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实施——基站防雷接地

3.6.1 认识雷电


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根据不同的地形及气象条件,雷电一般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热锋雷电与冷锋雷电)地形雷电三大类、按照危害的角度,雷电可分为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四种。其中直击雷和球形雷都会危害人和建筑,而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主要是受感应作用所致:云闪发生在两块云之间或一块云的两边,所以对人类的危害最小。直击雷的云体上聚集了很多电荷,大量的电荷要找到一个通道来泄放,有时是一个建筑物,有时是一个铁塔,有时是空旷地方的一个人,所以这些人或物体都变成电荷泄放的一个通道。直击雷是威力最大的雷电,而球形雷的威力比直击雷小。
3.6.2 雷电对通信系统的危害
雷电的特征是电流幅值大,有时可以达到数十千安甚至数百千安,并且冲击性强,流陡度较大等。这些特征都决定了雷电具有较强的破坏性,雷电具有电、热和机械性质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可能引起电力通信系统发生火灾、爆炸、设备毁坏等严重情况。雷电对于通信自动化系统的危害具体如下。
1.直击雷的危害
直击雷是指带电云层与地面的距离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与地面目标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直击雷的作用过程包含先导放电、主放电和余光三个阶段。绝大部分的直击雷属于重复放电类型,一般都有三个以上的冲击数。当直击雷直接作用于通信自动化系统时,有可能严重损害设备,直击雷击中人员、建筑物或其他电力线路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2.感应雷的危害
感应雷是由直击雷引起的雷击,它的感应电流产生于导体,电流沿着导体传播,严重损坏连接于导体的设备或器件,一般分为静电和电磁感应雷两种。通信自动化系统将集成电路作为基础设备,并通过金属导线连接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数量较多,再加上各种电力电缆要与外界相连,因此,感应雷更加容易侵入。感应雷容易对微电子电路产生较强的冲击,造成各种设备故障,有些故障让我们联想不到是感应雷引起的,其冲击性和破坏力虽然不如直击雷,但是其损害的部位是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位,严重影响设备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由直击雷所引起的感应雷,通常可存在于直击雷作用范围的1000米内,并且受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的各种设备、机房以及长距离的电力电缆的影响,感应雷的电磁脉冲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对于电力通信系统来说,感应雷的危害频率远高于直击雷,并且其危害的部位、器件更加重要。
3.球形雷的危害
雷电放电时会伴有红、橙、白或其他颜色的光火球,作为一种特殊的带电气体,球形雷一旦遇到物体就会发生爆炸。如果通信自动化系统遇上球形雷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但是这种雷电危害发生频率较低。


3.6.3 基站防雷接地要求


1.一般规定
①通信基站的防雷应根据地网的雷电冲击半径、浪涌电流的就近疏导分流、站内线缆的屏蔽接地、电源线和信号线的雷电过电压保护等因素,选择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的方案。
②通信基站的地网设计应根据基站构筑物的类型、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地质气候条件、土壤组成、土壤电阻率等因素设计。地网周边边界应根据基站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地形等因素确定其形状。
③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应从整体的概念出发,并将基站内的几个孤立的子系统设备集成一个整体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全面衡量基站的防雷接地问题。
④通信基站的雷击风险评估、雷电过电压保护、SPD最大通流容量应根据年雷暴日海拔高度、环境因素、建筑物的类型、供电方式及所在地的电压稳定度等因素确定,且确保各级 SPD协调配合。
⑤通信基站必须采用联合接地系统。
⑥安装在民用建筑物上的通信基站应确保建筑物内的供电系统安全。


2.接地体

①接地体埋深(接地体上端距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0.7m。在寒冷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土壤较薄的石山或碎石多岩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接地体的埋深距离,在雨水冲刷下接地体不应暴露于地表。
②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不小于2.5m(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埋设地网的土质及地理情况决定垂直接地体的长度)的热镀锌钢材、铜材、铜包钢等接地体。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5m,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地网大小、地理环境确定。地网四角的连接处应埋设垂直接地体。
③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地网的接地电阻值难以满足要求时,可设置辐射型接地体,也可采用液状长效降阻剂、接地棒以及外引接地方式。当城市环境不允许采用常规接地方式时,可采用接地棒接地的方式。水平接地体应采用热镀锌扁钢。水平接地体应与垂直接地体焊接联通。接地体采用热镀锌钢材时,其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a)钢管的壁厚不应小于3.5mm。
b)角钢的规格型号不应小于50mm x50mm x5mm。 c)扁钢的规格型号不应小于40mm x4mm。 d)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
④接地体采用铜包钢、镀铜钢棒和镀铜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镀铜钢棒和镀铜圆钢的镀层厚度不应小于0.254mm。
⑤ 除混凝土中的接地体之间的焊接点外,其他接地体之间的焊接点均应进行防腐处理。
⑥接地装置的焊接采用扁钢时,不应小于其宽度的2倍;采用圆钢时不应小于其直径的 10倍。

三、感应雷防护

感应雷通过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光纤和天馈线侵入通信站,由于电力电缆的距离长且对雷电波的传输损耗小,因此由电源侵入的感应雷危害十分突出。此外,感应雷还可通过空间感应侵入通信站的内部线路,如若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设备故障。

1.电源防护:根据信息产业部发布的YD/T 5098-2005防雷标准,对各种基站的电源防雷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是两条:一是电力电缆应有金属屏蔽层,且必须埋地进出通信站。二是在电源上逐级加装电源避雷器,实现多级防护。即在变压器的高压端加装高压避雷器,低压侧加装低压避雷器,在交流配电屏和直流配电屏分别加装交、直流避雷器。

2.传输线路防护:通信基站光纤防雷主要是针对其金属护皮和金属芯线,从线路防护的要求看这些金属应接地,最好在埋地进局时接在底楼的接地汇接排上。天馈线防雷主要是针对同轴电缆,同轴电缆天馈线应加装相应的高频避雷器,避雷器的地线应就近与机房的接地汇接排相连。移动通信设备与光端机、微波、交换机相联的PCM、DDF线线宜采用同轴电缆,可加装相应的避雷器。监控信号的数据传输线可加装相应的数据避雷器。所有进出通信站的通信传输电缆应采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埋地进出,其屏蔽层应在进站处就近接地。

3.联合地网:通信站机房、变电房、铁塔的接地极应连接起来,组成联合地网,如果是框架结构的机房,建筑物的基础钢筋是优良的环型接地网,联合地网是通信站内所有设备共用的接地装置。

4.设备接地:通信站内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都应接地,金属走线架、水管等金属物也必须接地。站内金属物良好的接地不但是用电安全的要求,也是屏蔽雷电感应、均衡设备电位的重要措施。

5.接地汇集线的布置:接地汇集线(汇流排)应布置在靠近避雷器的地方,以使避雷器的接地连接线最短,各楼层的分汇集线应直接与楼底的总汇集线相连,这样能保证实现单点接地方式,当楼层高于30米时,高于30米部分的分汇集线应与建筑物均压环相连,以防止侧击。

如今,通信行业仍在不断发展,通信基站的各类设备也在不断革新,针对通信基站的雷电防护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同为科技(TOWE)具有22年专业防雷设计与施工经验,获得中国气象局颁发的专业设计、施工甲级资质,有一批从事雷电防护设计与施工的专业团队。TOWE防雷产品与服务可为通信行业客户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防雷方案,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移动基站雷电防护措施以避免或最大限度降低雷击对今后基站的设备和人员威胁与损坏。

 通信基站的防雷,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入手:防直击雷、防感应雷、防地电位反击以及防空间雷电电磁场的感应与干扰。在直击雷防护中,主要防雷电对铁塔上部的绕击;在防地电位反击中,应注意保证铁塔上不出现高电压;在防感应雷时,应防止感应雷过电压窜入基站内;对空间电磁场的防护是采用屏蔽与接地相结合的方法。

1、直击雷防护的要点是防止保护盲区遭雷电绕击

1.1 通信基站避雷针的保护任务通信基站一般都有较高的铁塔,在铁塔上还有微波发射和接收设备。在铁塔上安装的防直击雷设备不仅要求保护铁塔本身,还要能保护塔上的设备以及塔下的机房等辅助建筑物和各种设施。防直击雷的设备还是以普通铁棒避雷针为好,简单、便宜、免维护,而其它所有进口的各式各样的避雷针,诡称“提前放电”,其实都是对我国防雷人的忽悠和欺骗。它们只是外观好看,根本不具有“提前放电”功能,从以下的分析还可了解到,“提前放电”对于关键的防绕击一点用处也没有。

1.2 高铁塔的保护盲区与绕击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0中,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用滚球法(或称击距法)计算的。按滚球法的计算,对于高塔,就存在一个保护盲区。按滚球法计算的保护范围,有两个特点:一是保护范围随所取滚球半径的大小而变,滚球半径大,保护范围就大,反之亦然。因为滚球半径取决于雷电流的大小,所以保护范围又随雷电流而变化,对大雷(雷电流大的雷),保护范围就大;反之,对小雷(雷电流小的雷)保护范围就小。二是当避雷针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其保护范围与避雷针高度等于滚球半径时一样,即避雷针高度超过滚球半径的部分对保护范围无效

随着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微电子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通信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耐压水平也越来越低[1]。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分布范围广,位置处于制高点,容易遭受雷击灾害。雷电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一旦通信基站遭受雷击,容易造成通信设备损坏,通信信号中断,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做好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 雷击移动通信站的主要途径

  1.1雷电通过基站铁塔和天馈线侵入

  一般的基站铁塔高度为40~60 m,有些高达70~90 m。当铁塔的避雷针受到直接雷击时,雷电流通过铁塔,经其接地装置散流入地,使地网地电位升高,导致基站地网与设备之间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而形成地电位反击,对通信设备造成损坏。如果天馈线为同轴电缆,在导体上感应出较强的感应电流,即为同轴电缆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经同轴电缆从铁塔天线进入基站机房,进入收发信机,烧坏移动通信设备。

  1.2雷电通过架空管线侵入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架空管线是引入雷害的重要途径。当雷云放电时,其空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在架空管线靠近终端时,主要成分是水平电场,出现在电场中的突出物体最易出现感应电荷的集中,使其周围电场强度显着增加,架空管线很容易发生尖端放电而被雷电击中。当架空管线遇雷电侵袭时,将过电压引入基站机房, 很可能烧坏基站的通信设备。雷云对地放电也会在架空管线上感应过电压,该过电压也会对电源设备造成威胁。

  1.3雷电电磁感应影响

  接闪器在接闪过程中,雷电流强度大,放电时间短,在接闪器和引下线周围将产生较大的瞬时电磁场。在强磁场作用下,处于磁场中的导体将产生高达几千至几万伏的感应电压,如此之高的感应电压势会造成通信设备的损坏。移动通信设备是集成化较高的设备,耐冲击力相对较差,因此受雷电感应的影响较大。

  1.4基站机房引入雷电

  当移动基站机房建在山顶上,机房位置的海拔高度很高时,直击雷可能绕过避雷针从横向及斜面击中被保护物,这种现象叫雷电绕击。在这种情况下,孤立的避雷针往往已不能防御雷电对机房的直击。因此,基站机房必须采取必要的防雷措施。

  2 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措施

  2.1铁塔的防雷

  铁塔顶部天线平台处,塔身中部及塔基处应预留接地孔,或将附近塔身紧固螺栓改用加长紧固螺栓作接地点。因铁塔较高,上述相邻2个接地点之间距离超过 60 m时,需在该网点之间增加1个接地点。一定要保证连接点的数量和分散性,以利于分散雷电流。铁塔为落地塔时,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间隔3~5 m相互焊接连通1次,且至少有2处相互连通。铁塔四脚与其他地网就近焊接连通。移动通信天线应有防直击雷的保护措施。天线铁塔设避雷针并与铁塔焊接。天线安装位置应在避雷针的防雷保护区内。避雷针与铁塔焊接的目的就是确保避雷针有良好的接地线,以保证雷电流及时流入大地。

  2.2架空管线的防雷

  连至机房的电力线、光缆等架空管线不能直接进入,应分类穿入金属管埋地后进入机房。若路程较长,则电力线、光缆两端均应加装保护装置。金属管两端分别与地线焊接,焊点要作防腐处理,电力线与信号线不能混合走线。各系统的接地应按照安装要求,分别接至各自的接地汇流排,再统一接至室内接地排。机房内直流电源接地线从室内地线排上引入,与保护地各自独立,再接入接地汇流排上,且不共用引线。

  2.3天馈线的防雷

  馈线屏蔽层应在塔顶、馈线离开塔身至机房转弯处上方0.5~1.0 m处、进入机房入口后的内侧3点妥善接地。当长度超出60 m时,应在其中间增加接地点,使相邻2个接地点间距离不超过60 m,室内走线架应每隔5~10 m接地1次。某些厂家要求馈线进入室内后加装避雷器,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紧靠馈线进建筑物的入口处。

 2.4通信机房的防雷

  对于通信机房的防雷问题应包括机房的建筑物防雷接地、机房设备和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一是建筑物的防雷和接地。通信机房天面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避雷网, 机房四角应设引下线,机房屋顶上金属设施应分别就近与避雷带焊接连通。当通信站点天线铁塔位于机房旁边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间隔3~5 m相互焊接连通1次,且至少有2处相互连通。当通信站点天线铁塔位于机房屋顶时,其四脚应在屋顶与雷电流引下线分别就近连通。建筑物金属窗框、电缆屏蔽层、设备外壳等也应与主钢筋作可靠连接,形成等电位体[4-5]。二是供电系统的防雷和接地。通信机房内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螺栓连接,其连接导线截面积应采用不小于16 mm2的多股铜芯导线,穿钢管敷设。出入机房的电缆金属护套在入站处应作保护接地,电缆内芯线在进站处应加装避雷器,电缆内的空线对亦应作保护接地。机房内的走线架应每隔5 m接地1次,走线架、吊挂铁件、机架(或机壳)、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以及其他金属管线均应良好接地并相互连通。通信机房的供电电力变压器不宜与通信机房在同一建筑物内,若其安装在通信机房内时,高压电力电缆长度应不小于200 m,在与架空电力线的接头处,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就近接地,电缆内3根相线应分别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隙避雷器。

  2.5 等电位连接

  移动通信基站地网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基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入。对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高山基站地网,除了要降低其地阻值外,最重要的是进行等电位连接、屏蔽以及均压处理,以达到各部分之间的电位分布均匀,使电位差为 “零”,从而确保雷电流不会对各部分造成高压反击及减小电磁干扰。

  2.6 降低接地电阻值

  国家标准要求移动基站地阻值应小于5 Ω,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接地电阻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应不大于有效长度;二是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三是采用降阻剂;四是换土。实践证明,换土的方法是改良土壤从而降低接地电阻值的最好方法。其做法是:用电阻率较小的粉状矿泥、塘泥、田泥、黑土、陶土等物质换掉地网内电阻率较高的土壤。
一、移动通信基站的联合接地系统

1      接地
术语
(1)   环形接地装置
 围绕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四周,按规定深度埋设于地下的封闭环形接地体(含垂直接地体)。 
(2)   接地体
埋入地下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导体。
(3)   接地汇集线
引出机房、电力室等各种接地线的公共接地母线。
(4)   接地引入线
接地汇集线与接地体之间的连接线。
(5)   接地线
通信设备与接地汇集线之间的连线。
(6)   接地系统
接地线、接地汇集线、接地引入线以及接地体的总和。  

2          接地的目的
(1)     接地是为了防止电磁干扰起屏蔽作用;
(2)     接地是为了泄放过电压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3)     接地是为了起着工作回路的作用;
(4)     接地是为了给通信设备提供零电位参考点。

3          地网的组成
1)移动通信基站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入。

2)移动通信基站地网由机房地网、铁塔地网和变压器地网组成,地网的组成如下图所示。基站地网应充分利用机房建筑物的基础(含地桩)、铁塔基础内的主钢筋和地下其他金属设施作为接地体的一部分。当铁塔设在机房房顶,电力变压器设在机房楼内时,其地网可合用机房地网。

3)机房地网组成:机房地网应沿机房建筑物散水点外设环形接地装置,同时还应利用机房建筑物基础横竖梁内两根以上主钢筋共同组成机房地网。当机房建筑物基础有地桩时,应将地桩内两根以上主钢筋与机房地网焊接连通。当机房设有防静电地板时,应在地板下围绕机房敷设闭合环形接地线,作为地板金属支架的接地引线排,其材料为铜导线,截面积应不小于50mm2,并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出不少于二根截面积为50~75mm2的铜质接地线与引线排的南、北或东、西侧连通。

4)对于利用商品房作机房的移动通信基站,应尽量找出建筑防雷接地网或其他专用地网,并就近再设一组地网,三者相互在地下焊接连通,有困难时也可在地面上可见部分焊接成一体作为机房地网。找不到原有地网时,应因地制宜就近设一组地网作为机房工作地、保护地和铁塔防雷地。工作地及防雷地在地网上的引接点相互距离不应小于5m,铁塔尚应与建筑物避雷带就近两处以上连通。

5)铁塔地网的组成:当通信铁塔位于机房旁边时,铁塔地网应延伸到塔基四脚外1.5m远的范围,网格尺寸不应大于3m×6m,其周边为封闭式,同时还要利用塔基地桩内两根以上主钢筋作为铁塔地网的垂直接地体,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连接点不应少于两点。
 当通信铁塔位于机房屋顶时,铁塔四脚应与楼顶避雷带就近不少于两处焊接连通,同时宜在机房地网四角设置辐射式接地体,以利雷电流散流。

6)变压器地网的组成: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内时,其地网可合用机房及铁塔地网组成的联合地网;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外,且距机房地网边缘30m以内时,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铁塔地网之间,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至少有两处连通),以相互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

7)当地网的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可扩大地网的面积,即在地网外围增设1圈或2圈环形接地装置。环形接地装置由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组成,水平接地体周边为封闭式,水平接地体与地网宜在同一水平面上,环形接地装置与地网之间以及环形接地装置之间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也可在铁塔四角设置辐射式延伸接地体,延伸接地体的长度宜限制在10~30m以内。

4      接地体
1)          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钢材,其规格要求如下:
钢管  φ50mm,壁厚不应小于3.5mm。
角钢  不应小于50×50×5mm。
扁钢  不应小于40×4mm。

2)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1.5~2.5m,垂直接地体间距为其自身长度的1.5~2倍。若遇到土壤电阻率不均匀的地方,下层的土壤电阻率低,可以适当加长。当垂直接地体埋设有困难时,可设多根环形水平接地体,彼此间隔为1~1.5m,且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

3)在沿海盐碱腐蚀性较强或大地电阻率较高难以达到接地电阻要求的地区,接地体宜采用具有耐腐、保湿性能好的非金属接地体。

4)接地体之间所有焊接点,除浇柱在混凝土中的以外,均应进行防腐处理。接地装置的焊接长度:对扁钢为宽边的2倍,对圆钢为其直径的10倍。

5)接地体的上端距地面不应小于0.7m,在寒冷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安迅防雷www.ansunspd.com

5          接地线和接地引入线
1)接地线宜短、直,截面积为35~95mm2,材料为多股铜线。
2)接地引入线长度不宜超过30m,其材料为镀锌扁钢,截面积不宜小于40mm×4mm或不小于95mm2的多股铜线。接地引入线应作防腐、绝缘处理,并不得在暖气地沟内布放,埋设时应避开污水管道和水沟,裸露在地面以上部分,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3)接地引入线由地网中心部位就近引出与机房内接地汇集线连通,对于新建站不应小于两根。

6         接地汇集线
1)接地汇集线一般设计成环形或排状,材料为铜材,截面积不应小于120mm2,也可采用相同电阻值的镀锌扁钢。
2)机房内的接地汇集线可安装在地槽内、墙面或走线架上,接地汇集线应与建筑钢筋保持绝缘。

7          接地电阻
1)移动通信基站地网的接地电阻值应小于5Ω,对于年雷暴日小于20天的地区,接地电阻值可小于10Ω。
2)架空电力线与电力电缆接口处的保护接地以及电力变压器(10kVA以下)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Ω。
3)架空电力线上方的避雷线及增装在高压线上的避雷器的接地电阻值,其首端(即进站端)应小于10Ω,中间或末端应小于30Ω。

5          移动基站接地地网接地电阻值的测量
电流极与接地网边缘之间的距离为d13,一般取接地网最大对角线长度D的4~5倍,以使其间的电位分布出现一平缓区域。在一般情况下,电压极到接地网的距离约为电流极到接地网的距离的50%~60%。测量时,沿接地网和电流极的连线移动三次,每次移动距离为d13的5%左右,如三次测得值接近即可。

若d13取4~5D有困难,在土壤电阻率较均匀的地区,可取2D,D12取D;在土壤电阻率不均匀的地区或城区,d13可取3D,d12取值1.7D。
电压极、电流极也可采用三角形布置方法。一般d12=d13>2D,夹角 θ=29°≈30°。

  • 4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