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公众号--通信射频老兵:
一、什么是波?
波可以理解为能量在两点之间的传递,不过物质本身不会跟着转移。就拿海面上的波浪来说吧,虽然能看到水面一上一下起伏,但水其实基本待在原地不动。可波浪携带的能量作用挺大,海岸被侵蚀以及物质在海岸线堆积,主要就是它带来的影响。
图1. 海浪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潜力
声波是我们能听到的波,由空气分子振动产生。声音越大,传递的能量越多,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物理伤害。比如爆炸产生的噪音会损伤耳朵,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不过声波的能量也有积极应用,像碎石术就是利用声波能量把大肾结石分解成小块。
海浪和声波都属于机械波,之所以叫机械波,是因为它们需要依靠某种物质振荡,还得有物理介质才能传播。比如声波能在空气和水里传播,但真空中就不行。而且机械波的强度在短距离内会明显减弱(这叫衰减),传播速度也比较低(略低于350m/s)。
这就意味着机械波——包括声波——不适合长距离通信。离得近时口头交流没问题,要是距离远,就算大喊或者用扩音器,实际用起来也不方便。好在我们发现了电磁波的优势:它传播速度极快。具体速度和传输介质有关,比如在双绞线铜缆或光纤里,传播速度是真空中光速的60%到75%;要是用无线电或微波这类无导向介质在地球大气层中传输,速度接近光速,不过大气密度和温度变化会让波发生折射(弯曲),所以整体速度会稍微慢一点。
电磁波还能传播极远的距离。拿电磁波谱里的可见光来说,当你仰望夜空的星星时,看到的其实是过去的景象。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发出的光,就算以约30万公里/秒的光速传播,也得近四年半才能到地球,有些恒星的光甚至要几千年才能抵达。
图2.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A和B(距离地球4.37光年)
电磁波谱里有特别宽的可用频率范围。电磁波的频率指的是波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完整周期数。能用于无线电传输的那部分电磁波谱,频率范围大概从20KHz(也就是每秒两万次波周期)到300GHz(每秒三百亿次波周期)。
虽说这听起来带宽极大(这里说的带宽指的是可用的频率范围),但得知道,不是所有这些带宽都能实际用上。有些频段要做出经济节能的电信设备并投入使用,存在技术难点;还有些频段太容易受干扰,根本没法用。而且现在对带宽的需求每天都在增长。
不过现在有个办法,能用相对便宜又容易获取的电力线网络方案,通过家里给电源插座配电的电线来组建家庭网络。要知道这些电缆经常会受到很多电气“噪声”干扰,能做成这样的技术真的很厉害。其实现在很多电信业务还是得靠铜缆或者光纤这类有导向介质来传输。
不管用的传输介质是有导向的还是无导向的,现在几乎所有电信业务都得靠电磁波从发射器传到接收器。传输的信号可能是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或者可见光。电磁波谱里频率比可见光高的那些(像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不会用在电信系统里,因为它们对人体有潜在危害,而且频率越高越危险。
图3. 电磁波谱
信息在传输介质里传递时,得靠电磁波当载体。为了传输信息,需要改变载波的一个或多个物理特性,比如频率、振幅或者相位(这些特性我们之后会详细讲),也可以同时改变几种特性来编码。到底用哪种电磁波承载信号,以及用什么方式编码,得看好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理传输介质本身的特性。
二、什么是电磁波?
在聊电磁波的特性之前,可能得先搞清楚电磁波到底是啥。从名字能看出来它是一种波,而且明显和电、磁都有关联,但它们之间到底怎么联系起来的呢?其实电磁波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波的组合。
当带电粒子(比如质子或电子)运动时,会产生磁场,这个磁场会和静止带电粒子周围的电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电磁场。电磁波就是这些场的振荡,它们振动的相位相同,但分别在相互垂直的平面里“运作”。而电磁波传播的方向,和这两个平面都垂直,所以它属于横波。下面的图就展示了这个原理:
图4. 电磁波由两个彼此同相的垂直波形组成
我们先来说说电磁波的传播特点:它和机械波一样,能在固体、液体、气体里传播,但不一样的是,电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传。为啥呢?因为它不需要介质——变化的电场会感应出变化的磁场,反过来磁场变化又会感应出电场,这样就能自我维持传播了。
要是想更直观地理解这种波是怎么传播的,可以把它比作往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的样子。涟漪会一圈圈往四周扩散,越往外传播,幅度就越小。电磁波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它的运动方式要更复杂一些。
图5. 电磁波的传播类似水滴波纹传播
电磁波传播的其实是能量,这种能量叫电磁辐射,它的性质由波的频率决定。比如晴天出门时,我们能感受到太阳发出的红外线(虽然看不见)带来的热,但在太阳底下待太久会有危险,因为紫外线(同样看不见)长时间照射会让人晒伤,甚至可能引发癌症。
在1887年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光和其他电磁辐射得靠某种物理介质传播,还把这种介质叫做“光以太”。不过这东西完全是靠猜的,除了光波能在真空传播这个现象外,没任何证据证明它存在。当时麦克斯韦的研究证明了光是电磁波,这反而让人们更相信“以太”存在——毕竟其他波都需要介质嘛。但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做了个著名实验,就是想证明以太存在,结果却没测到它。
后来爱因斯坦说了,这实验没测到以太,就是因为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很多实验结果和物理定律的数学推导都支持他的观点,这也促使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的理论出来之前,经典物理学界一直争论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牛顿觉得光是粒子,叫“微粒”,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研究又好像证明光是波。各种实验反而把问题搞复杂了:衍射、干涉这些波动现象支持“波动说”,可光电效应(光照射金属表面会发射电子)又说明光是粒子。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波动说”占了上风,但还是有些问题没法解释。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有个推论叫“质能等价”,简单说就是能量和质量可以互相转换,这也是他那个著名公式E=mc²的基础。这个概念还能解释光子为啥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
有时候光子像离散的粒子:没静止质量,不带电荷,寿命无限长,但它有能量;更矛盾的是,虽然没质量,它却有动量(动量本来是质量乘速度)。可在另一些情况下,光子的行为又明显是波动的特性。
图6. 波粒二象性示意图
电磁辐射可以看成是一股光子流。简单来讲,这股在空间里传播的光子流,我们能把它当作电磁波。但光子一到达目的地,就会“切换模式”,表现出粒子的特性。虽说这解释不算完美,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虽然大多数物理学家都接受“波粒二象性”来解释一系列现象,但关于电磁辐射的本质,到现在还有很多没弄明白的地方。
三、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61年,苏格兰物理学家兼数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1831-1879)发表了一篇叫《论物理力线》的论文。他在论文里把当时已知的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归纳成了一组共二十个微分方程。麦克斯韦的研究为后来的经典电磁辐射理论打下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对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早期研究成果的学习。
1862年,麦克斯韦算出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播速度和光速差不多。他觉得这不是偶然,于是正确推测出电、磁和光其实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到了1864年,他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这篇论文里正式提出了这个观点。
1873年,麦克斯韦出版了教科书《电磁学通论》,把最初的二十个微分方程精简成了四个偏微分方程。后来英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奥利弗·亥维赛(1850-1925)又对这些方程做了修订和简化,它们就是后来大家所说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图7. 麦克斯和他归纳的方程
咱先来说说麦克斯韦方程组哈。这方程组描述的是电荷、电流还有场的变化咋产生电场和磁场,同时也表明了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在真空中能以光速(c)传播。它既能用积分方程表示,也能用微分方程表示,不过在处理电磁波的时候,微分方程用起来更方便。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和微分形式都有俩主要变体。微观形式用的是总电荷和总电流,这里面还包括材料原子层面的电荷和电流。宏观形式就更通用了,不用我们去确定原子层面的数值。下面就给大家看看麦克斯韦微分方程组的两种形式。
下面的表格给出了方程中使用的每个符号的含义,以及适用情况下它们所代表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
上表的注释:先说说两个关键概念。第一个是散度,它是作用在矢量场上的矢量算符,衡量的是从某点周围无穷小体积里流出的矢量场的体积密度。第二个是旋度,也是矢量算符,描述三维欧氏空间里矢量场的无穷小旋转,场中每一点的旋度都用一个矢量来表示,这个矢量的长度和方向能体现该点的旋转情况。
关于麦克斯韦方程组,详细讨论这儿就不展开了,但它从数学上把电场和磁场的产生机制说清楚了。而且对咱们理解电信系统来说,更关键的是它描述了电磁波在介质里怎么以恒定速度传播。
这里面麦克斯韦对安培定律的修正特别重要。原来的安培定律只说电流能产生磁场,麦克斯韦补充了一点,变化的电场(他叫“位移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同时,麦克斯韦 - 法拉第版本的电磁感应定律,讲的是随时间变化的磁场怎么生成电场。
把这些方程组合在一起看,它们预言了变化的磁场会感应出电场,反过来也一样,这就使得电磁波能自我维持。这也就解释了为啥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不需要任何物理介质帮忙。
四、频率和波长
无线电波有好几个特性可以测量,波长是最早被测量的特性之一。以前无线电电台在收音机刻度盘上的位置,就是由波长决定的。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有个发射台,用1500m的波长广播。无线电波的波长,就是一个波上的某点到下一个波上相同点之间的距离。最容易选作参考的点是波峰,因为它很好辨认,不过只要选每个波上的同一个位置,随便哪个点都行。
图8. 无线电信号的波长
用上面池塘的例子就能解释频率: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池塘里某个特定点的水波上下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Hz,1Hz就是每秒振动1次(或者说每秒有1个波经过)。因为实际遇到的频率往往很高,所以常用的单位还有kHz、MHz、GHz。
五、无线电信号的速度
电磁波还有个特性是速度。它和光波一样,速度也相同。通常我们取3×10⁸m/s,更精确的数值是在真空中约299792500m/s。
六、波长和频率的换算
无线电波的速度、频率和波长三者是相关的。不管信号在自由空间还是大气中传播,速度基本不变,所以知道频率就能算出波长,反过来知道波长也能算出频率。公式很简单:
v=λ×f
其中
v=无线电波的速度(单位m/s,通常取3×10⁸m/s)
λ=波长(单位m)
f=频率(单位Hz)
比如,频率1MHz的信号,波长就是300m。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波分机械波(如海浪、声波)和电磁波。机械波需介质传播,速度低、易衰减,不适合长距通信;电磁波可在真空传播,速度近光速,能远距离传输,是电信核心。
电磁波由电场和磁场相互感应传播,有波粒二象性。其频率是单位时间周期数,波长是相邻同点距离,二者与速度关系为v=λ×f(v取3×10⁸m/s)。
麦克斯韦方程组则解释了电磁波成因与传播,为其应用奠定基础,无线电等通信依赖此特性。
往期高分文章回顾,总有一篇能帮助到你:
射频相关知识:
射频基础知识---VSWR、Return Loss和Mismatch Loss概念回顾
功放PA相关知识:
射频基础知识---浅谈为什么Doherty结构能提高PA的效率
"5G时代的功率放大器革新:揭秘氮化镓GAN如何引领高效通信"
收发信机相关知识:
ADC/DAC相关知识:
一文讲透什么是ADC/DAC中的DDC、DUC、采样率以及数据率等概念
串行通信相关知识:
时钟系统相关知识:
基站相关知识:
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知识:
链路预算相关知识
通信相关知识
通信人物传记---菲利普・史密斯:从业余无线电操作员到史密斯圆图的创造者
天线相关知识
案例分析
信号完整性相关知识:
卫星通信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