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沉叶波。
体弱春来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杜甫:《蒹葭》)
全诗以蒹葭立意,叹其弱质,“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芦花为雪所欺侮,其页沉波。虽然春早,夜雾侵袭,南方气暖,但因弱质,终于不免于摧折。《诗经.蒹葭》写芦花翻白,清露结霜的秋天,一位痴情的青年去追寻恋人,守望河边,神魂颠倒,徘徊反复。
比较这两首诗,首先,杜甫《蒹葭》突破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比为主;《诗经.蒹葭》比兴兼而有之。“蒹葭”有两个作用:一是因物起情,烘托环境气氛;二是因物寄情,凄清的芦苇,象征男子急切而惆怅的的心情。杜甫的《蒹葭》,重在比,托物言志,寓情于物,即借物叹道穷而不能行其志,表达自伤之意。“公罢拾遗,黜为华掾,州守不能遇之……谓向官近侍,已被罢斥,如蒹葭摧折,不能自守,秋风吹我若何哉?”(王嗣奭:《杜臆》
其次,杜甫《蒹葭》超越于传统的阻隔式抒情的方式。清代王国维认为,“诗蒹葭最得风人之致”。“同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頗近之”。《诗经.蒹葭》写男子对恋人的追慕,“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的是阻隔式的抒情方式;晏殊写的是妻子对丈夫刻骨的思念,用的也是阻隔式的抒情手法。这种因物起情的传统的阻隔式抒情手法,历代为诗人所用。兹举数例: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采,吹参差兮今谁思?
屈原《九歌.湘夫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乐府》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李白:《长相思》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无题》
这些诗,皆为阻隔式抒情方式。不过有的是隔水式,有的是隔山式。而杜甫《蒹葭》抒己之情,另辟蹊径,《蒹葭》不是兴而比,二是重在比,托物言志,“伤贤人失志者”,这就突破了传统的阻隔式抒情模式。“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则涉冬矣。”(顾修远)诗人是用赋体表达遭时之穷,借物寄慨,代物安命,开辟了抒情诗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