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如果没有死。萨尔浒的结局会不会有改变的可能?

李如松平哱拜、援朝的战绩来看。李如松是个没有什么天分只会按部就班蛮打猛冲的斗将,对付寻常的敌人还行,遇到努尔哈赤这样的玩命军事忽悠家,只怕占不到什么便宜。参考下战绩一直不错的杜松刘綎都在萨尔浒战役中阵亡的例子就可以猜猜李如松如指挥萨尔浒之战的结果了。

而且……

碧蹄馆战役的惊险和李如松的死也说明了他只是个爱玩命的斗将,这样的人做一次大战役的最高统帅很冒险的。

碧蹄馆战役面对同样战术呆板的日军,李如松作为全军统帅抢着做先锋结果还中了包围,这简直就是作死啊。幸亏李如松部亲兵都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老兵,硬是把被敌人优势兵力围歼的剧本改写成混战一场打成平手,此后还给日军留下了明军骑兵畏惧症。可明军这里也好不到哪里去,李如松第一次遇到了硬砍一次居然还没有被击溃的敌人,所以也素手无策了。

李如松之死,又是一次咎由自取。面对只会抢劫和逃跑的蒙古骑兵,战役高昂的李如松部骑兵肯定不会看在眼里。所以这位本该是统帅的家伙又干起了突击队长的事,抛下大局不管,自己带着信心满满的小股精锐骑兵又去学霍去病直捣虏廷了,结果稀里糊涂地力战而亡,大概是吃了碧蹄馆同样的亏,蒙古人又不像日本人那样没骑兵无法做到快速袭扰并追歼,虽然真的是可歌可泣的一条汉子……

但这样的人天生就是个一流的先锋,无法胜任统帅一职。

另外说说霍去病,霍去病的战绩似乎也是率领数量不多的精兵突袭,但……人家霍去病很贼的,每次作战都是抄妇孺、爆菊花、突袭骚扰之类准轻骑兵作战方式。而李如松、刘綎、杜松这些明末的优秀将领做的都是啥事?正面硬抗,狭路相逢勇者胜……妄图靠着精良装备和高昂士气一鼓作气击溃敌人,这明显很像欧洲人的重骑兵对冲……

遇到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将只依靠骑兵突击队的明军分而包饺子的努尔哈赤,李如松恐怕会抢着第一个率亲兵冲锋后,几天没找到女真人在哪,等师老困乏的时候忽然被女真人包饺子,落得杜松刘綎的同样下场……

李成梁弄努尔哈赤还是稳的吧。不考虑李成梁对大明的忠诚,不考虑他自己的种族问题。努尔哈赤只是他手下一个小头目。至于李如松,我感觉统兵能力在其父之上。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蛮打猛冲的结论的。你也就举了一个碧蹄馆的例子,完全忽略平壤、龙山、宁夏。万历三大征他自己搞定俩,而且都是攻坚战,怎么都成了蛮打猛冲?只靠蛮干就能战必胜攻必取么?碧蹄馆一役,5千当4万,还能全身而退,杀伤相当,虽然你就找到这一点来诋毁,似乎也不够分量。喜欢冲锋怎么了,李广、常遇春、甚至隆美尔巴顿不都喜欢冲锋吗,那都是蛮干么。 

有道理!李如松戎马一生打了无数仗,对上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最凶悍的敌人,是从死亡中走到生命终结的,他是当时最杰出的将领。关于鲁莽,我想说鲁莽和勇敢是不同的,一个将领如果知道下属被困而见死不救的话那他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上司,面对敌人都不敢拔剑,那要他何用?李如松虽然骄横了点,但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灵活多变的战术和娴熟运用火器的战法,努尔哈赤的死亡冲锋显得有些无力,如果加上城池的阻碍干脆就是送菜,后来的宁远大捷证明了这点。关于轻骑出塞战死,我认为战场上瞬息万变,谁知道会出现怎么样的意外,刚好蒙古骑兵在大规模演习,我偷袭的是没有准备的,不是列好阵的大军!如果这也算鲁莽,那中国古代战争就应该停留在春秋时期,大家约好时间地点,主将在后方坐阵,前面分好队形慢慢打,那还要后来的各种战术干嘛呢?不要因为李如松战死了就说人家是莽夫! 

先说结论,如果李如松不死,就不会有萨尔浒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过一个很有趣的对话,李如梅对朝鲜人说努尔哈赤很强,他拥有的7000兵力可当倭奴10万。

这个对话让人细思极恐,这说明李成梁家族不仅对野猪皮的兵力和实力了如指掌,而且还深刻认识到了当时尚未形成威胁的野猪皮的潜在威胁。

7000就可当倭奴十万,如果发展到70000呢?

既然认知到了威胁,就应该将威胁消灭,这是明代辽东对付女真诸夷一贯的手法,谁强大就打死谁,始终不让女真诸部完成统一。例如李成梁杀阿台灭王杲部,之后又创北关。北关被创后,后清佳砮子卜寨与杨吉砮子那林孛罗渐强,又一次遭到李成梁打击。

但是在努尔哈赤崛起统一的道路上,李成梁家族却耐人寻味的一反常态未做应对之策,甚至在努尔哈赤初期给了莫大的助力。

我们要注意一个时间点,1591年李成梁罢官,1592年发生壬辰之战,1598年结束。1601年李成梁复职。

李如松死于1598年,这一年万历任他为辽东总兵官镇辽。

而努尔哈赤崛起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七千可当倭奴十万)恰恰处于李成梁罢职这十年间,这十年辽东八次易帅无一人能够镇守。

假如李如松1598年未死而顺利以辽东总兵官镇辽,那么,作为以军功起家的李成梁家族,下一个军功将从何出?李如松迫切需要更大的军功来证明自己,所以出击土蛮却导致身死。事实上,1598年前后已经成势但尚未成为大患的努尔哈赤是最佳选择,有威胁,但尚未失控。李如松如果未死,拿野猪皮开刀也是必然之举,这也是延续李成梁军功发家之路保持李家地位的途径。如果边境安宁无战事,李家不能立军功的话,李家诸人只会被言官们的吐沫淹死,毕竟李家的小辫子一大堆,从来就不干净,就像李成梁被罢官一样,李成梁镇守辽东前期太强,杀倒了所有反抗势力,所以到罢官前,已经很久没有拿的出手的功劳了。

李成梁的儿子们真正堪称将才的只有李如松,其余李如梅如柏辈皆庸才。

这就是李成梁的悲哀,能够继承家业的儿子李如松一死后继无人,李如柏等并无能力,无法挑起镇辽重担。最后李成梁不得不在年过76高龄再次镇辽,同时也是为了撑起李氏家族的地位。

“是时,土蛮、长昂及把兔儿已死,寇钞渐稀。而开原、广宁之前复开马、木二市。诸部耽市赏利,争就款。以故成梁复镇八年,辽左少事。以阅视叙劳,加至太傅。”

明史这段说辽左少事并不准确,事实是多事,努尔哈赤在这期间即开始了统一女真之路。只不过他很聪明的一边对明朝表示恭顺,另一边甚至对朝鲜也表示恭顺求封,总之就是埋头发大财。

李成梁毕竟年老,力不从心,对征伐之事缺少动力,其本人及他手下家将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等皆已富贵,变得暮气难鼓,建功立业已经不是这些人的目标。因此李成梁76岁至90岁这期间事实上是躺在功劳簿上碌碌无为的,他即不需军功来证明自己,又无进取之心,只剩下敛财而已。

至此辽事糜烂,军备废弛,到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前,在辽可战之兵不足一万,根本无力抵御野猪皮的进攻。

明人对李成梁有个评语,养虎为患和养寇自重。我认为并不为过,努尔哈赤与李成梁和李氏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李成梁在野猪皮发迹之路上的作用,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在为自己的儿子们培养一个建功立业的对手,只不过李成梁失算了,他养的这只虎太厉害,自己和子孙们反受其害。

 

这个算是很公道的评价,明朝人言可畏的弹劾制度,导致了百官一边执迷不悟的追求眼下的功名利禄,一边又对自己后半生能否善终带有森森的自危和恐惧。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这在明朝官场就是一安徒生童话,人总会犯错的,哪怕是生活上的小错,成心想膈应你的,可能就真的能想法子让人锒铛入狱。特别是李氏家族这样位高权大的,基本每天被弹劾的概率堪比如今微博热搜。反正弹劾错了在万历那也没成本但可能被同僚报复),作为久经官场的李氏家族,深知自己一旦没功劳可炫耀,被蹂躏致死可能就是第二天早上醒来就会发生的事。而且。。一旦无战事,李氏家族施行的各主管分屯分赃,自我喂饱的下属管理制度,很快也就得不到供给,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得给自己留个活路。只不过讽刺的事,他们爷俩善终了(明朝,战死真的算善终的一种了。。),但却把自己深爱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给了曾豢养的豺狼。PS:李如松算是明朝将领里个人很欣赏的之一,可是每个时代,都会造成每个时代天才将领不同的悲剧。李如松绝不是一个内心单纯两袖清风的廉官,但他对明朝所作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不行,哪怕李如松活到萨尔浒都不行……

原因很简单,李如松要是没死的话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在辽东遇见高淮

而等到高淮离开辽东,哈达和辉发都没了,被高淮祸祸的一塌糊涂的辽军根本不可能打得过努尔哈赤

高淮离开辽东之后没几年就萨尔浒了,萨尔浒的时候李如松都七十了,杨镐也快七十了,并且没人可以替杨镐。郑洛和叶梦熊这些老一代上过战场的文官都死了二十年了,顾养谦死了十五年了,邢玠和李化龙都死了,熊廷弼资历不够并且没上过战场,杨镐是上过战场的高级文官里面最年轻的了。

然后一个养老院文武阵容带着素质较二十年前严重下降的兵,不全的器械,大冬天进山打仗,这个仗没法打。

大萌在建州问题上犯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是万历摆烂导致文武官员断层,萨尔浒的阵容本来应该是贺世贤赵率教这一代人配上新一代在和东蒙古的对抗里成长起来的军事文官。第二个是高淮乱辽错失了最后能开战的窗口期,让努尔哈赤练了整整三十五年兵。建州坐大的锅万历本人要背七成,李成梁最多两成,萨尔浒战败最直接的责任人就是万历本人。

高淮对辽东的破坏程度远比现代人想象的大,我们从李成梁的表现就可见一斑,李成梁何许人也,哪有军功闻着味就去了,李成梁当总兵之后对女真的军事行动本质上就是纵容某个势力坐大然后一波带走卡bug刷出大军功。李成梁二次镇辽的时候辽东最肥的是努尔哈赤,但是李成梁在家族最需要军功的时候选择搞绥靖,说明他觉得哪怕是他亲自上,辽军也已经败坏到打不赢了。所谓的李成梁把努尔哈赤当干儿子这个事,怎么说呢,我觉得李成梁没你们想的那么有人味儿,用上万颗人头垒出军功的人能有多少人味儿?

至于说李如松能不能震慑努尔哈赤,很难。很多人说李如柏不该去萨尔浒,但是李如柏为什么去了?理由很地狱,李如柏在萨尔浒的时候是辽东总兵,这四个人里只有他必须去。如果努尔哈赤和李家有所谓的情义,那他也得认李如柏。再说个更地狱的,李如柏在宁夏当总兵的时候跟鄂尔多斯蒙古人交手,斩首二百七,凭着这个战绩,李如柏是当时的九边第一,天下第二。

萨尔浒这个烂仗,只有一点渺茫的胜算,就是西路军抵达萨尔浒之后挖掘壕沟排列火器固守,坐等北路军抵达战场,只要一天不被打崩,这个仗就还有的打。你们觉得李如松会这么打仗吗?

怎么打赢萨尔浒,

1.让那个缺德皇帝出来干活,不许摆烂

2.让那个缺德皇帝别到处派矿监

萨尔浒这个仗在文武官员序列正常辽东没有崩坏的情况下打赢不难,建州土司和播州土司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文武断层辽东稀烂才想怎么打赢,打不赢,告辞。

原本东北不应该产生统一势力的,这里面涉及到的李成梁的锅,主要是李成梁在战略上毫无远见,这里面最致命的两个,

1.放弃哈达部,听任叶赫部击垮哈达。

海西四部本质上就是哈达和叶赫互相制衡,王台活着的时候对明朝忠顺,也能压制叶赫,海西四部就很平衡,王台死后叶赫趁机而入,这时候正确的办法是选择明朝支持的继承人,用万历初年辽军强大的武力压服叶赫强行扶持下一个忠顺的哈达部首领继续维持海西的平衡,借用哈达部压制建州。叶赫的问题是这帮人过于落后,哪怕吃下哈达也不能整合哈达的力量加强自己,所以最合适的代言人只能是哈达。

2.扶持努尔哈赤。

应该扶持尼堪外兰。有一个基础的殖民地统治术,扶持傀儡要挑那个最废物最反动的,这样的人是最忠诚的,因为不忠诚就会被推翻。尼堪外兰统治的建州一定是诸部并立的,他没那个能力知道吧,然后建州的任何一个势力都会被哈达部压制。选能力最强的当傀儡完全就是迷惑行为。

李成梁胡搞的第一个间接后果就是李如松战死,李如松镇辽的时候全辽东只有几千能凑合打仗的兵,想要重振辽东就需要钱,想搞钱就需要军功,而当时合法的刷军功的地方只有三个。一是努尔哈赤,这个打不过了。二是叶赫部,打得过,但是要是把叶赫打了努尔哈赤就直接统一女真了。三就是蒙古人。

而我们假设一下,建州在尼堪外兰统治下各部并立,哈达部仍旧可以压制叶赫,如果辽东的局面是这样,打击叶赫或者打击建州反对尼堪外兰的小军头,都能刷出军功一步步重建辽军。但是现在这些军功点都被他亲爹折腾没了,李如松只能冒险出塞反击土蛮。我们换个说法吧,出塞反击驻牧于察哈尔部的全蒙古大汗。

明末真正一塌糊涂的并不是军事,军事虽然也稀烂但是勉强还凑合,真正一塌糊涂的是对外政策,灾难性的对外政策直接导致林丹汗在东蒙古坐大,后金在辽东坐大,两件事结合在一起就直接引发了己巳之变这个空前的军事灾难。明末天下之事败于庙算,决策搞成这个德行也就不要惦记打仗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