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毕沅认为,杜甫诗“气格超绝处,全在寄托遥深,酝酿醇厚,其味渊然以长,其光油然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欲令后之读诗者,深思而自得之”。杜诗这一特点,是与其熟练的讽刺艺术分不开的。
一、似哀实怨。在杜诗中,这种手法多见于诸篇。如《哀江头》,诗人将安史乱前曲江的繁华与乱后曲江的颓废,贵妃的宠幸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结局作强烈对比,深刺唐玄宗荒淫奢靡以致误国。极写贵妃专宠,及时行乐,“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意在为其悲剧结局溯源,为其抒情做铺垫,为其讽刺做伏笔。全诗哀情溢于字里行间,其中有无穷之恨,黍离之悲,寄于言外,但主旨则是深刺唐玄宗专宠淫乐,以致招来祸患,罹此悲剧。杜甫在夔州时写的《八哀诗》,伤悼张九龄、严武等贤臣名将,固然是“叹旧怀贤”,但是, “太史公作<史记>,杜公作诗,都是借题抒写。”(杨伦《杜诗镜铨》),其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证实用贤任能,是国之根本。
二、似谀实讽。杜甫此种手法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于全篇。“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既然天子对老百姓施加恩惠,老百姓何能生活贫困?显然上句与下句语义相矛盾,讽刺是明显的;有的则深藏不露,如《丽人行》,诗人铺陈极写杨家诸姊的娇媚之态及豪奢华宴,最后插入杨国忠当轩下马、旁若无人的场面,在华丽的似谀的词语下,讽刺了唐玄宗专宠外戚的行径,发人深思。“本是讽刺,而诗中直叙富丽,若深不容口,妙妙。”(钟惺)
三、言此及彼。这一手法是通过互文见义实现的。《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桓桓陈将军,仗鉞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尤活”,即言玄宗明哲割爱,又赞陈玄礼活国之功,两相对比,重在肯定陈玄礼诛杀奸佞之举。《山寺》:“穷子失净处,高人忧祸胎”,杜甫奉劝章彝对士兵要施仁义,是为将才治兵之道。“穷子失净处”,出自《法华经》。此喻写一个逃离家乡谋生的长者之子,一次偶然遇到富有的父亲,长者之子不愿认父亲,长者暗中派人诱其子掏粪,除却其自卑心理,待其成熟后,长者将家产付与其子。此喻“长者”喻佛,“穷子”喻“迷误众生”,以“雇佣”喻方便法,此喻是宣说佛法“开权显实”之理。“讽其不修臣节,犹穷子之离净处而甘粪污也。净处失矣,能无祸胎之忧乎?”(朱鹤龄)《陪李梓州泛江二首》:“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表面上是说李梓州要恪守夫德,不可于红颜见异思迁,实质上说奉劝其不要耽于女乐,而不顾国事。因为当时,吐蕃入侵陇西,川蜀也不安宁,藩镇蜂起,所以,杜甫以戏言规劝之。与此手法相似的还有《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几时来翠节,特地引红妆”,表面上说何时再升官阶,引来歌女庆祝一番。实际,“此语似谑,实阴讽中丞勿纵淫乐而忘备战。”(王嗣奭:杜臆)
总之,杜甫通过彼此互文和正反对比的讽刺手法,从表层语义深入到深层语义,彰显了讽刺效果,使得内涵丰富而深刻,从而使读者深思而得其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