的误差表示,总共经历了q个层,每一层都要经过一个激活函数的导数和权值相乘。


展开来看,把后面的这个连乘的式子叫做T的话:



整个结果式对T求和的次数是n^(q-1), 即T有n^(q-1)项

而每一个T经过了q次这样的系数的乘法:


如果上式> 1, 误差就会随着q的增大而呈指数增长,那么网络的参数更新会引起非常大的震荡。

如果上式< 1, 误差就会消失,导致学习无效,一般激活函数用sigmoid函数,它的倒数最大值是0.25, 权值最大值要小于4才能保证不会小于1。

误差呈指数增长的现象比较少,误差消失在BPTT中很常见。


到这里,我们大致应该可以明白了,由于经过每一层误差反传,就会引入一个激活函数的导数的乘子,所以导致经过多步之后,这个乘子的连乘会导致一系列麻烦,即我们所谓的梯度消失和爆发的问题。


事实上,上面这个式子结果的分析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我们可以调节w和增加每一层的节点数n来对结果进行调节。但是事实上这些做法都不能完善的解决,因为w是每一层都共享的参数,它会影响net的值,而net值的变化会对激活函数的导数有影响。

举个例子,即便把w变成无限大,那么导致net也会无限大,导致激活函数的导数为0。

事实上原文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验证了上面说道的两个问题,但是更深入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涉及到高阶无穷小和w的调节等一系列动态的问题。作者在原文中都没有继续说清楚。

 

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参照这篇论文,

《On the difficulty of training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azvan Pascanu,Tomas Mikolov,Yoshua Bengio

这里面深入讨论了vanishing and the exploding gradient 的本质(w矩阵特征值等复杂的原理),和他们带来的一些现象。



梯度消失和爆发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以我暂时写到这里,总结一下,对于常见的梯度消失问题来说:


      传统的RNN模型,在训练的过程中的梯度下降过程中,更加倾向于按照序列结尾处的权值的正确方向进行更新。也就是说,越远的序列输入的对权值的正确变化所能起到的“影响”越小,所以训练的结果就是往往出现偏向于新的信息,即不太能有较长的记忆功能。

 

2.LSTM对问题的解决方式

为了克服误差消失的问题,需要做一些限制,先假设仅仅只有一个神经元与自己连接,简图如下:


根据上面的,t时刻的误差信号计算如下:


为了使误差不产生变化,可以强制令下式为1:


根据这个式子,可以得到:


这表示激活函数是线性的,常常的令fj(x) = x, wjj = 1.0,这样就获得常数误差流了,也叫做CEC(constant error carrousel)。

3.LSTM对模型的设计

到上面为止,提出的最简单的结构其实可以大致用这样一个图表述:


但是光是这样是不行的,因为存在输入输出处权值更新(原文作者的原话,本段末尾后面进行一些解释)的冲突,所以加上了两道控制门,分别是input gate, output gate,来解决这个矛盾,图如下:


 

图中增加了两个控制门,所谓控制的意思就是计算cec的输入之前,乘以input gate的输出,计算cec的输出时,将其结果乘以output gate的输出,整个方框叫做block, 中间的小

圆圈是CEC, 里面是一条y = x的直线表示该神经元的激活函数是线性的,自连接的权重为1.0

 

输入输出权值矛盾,作者的原文中这样描述的:



说实话,仅就这一段,我读了不下几十次,跟几个师兄也探讨过很多次,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释来达成共识。

从我个人角度的理解这个加了Gate的动机,我简单这样阐述一下:


(1)加入了门,其实是一种多层次的特征的选择方式。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例如我去面试百度,首先我可能需要经过一个技术面,看看我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来进入公司。

通过之后,我又经历了一个人力面,看看我其他的素质是否满足。当然,原则上我们只需要一次面试同时测试我的技术和人力素质都可以了。

但是,这就对面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面试官又得懂技术,又得很懂人力。显然这样综合的素质我们很难满足,而用两个层次不同的面试,我们比较容易做到。


这个技术面我们可以类比成图上的 netcj ,人力面我们可以类比成为input gate。

我们当然可以在进入cell核心单元之前,用一套w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但是这个难度就非常地大,想要训练出来这个W就比用两个层次的来筛选难得多。


(2)各个Gate功能有些重复,作者也提到了输入输出Gate有时候不需要同时出现,可以只用其中一个。

 

 

4.LSTM训练的核心思路和推导

到此为止,我们大致有了这样的印象,作者还是比较“任性”地创造了这么一个模型,在理论上坚定了一个叫CEC的恒定误差流,在这个核心思想上又加入了一些Gate,在这里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加入了Gate之后的结构,已经与之前的核心简单结构不符,在训练过程中,必然地在一个Block里面,误差会发生传播,弥散作用于不同的Gate,导致梯度被分散,可能依然会带来梯度消失的问题。如何解决?

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设计与结构相适应的训练算法,来保持CEC功能的完整。这里用到的想法是截断梯度回传(truncated backprop version of the LSTM algorithm)。

这个算法的思想是:为了保证在Memory cell的内部的误差不会衰减,所有到达这个Block的输入误差,包括(netcj , netinj, netoutj ) , 不会继续朝更前一个时间状态进行反向传播。

形象化地描述这个过程:当一个误差信号到达一个Block的output时(通过隐层和输出层的回传),首先被输出门的激活函数和导数 h’进行尺度变换(scaled), 之后成为了CEC状态的值往之前的时刻进行传递,当这个误差要通过Input gate和g离开这个某个时刻的Block的时候,它再次经过激活函数和g’的变换,然后此刻的误差在进入到前一个时间状态的Block之前(实际上按照算法的设计,这个误差根本不会从这里进入下一个Block),对与它链接的一些权重进行更新。具体的实现过程,来进行一下推导。

在这里有个小细节需要注意下,原文中使用的h和g都不是现在广为使用的tanh和sigmoid,而是sigmoid的一些变种,如:


个人经验:

对于有递归的结构的某些单元,使用有正负差异的激活函数效果更好一点。

之后对LSTM的截断回传算法进行一个细致的推导,参见原文的附录。


PS: 这部分的推导,我在两次报告中,都是按照LSTM原文中附录的推导进行完整的讲解,这中间的公式非常多(40个),所以在这里不推了。主要的几个重要的公式在这里列出来:


(1)截断梯度法的近似


简单解释一下,误差回传到 input / output gate 和一个Block的输入(netcj)之后,不会向上一个时刻回传误差,而只用来在这里更新各个部分的权值w。


根据上式的推导,可以得到的另外几个关键公式如下:


在Memory cell中的各个t时刻的误差,保持一致。




最后整个梳理一下误差回传的过程,误差通过输出层,分类器,隐层等进入某个时刻的Block之后,先将误差传递给了Output Gate和Memory Cell两个地方。

到达输出门的误差,用来更新了输出门的参数w,到达Memory Cell之后,误差经过两个路径,

1是通过这个cell向前一个时刻传递或者更前的时刻传递,

2是用来传递到input gate和block的输入,用来更新了相应的权值(注意!不会经过这里向前一个时刻传递误差)。

最关键最关键的问题再重复一遍就是,这个回传的算法,只通过中间的Memory Cell向更前的时刻传递误差。

 

5.近期LSTM的模型的改进

接下来进入我们熟悉的这两年大热的LSTM的改进结构:



(注意这里角标顺序回归正常,从前到后)

与97年LSTM的原型想必,主要改动的几点:

1.     引入了Forget门,有些文献也叫做Keep Gate(其实这个叫法我觉得更好)。

2.      激活函数的选择有所改变,通常就是sigmoid和tanh。

3.     加入了Peephole,即Celll对各个Gate的链接。

4.     训练过程不再使用截断算法,而是用FULL BPTT+一些trick进行算法,且获得的更好效果。

(The original LSTM algorithm used a custom designed approximategradient calculation that allowed the weights to be updated after everytimestep .However the full gradient can instead be calculated withbackpropagation through time ,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One difficultywhen training LSTM

with the full gradient is that the derivatives sometimes becomeexcessively large, leading to numerical problems. To prevent this, allthe experiments in this paper clipped the derivative of the loss with respectto the network inputs to the LSTM layers (before the sigmoid and tanh functionsare applied) to lie within a predefined range)

 

新的一些模型主要可以参考的文献有:

A.    Alex Graves. Supervised Sequence Labelling with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Textbook, Studies in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pringer, 2012.

B.    Alex Graves ,Generating Sequences With RNN

 

 (PS: Alex Graves 是 Hinton的学生,他前些年主要的工作就是对RNN和LSTM进行研究和应用,可以说是LSTM方面的最顶级的专家。)


具体的前向和后向推导如下:

  • wij表示从神经元i到j的连接权重(注意这和很多论文的表示是反着的)
  • 神经元的输入用a表示,输出用b表示
  • 下标 ι, φ 和 ω分别表示input gate, forget gate,output gate 
  • c下标表示cell,从cell到 input, forget和output gate的peephole权重分别记做  wcι , wcφ and wcω
  • Sc表示cell c的状态
  • 控制门的激活函数用f表示,g,h分别表示cell的输入输出激活函数
  • I表示输入层的神经元的个数,K是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H是隐层cell的个数

前向的计算:


误差反传更新:



(以上的公式取自Alex的论文,我懒得从原文里截图了,借用下之前提到的博客里的图。)

这块的公式的推导,比原文里要简单的多,说白了就是链式法则的反复应用,我觉得想在原理上更深入的话这个反传的推导不妨试试。其实一点都不难。

具体可以参考之前提到的博客里的内容。

 

6.LSTM的工作特性的研究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LSTM的模型和语言模型、手写体识别、序列生成、机器翻译、语音、视频分析等多种任务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应用,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情况的发生,以及哪些设计是切实有效的。

 

《Visualizing and Understanding Recurrent Networks》 Andrej Karpathy,Justin Johnson,Li Fei-Fei

这篇文章是斯坦福的李菲菲老师指导的她的学生的一片文章,提供了一些思路。(这个文章的各类图表真的非常炫目,毕竟李菲菲老师团队的前端的功力了得)。

 

对各个门之间的状态,在字母级别的语言序列和语言模型中做了一系列实验,并且对RNN和GRU模型也做了对比实验。

这里简单说一下比较有趣的一点,如下,这篇文章的实验是用了《战争与和平》和LINUX的源码(!!!)两个数据集上做的。

作者非常惊喜地发现,LSTM的记忆单元中的某些Units有着令人惊喜的功能,比如它们可能会标志着段落的结束、或者引用内容,或者linux的源码中的一些条件语句的内容。

当然,大部分都是我们难以解释的一些隐层状态。


 

另外这篇文章也提到如,

K. Greff, R. K. Srivastava, J. Koutn´ık, B. R. Steunebrink, and J.Schmidhuber. LSTM: A search space

odyssey. CoRR, abs/1503.04069, 2015.

这篇文章也做了一些实验,并提出了这样的结论:

“The forget gates are its most criticalcomponents”

遗忘门,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而LSTM原型中压根就没有遗忘门......)



另外这篇文章也提到了各个门的状态的一些统计信息,



大致情况可以这样表述,forget门倾向于为不激活状态(偏向0),即频繁忘记东西。

Input Gate倾向于通常出于打开的状态。

Output gate则有开有闭,基本平衡。

7.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1.     Theano LSTM 例程里的梯度回传算法,由于Theano自动求导的功能,在回传时候应该是采用的是FULL BPTT,这个是不是会带来一些如之前所说的问题?

     答:这个问题我在之前其实已经说明了Alex的一些Trick的做法。仔细思考下,确实FULL BPTT带来的梯度的问题,由于Memory Cell功能的完整性,而被缓解了。也就是说误差回传的主力还是通过了Memory Cell而保持了下来。所以我们现在用的LSTM模型,依然有比较好的效果。

2.     LSTM的Input、Output、Forget门之间的功能是不是其实有重复?有没有更简单的结构可以改进。

答:没错,例如已经出现的GRU (Gated Recurrent Unit)

8. 总结

两个关键问题:

1.      为什么具有记忆功能?

这个是在RNN就解决的问题,就是因为有递归效应,上一时刻隐层的状态参与到了这个时刻的计算过程中,直白一点呢的表述也就是选择和决策参考了上一次的状态。

2.      为什么LSTM记的时间长?

因为特意设计的结构中具有CEC的特点,误差向上一个上一个状态传递时几乎没有衰减,所以权值调整的时候,对于很长时间之前的状态带来的影响和结尾状态带来的影响可以同时发挥作用,最后训练出来的模型就具有较长时间范围内的记忆功能。

9.参考文献

1.     Visualizing and UnderstandingRecurrent Networks

2.     on the difficulty of trainingrecurrent network

3.     Hochreiter97_lstm

4.     Oxford , Rnn & LSTM

5.     THE VANISHING GRADIENT PROBLEMDURING RNN

6.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EGULARIZATION

7.     A. Graves. Supervised SequenceLabelling with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8.     A guide to recurrent neuralnetworks and back-propagation

9.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Recurrent Network Architectures

10.  A survey on the application of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to statistical language modeling

11.  Generating Sequences With RNN _Alex graves

12.  On the Properties of NeuralMachine Translation Encoder–Decoder 1409 1259v2

13.  Encodere mechaine translationuse CNN 1503.01838v5


  • 35
    点赞
  • 23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9
    评论
### 回答1: LSTM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循环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序列数据的建模和预测中。Matlab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数学分析软件,也可以用于搭建和训练LSTM模型。 在Matlab中,我们可以使用Deep Learning Toolbox来构建LSTM模型。首先需要定义LSTM层的参数,如输入数据维度、隐藏层维度、输出维度等,并在每个LSTM层后添加Dropout层,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然后可以调用trainNetwork函数对模型进行训练,并使用evaluateFunction函数对模型进行测试和评估。 Matlab还提供了一些可视化工具,例如Deep Network Designer和Neural Network Toolbox,可以辅助用户进行数据预处理、模型设计和测试结果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LSTM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和归一化,以防止模型过拟合和收敛难题。在训练LSTM模型时,也需要合理设置学习率、迭代次数和优化算法,以提高模型训练的效率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LSTM神经网络模型在Matlab中的建立和训练,可以为序列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提供强大的工具支持,为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更多可能性。 ### 回答2: LSTM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在MATLAB中,可以使用神经网络工具箱来构建和训练LSTM模型。 首先,需要准备数据集并将其放置在MATLAB环境中。然后,在神经网络工具箱中创建一个LSTMLayer对象,可以根据数据集的大小和任务要求来设置隐藏层的大小和其它参数。接着,可以使用layers数组将LSTM层和其它层(如dropout层和全连接层)串联在一起来构建整个神经网络。最后,可以使用trainNetwork函数训练模型并进行预测。 在使用MATLAB构建LSTM模型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例如,为使模型更好地泛化,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归一化。此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损失函数和优化器,以及调整超参数来优化模型性能。 总之,LSTM神经网络模型在MATLAB中的使用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MATLAB构建LSTM模型已经不再是一种难以掌握的技能。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9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