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伪线仿真技术
伪线仿真 (Bseudo-Wite Emulation Edge to Edge, PWE3)技术是一种在 PSN上模拟各种点到点业务的机制,被模拟的业务可以通过 TDM 专线、ATM、 FR 或以太网等传输。FWE3 利用PSN 的隧道机制模拟一种业务的必要属性,该隧道即被称为伪线(PW),主要构建点到点的以太网虚电路。
PWE3 作为一种端到端的二层业务承截技术,在PSN 网络边界提供了端到端的虛链路仿真,实现各种业务(FR、ATM、Ethernet、TDM SONET/SDH)的信息交換。通过此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网络与 PSN 互联起来,从而实现资源的共用和网络的拓展。
1. PWE3 的基本传输构件
PWE3 的基本传输构件如下。
(1)用户设备(Custom Edge,CE):发起或终结业务的设备。CE 不能感知正在使用的是仿真业务还是本地业务。
(2)运营商边界路由器(Provider Edge Router, PER):向CE 提供PWE3 技术支持的设备,通常指骨干网上的边缘路由器,与CE 相连,主要负责 VPN业务的接人,完成报文从私网到公网隧道、从公网隧道到私网的映射与转发。
(3)接入链路(Attachment Circuit,AC):CE到PE之间的连接链路或虚链路。AC上的所有用户报文一般都要求原封不动地转发到对端去,包括用户的二、三层协议报文。
(4)伪线或虚链路(Pseudo Wire,PW):就是VC加隧道,隧道可以是LSP、L2TPV3,或者是TE。PWE3中虚连接的建立需要通过信令(LDP 或者 RSVP)来传递VC信息,将VC 信息和隧道管理形成一个PW。PW对于 PWE3系统来说,就像是一条本地AC到对端AC之间的直连通道,可以完成用户的二层数据透传。也可以这样理解,一条Pw代表一条业务。
(5) Forwarder(转发器):PE 收到AC上传输的数据帧,由转发器选定转发报文使用的PW,转发器事实上就是PWE3的转发表。
(6) Tunnel(隧道):是一条本地PE与对端PE之间的直连通道,可以完成PE之间的数据透传,用于承载PW,一条隧道上可以承载多条PW,一般情况下为MPLS 隧道。隧道在PTN 设备中是单向的,而PW是双向的,所以一条PW 需要两条 MPLS 隧道来承载。
(7) 封装(Encapsulation):Pw 上传输的报文使用标准的PW 封装格式和技术,PW 上的PWE3 报文封装有多种。
(8)PW信令协议(PWSignaling):是PWE3的实现基础,用于创建和维护PW。目前,PW信令协议主要有 LDP 和 RSVP。
(9)服务质量(Service of Quality,QoS):根据用户二层报头的优先级信息,映射成在公用网络上传输的QoS优先级来转发,这个一般需要应用支持 MPLS QoS。
2. PWE3的工作流程
PWE3的工作原理如图4-1所示,在边缘源节点采用PWE3技术适配客户业务,封装 TMP 标签后复用到输出端口的段层上进行转发,路径上的转发节点(P)按照 TMIP标签进行包交换,将数据包沿 LSP 路径逐跳转发,直到目的地边缘源节点,在目的地边缘源节点弹出标签,并通过PWE3 技术适配还原出客户业务。
(1)CE2通过AC把需要仿真的业务(TDM、ATM、Ethernet、FR等)传输到PE1。
(2)PE1接收到业务数据后,选择相应的PW进行转发。
(3)PE1把业务数据进行两层标签封装,内层标签(PW Label)用来标识不同的PW,外层标签(Tunnel Label)用来指导报文的转发。
(4)通过公网隧道(Tunnel),数据包会被PSN转发到PE2,并剥离Tunnel Label。
(5)PE2根据内层标签选择相应的AC,剥离PW Label后通过AC转发到CE4。
3.PWE3的协议参考模型
建立PWE3协议参考模型旨在缩小PW工作在不同类型PSN上的差异。设计目的就是使PW的定义独立于其底层的PSN,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重用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协议定义及协议实现。PWE3的协议参考模型如图4-2所示。
4.PW的功能
PW的功能是对信元、PDU 或者特定业务比特流在入端口进行封装,将封装好的业务传递至传输隧道,在隧道端点建立PW(包括PW ID 的交换和分配),实现PW相关的 QoS,管理PW端的信令、定时和顺序等与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PW状态及告警管理,等等。
下面对 TDM 业务和 Ethernet 业务的仿真进行简要说明。
( 1) TDM to PWE3
TDM业务的仿真实现方式是将 TDM 业务数据用特殊的电路仿真报头进行封装,特殊报头中携带 TDM 业务数据的帧格式信息、告警信息、信令信息及同步定时信息。封装后的报文称为PW报文。然后以IP、MPLS、L2TP等协议对PW报文进行承载,穿越相应的PSN,达到PW隧道出口之后再执行解封装,然后重建 TDM业务数据流。
使用PW方式在 PSN上仿真传输 TDM业务的过程主要是将 TDM 业务数据、TDM业务数据的帧格式、TDM业务在 AC侧的告警和信令及TDM同步定时信息几个要素运载到伪线的另一端。TDM 仿真封装协议分为 SAToP (Structure-agnostic TDM over Packet)协议和CESoPSN ( Structure-aware TDM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 over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协议两种。SAToP 协议用来解决非结构化,也就是非帧模式的B1、T1、E3、T3 业务传输。它将 TDM业务作为事行的数据码流进行切分和封装,然后在PW隧道上进行传输。TDM信号中的开销和净荷都被透明传输,承载 CES 业务的以太网帧的装载时间一般为 1ms。而在CESoPSN协议中,设备感知TDM电路中的帧结构、定帧方式、时隙信息,设备会处理TDM帧中的开销,并将净荷提取出来,然后将各路时隙按一定顺序放到分组报文的净荷中,因此在报文中,每路业务是固定可见的;每个承载CES业务的以太网帧装载固定个数的TDM帧,装载时间一般为1~5ms。
(2)Ethernet to PWE3
Ethernet业务有以太专线业务(E-Line Service)、以太专网业务(E-LAN Service)和以太汇聚业务(E-AGGR Service)。Ethernet业务仿真流程如图4-3所示,外层标签用来标识隧道。内层标签用来标识PW。
外层标签可以由信令协议动态分配或者手工配置,如在 OptiX PTN 中,是由 RSVP-TE 分配的。
内层标签可以由信令协议动态分配或者手工配置,如在 OptiX PTN 中,是由标签分发协议LDP分配的。
CW(控制字)是可选的,如果对到达的报文有严格的顺序要求,可使用CW携带序列号。
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完善的QoS特性,并可以提供VPN业务,MPLS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步由核心发展到边缘。结合PWE3技术,MPLS网络可以支持TDM业务、ATM业务、FE业务和Ethernet业务的统一传输。但是传输网需要丰富的操作维护能力、端到端的快速保护能力、端到端的QoS保证能力等运营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是MPLS必须扩展才能完成的。
二、QoS技术
QoS是网络的一种能力,即在跨越多种底层网络技术(如在MSTP、FR、ATM、Ethernet、SDH、MPLS等)的网络上为特定的业务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在丢包率、延迟、抖动和带宽等方面获得可预期的服务水平。
QoS技术实施的目标主要是有效控制网络资源及其使用,避免并管理网络拥塞,减少报文的丢失率,调控网络的流量,为特定用户或特定业务提供专用带宽,支撑网络上的实时业务。
QoS的功能有报文分类和着色、网络拥塞管理、网络拥塞避免、流量监管整形及QoS信令协议等。
1.QoS的3中服务模型
(1)尽力而为服务模型
尽力而为(Best-Effrort)模型是传统IP网络提供的服务类型。在这种服务方式下,所有经过网络传输的分组数据具有相同的优先级,IP网络会尽一切可能将分组数据正确完整地送到目的地,不保证分组数据在传输中不发生丢弃、损坏、重复、失序及错误现象,不对分组数据传输介质相关的传输特性(如时延、抖动等)做出任何承诺。
(2)保证服务模型
保证服务(Integrated Service,InServ)模型是IETF于1993年开发的一种在IP网络中支持多种服务的机制,它的目标是在IP网络中同时支持实时服务和传统的尽力而为服务。它是一种基于为每个信息流预留资源的模型,业务通过信令向网络申请特定的QoS服务,网络在流量参数描述的范围内预留资源以承诺满足该请求。保证服务模型要求源主机和目的主机通过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RSVP)传输信令信息。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传输路径上的每一个节点处建立分组分类和转发状态,需要为每一个流维持一个转发状态,因此扩展性很差,而且Internet中有很多流量,为每个维护状态对设备消耗巨大,因此保证服务模型一直没有投入使用。
近年来,有组织对RSVP进行了修改,使其支持资源预留合并,并可以和区分服务模型配合使用,特别是MPLS技术的发展,是RSVP有了新的发展。
(3)区分服务模型
区分服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DiffServ)模型使用流量分类来描述各服务,在区分服务域的网络边缘入口设备中进行流量的分类和标记,网络内部的设备只需要根据数据包的标记执行相应的每一跳行为(Per-hop Behavior,PHB)即可,无须进行复杂的流分类。当网络出现拥塞时,区分服务模型根据业务的不同服务等级约定(ServiceLevel Agreement,SLA)有差别地进行流量控制和转发,从而解决拥塞问题。
PHB用来描述对流量的动作,如尽快转发、重新标记、丢弃等。
分类标记是数据包的一部分,能够随着数据在网络中传递。所以网络设备不需要为不同的流保留状态信息。数据包能获得什么样的服务跟它的标记密切相光。
一个区分服务域的入口和出口设备通过链路与其他区分服务域或非服务域相连。因为不同的管理域会执行不同的QoS策略,所以不同的管理域之间要协商服务等级,约定并制定流量调整约定(Traffic Conditioning Agreement,TCA),在入口和出口设备上保证流入和流出的流量符合TCA的规定。
2.QoS技术
(1)流分类
采用一定的规则识别符合某类特征的报文,是对网络业务进行区分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拥塞管理就是当拥塞发生时如何制定资源的调整策略,以决定报文的处理次序,通常作用在接口输出方向。
优先级用于标识报文传输的优先程度,可以分为报文携带优先级和设备调度优先级。报文携带优先级包括IEEE 802.1p优先级、DSCP优先级、IP优先级、EXP优先级等。这些优先级都根据公认的标准和协议生成,体现了报文自身的优先级;设备调度优先级是指报文在设备内转发时所使用的优先级,只对当前设备自身有效,它有包括本地优先级(LP)、丢弃优先级(DP)和用户优先级(UP)。
(2)流量监管
流量监管(Traffic Policing)可以作用在接口入方向和出口方向,主要功能是将进入网络中业务流量的规格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或对超出的部分流量进行“惩罚”,以保护网络资源和运营商的利益。通常使用承诺访问速率(Committed Access Rate,CAR)来限制某类报文的流量,例如,可以限制HTTP报文不能占用超过50%的网络带宽,如果发现某个连接的流量超标,流量监管可以选择丢弃报文,或重新设置报文的优先级。
(3)流量整形
流量整形(Traffic Shaping)是一种主动调整流的输出速率的流量控制措施,用来使流量适配下游设备可用的网络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报文丢弃和延迟,通常作用在接口输出方向。
与流量监管的作用一样,流量整形主要是对流量监管中需要丢弃的报文进行缓存,通常是放入缓存区或队列中。流量整形 的典型作用是限制流出某一网络中某一连接的流量与突发,使这类报文以比较均匀的速度向外发送。流量整形通常使用缓冲区和令牌桶来完成,当报文的发送速度过快时,首先在缓冲区进行缓存,在令牌桶的控制下再均匀地发送这些被缓冲的报文。通过流量整形可以对不规则或不符合预定流量特性的流量进行整形,以利用网络上下游之间的带宽匹配,减少了报文的丢弃,同时满足报文的流量特性。
(4)拥塞管理
拥塞管理是指网络在发生拥塞时如何进行管理和控制,通常作用在接口输出方向。处理的方法是使用队列技术,不同的队列算法用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产生不同的效果。常用的队列有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 ,FIFO)。优先级队列(Priority Queuing,PQ)、加权公平队列(Weighted Fair Queuing,WFQ)、定制队列(Custom Queuing,CQ)等。
FIFO的特点时算法简单,转发的速度快,所有报文统一对待,先进先出,没有任何区别。FIFO是Internet的默认服务模式——Best-Effort采用的队列策略。
PQ可以保障高优先级队列的服务质量。PQ分为N个队列(如top、middle、normal、bottom),较高的优先级的队列优先调度。
对于CQ,用户可配置队列占用的带宽比例关系。CQ共分为17个队列,0号队列为系统队列,优先调度;1~16为用户队列,轮询调度。各队列在统计规律上满足用户配置的带宽比例。
WFQ可以保证相同优先级业务间的公平,不同优先级业务间的加权。其特点如下。
①最大队列数目可配置(16~4096)。
②采用HASH(哈希)算法,尽量将不同的数据流分入不同的队列,自动完成。
③权值依赖于IP报文中携带的IP优先级。
拥塞管理的处理过程包括队列的创建、报文的分类、将报文送入不同的队列、队列调度等。在一个接口没有发生拥塞的时候,报文在到达接口后立即被发送出去;当报文到达的速度超过接口发送报文的速度时,接口就发生了拥塞,拥塞管理就会将这些报文进行分类,送入不同的队列;而队列调度会对不同优先级的报文进行分别处理,优先级高的报文会得到优先处理。当拥塞发生时,传统的丢包策略采用尾丢弃(Tail-Drop)的方法,即当队列的长度达到某一最大值后,所有新来的报文都被丢弃。如果配置了WFQ,则可以采用WFQ的丢弃方式。
(5)拥塞避免
过度的拥塞会对网络资源造成极大危害,必须采取某种措施加以解除。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是指通过监视网络资源(如队列或者内存缓冲区)的使用情况,当拥塞有加剧的趋势时主动丢弃报文,通过调整网络的流量来解除网络过载的一种流控机制,通常作用在接口输出方向。
拥塞避免的方法有随机早期检测(Random Early Detection,RED)和加权随机早期检测(Weighted Random Early Detection,WRED)两种。
RED就是在队列拥塞之前进行报文丢弃的拥塞避免机制。RED会主动丢弃可能造成拥塞的报文,使TCP会话占用的输出带宽缓慢降低,还能降低平均队列长度。
RED共有3种丢弃模式,即绿色报文不丢弃、黄色报文概率丢弃、红色报文全部丢弃。3种模式以队列丢弃的上下两个阙值(low-limit和high-limit)所决定。
1.绿色报文:当平均队列长度小于low-limit时,报文被标记为绿色,不进行丢弃。
2.黄色报文:当平均队列长度介于low-limit和high-limit之间时,报文被标记为黄色,进行概率丢弃,且队列的长度越长,丢弃的概率越高。
3.红色报文:当平均队列长度大于high-limit时,报文被标记为红色,全部丢弃。
WRED和RED的区别是引入优先权,不同的优先权可以有不同的丢弃策略,每一个丢弃策略都包含RED的3个参数:下限阙值、上限阙值和最大丢弃概率。WRED优先权可以根据DSCP和IP优先级进行划分,对低优先权报文进行丢弃概率大于高优先权的报文。
(6)PTN 的QoS策略
PTN设备支持接入Ethernet报文、IP报文以及MPLS报文。在端口的入方向将这些报文的优先级映射到标准PHB的转发服务类型上,在端口的出方向将标准PHB的转发服务类型再映射到这些报文的优先级上。
三、OAM技术
1.OAM定义
根据运营商运营网络的实际情况,通常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分为操作(Operating)、管理(Administration)与维护(Maintenance)三大类。操作主要文成日常网络和业务的分析、预测、进行网络业务的测试和故障管理。因此,OAM是指为保障网络与业务正常、安全、有效运行而采取的生产组织管理活动,简称运行管理维护或运维管理。OAM在公众网中十分重要,它可以简化网络操作,检验网络性能和降低网络运行成本。PTN要实现具有QoS保障的多业务承载必须具备OAM能力。
PTN设备提供了MPLS OAM机制。MPLS OAM是MPLS层提供一个完全不依赖于任何上层或下层的缺陷检测机制,目的是在MPLS的用户平面上检测LSP的联通性,衡量网络的利用率以及度量网络的性能,同时在链路出现缺陷或故障时触发保护倒换,以便能根据与用户签订的SLA协议提供业务。
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局)对MPLS OAM进行了如下定义。
1.监控性能并产生维护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评估网络的稳定性。
2.通过定期查询的方式检测网络故障,产生各种维护和告警信息。
3.通过调度或者切换到其他实体,旁路失效实体,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4.将故障信息传递给管理实体。
PTN设备有了MPLS OAM机制,可以有效检测、确认并定位MPLS层网络内部的缺陷,报告缺陷,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同时在出现故障时,能提供保护倒换的触发机制。
2.OAM对象
OAM对象如图4-4所示,具体说明如下。
(1)维护实体(Maintenance Entity,ME):一个需要管理的实体,表示两个MEP之间的联系。在T-MPLS中,基本的ME是T-MPLS路径,ME之间可以嵌套,但不允许两个以上的ME之间存在交叠。
(2)维护实体组(ME Group,MEG):属于同一个管理域,属于同一个MEG层次,属于相同的点到点或点到多点的T-MPLS连接。
(3)维护实体组端点(MEG End Point,MEP):用于标识一个MEG的开始和结束,能够生成和终结OAM分组。
(4)维护实体组中间点(MEG Intermediate Point,MIP):MEG的中间节点,不能生成OAM分组,但能够对某些OAM分组选择特定的动作,对途经的T-MPLS帧可透明传输。
(5)维护实体组等级(MEG Level,MEL):多MEG嵌套时,用于区分各MEG OAM分组,通过在源方向增加MEL和在宿方向减少MEL的方式处理隧道中的OAM分组。
3.OAM帧
PTN的OAM信息包含特定的OAM 帧,并以帧的形式进行传输。OAM 帧由 OAM PDU和外层的转发标记栈条目组成,如图4-5所示。转发标记栈条目内容同其他数据分组一样,用来保证OAM 分组在 T-MPLS 路径上的正确转发。
图4-5中,第三行的4个字节是OAM 转发标记栈条目,各字段定义如下。
Label (14):20位标记值,值为 14,表示 OAM 标记。
MEL:3位,范围为0~7。
S:1位,值为1,表示是标记栈底部。
TTL: 8位,取值为1或 MEP 到指定 MIP 的跳数+1,第5个字节是OAM 消息类型。
Function Type: 8位 OAM 功能类型。
另外,部分 OAM PDU 需要指定目标 MEP 或 MIP,即 MEP 或 MIP 标识,根据功能类型的不同,可以是3种格式之一:48位MAC 地址;13位MEG ID 和 13位 MEP/MIIP ID;128位IPv6地址。对应3种不同应用,OAM 帧的发送周期不同,故障管理默认周期为1s(1帧/s),性能检控默认周期为100ms(10帧/s),保护倒换默认周期为3.33ms(300帧/s)。
4. PTN的OAM 功能
PTN 支持层次化 OAM功能,提供了最多8(0~7)层,并且每层支持独立的 OAM功能来应对不同的网络部署策略。PTN 设备在网络层支持3层 OAM结构,包括 PW OAM、LSP OAM和段层 OAM,同时支持业务 OAM 和链路 OAM。各层的OAM 操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周期性报告链路状态、性能和差错,以及按需人工操作报告链路状态、性能和差错。通过分层构架,可以实现类似 SDH 网络中复用段、再生段和通道段的故障隔离。
如表4-1 所示,PTN 的 OAM 功能主要有如下所述的3种 。
OAM | T-MPLS | |
故障管理 | CC | √ CV |
FDI/AIS | √ FDI/AIS | |
RDI | √ RDI | |
LoopBack(LB) | √ | |
Test(TST) | √ | |
LCK | √ | |
CSF | √ | |
性能管理 | Dual-ended LM、Single-ended LM | √ |
One-way DM、Two-way DM | √ | |
其他OAM | APS、MCC、EX、VS | √ |
SCC、SSM | √ |
(1) 告警相关的OAM 功能
① 连续性和联通性检测(Continuity and Connectivity Check, CC):工作在主动模式,源端MEG 的端点(MEP )周期性发送该OAM报文,宿端MEP 检测两维护端点之间的连续性丢失(LOC)故障,以及误合并、误连接等联通性故障。该功能可用于故障管理、性能监控、保护倒换,用于检测相同 MEG 域内任意一对 MEP 间信号的连续性,即检测连接是否正常。
② 告警指示信号(Alarm Indication Signal, AIS):用于服务层检测到路径失效信号后,在服务层 MEP 向客户层插人该 OAM报文,并转发至客户层 MEP,实现对客户层的告警抑制,避免出现冗余告警。
③ 远端失效指示(Remote Defect Indication, RDI):用于将 MEP 检测到故障这一信息通知对端 MEP。
④ 环回(Loopback,LB):工作在按需模式,MEP 是环回请求分组的发起点,执行点可以是 MEP 或者 MIP Lock 维护信号,用于通知一个 MEP 相应的服务层或子层 MEP 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已经将正常业务中断,从而使得该 MEP 可以判断业务中断是预知的还是由于故障引起的。
(2)性能相关的 OAM功能
① 帧丢失测量(Frame Loss Measurement, LM):用于测量一个 MEP 到另一个 MEP 的单向或双向帧丢失数,采用CV 帧来测试 SD(信号劣化)。
② 分组时延和分组时延变化测量(Packet Delay and Packet Delay Variation Measurements,DM):用于测量从一个 MEP 到另一个 MEP 的分组传输时延和时延变化,或者测量将分组从MEP A 传输到 MEP B,然后 MEPB 再将该分组传回 MEPA 过程中的总分组传输时延和时延变化。
(3)其他 OAM 功能
① 自动保护倒换(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ohing,APS):由G.8131/G.8132定义,发送APS帧。
②管理通信信道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 MCC): 由GT-MIPLS-mgmt定义,发送 MCC帧。
③用户信号失效(Clicnt Signal Fail, CSF):用于从 T-MPLS路径的源端传递客户层的失效信号到 T-MPLS 路径的宿端。
PTN 设备还提供了连接故障管理(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 CFM)功能,可以有效地对虚拟局域网进行检查、隔离和连接性故障报告,主要针对运营商网络,但是对用户网络同样有效。CFM的功能主要有路径发现、故麻检测、故碎确认和隔离、故障通告及故障恢复。
PTN 设备通过提供丰富的 OAM 功能,能够在故障发生前及时给出风险提示,在故障发生时
通过 CFM 功能以及检测功能能够迅速找到故障点。同时,PTN 设备将 OAM 功能和 APS功能模
块有机结合,能够在故障发生后自动切换到保护路径,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APS 功能用于控制保护转换的操作,可以使故障快速收敛,以提供可靠性。APS 协议通过传递APS 报文保证被保证设备之间的协调工作,出现故障时快速同步切换到备用路径,不至于影响业务。故障恢复后根据策略决定是否恢复到工作路径。
PTN 设备的OAM引擎通过硬件实现,高速可靠,可避免软件实现过程中因处理OAM业务条数的数量增加而导致性能下降。该设备可实现最快3.3ms的OAM 协议报文插入,3个协议报文周期完成故障检测,10ms 内完成连续性检测,保证 50ms 内完成倒换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