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饮水思源,原子结构探秘

       如今,纳米盛筵已经开始。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前人对原子探索的辛劳。本文简要回顾原子结构的探索历史。

          大家知道,原子(Atom)很小,但是,到底有多小?就说不清了。其实,原子的大小是物理学家使用微积分数学工具(或“无穷小”的数学分析)严格计算出来的。宇宙中原子的大小有一定“规律”,不是随意的。也就是说,其他星球上的物质原子与我们地球上的原子是一致的,宇宙是统一的。我们先看一副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以上就是类氢离子(IonAtom)内部结构的真实写照示意图,人们称其为“Rutherford–Bohr model”(或“卢瑟夫-玻尔模型”)。原子核很小,带有正电荷。在其外围有许多电子(Eledtron)带有负电荷,稳态分层围绕原子核快速旋转。平常,人们把这种原子结构称为“”壳层结构“,便于想象。

           1913年,27岁的丹麦年轻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运用微积分数学工具,将传统经典“电动力学”的概念与物理规律”硬搬“到想象中的”电子“的内部结构上,就像做微积分的练习题,有重要发现。

          经过繁杂的计算,玻尔终于计算出(发现):位于第一层的电子距离原子核只有0.0529纳米,据此,人们称其为”玻尔半径“,其他各电子层与原子核的距离也可以顺便算出。由此可知,原子的真实大小就在零点几个纳米的范围内。后来,”玻尔半径“的真实性被许多物理实验所证实。由此可见,数学思维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协助物理学家去发现”客观规律“。

           在原子的上述“壳层结构”中,玻尔还引进了所谓的”量子效应“,即:当电子在各电子层之间发生”跃迁“(Transition)时会发出或吸收所谓的”光子“,必须发出或接受一定的”能量“,而且这些”能量“是特定的,完全可以计算出来,比如:上图所示的”电子跃迁”就释放出一个波长为656纳米的“光子”(Photon),发出红光“一闪”。此举,为后世的激光研究做了“伏笔”。

          如今,时光已经过去近一百多年。以美、日、德为首的发达国家,借助其量子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历史积累,大规模进军纳米研究领域,取得的“纳米专利”越来越多。我们不能继续坐在小溪旁边钓鱼,悠然自得,口中还哼哼着流行小调。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