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网络子系统中DMA机制的实现_linuxdma使用

img
img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涵盖了95%以上物联网嵌入式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多,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全套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大纲路线、电子书籍、讲解视频,并且后续会持续更新

需要这些体系化资料的朋友,可以加我V获取:vip1024c (备注嵌入式)

如果你需要这些资料,可以戳这里获取

2. 三种方式的CPU工作效率比较

img

在I/O准备阶段,程序轮询方式的CPU一直在查询等待,而中断方式的CPU可以继续执行现行程序,但是当I/O准备就绪,设备向CPU发出中断请求,CPU响应以实现数据的传输,这个过程会占用CPU一段时间,而且这段时间比使用程序轮询方式的CPU传输数据的时间还要长,因为CPU除了传输数据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把CPU寄存器中的数据都转移到栈中。

但是DMA方式不一样,当I/O准备就绪,设备向CPU发出DMA请求,CPU响应请求,关闭对主存的控制器,只关闭一个或者几个存取周期,在这一小段时间内,主存和设备完成数据交换。而且在这一小段时间内,CPU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虽然CPU不能访问主存,即不能取指令,但是CPU的cache中已经保存了一些指令,CPU可以先执行这些指令,只要这些指令不涉及访存,CPU和设备还是并行执行。数据传输完成后,DMA接口向CPU发出中断请求,让CPU做后续处理。大家可能会奇怪DMA接口为什么也能发出中断请求,其实DMA接口内有一个中断机构,见“图3”,DMA技术其实是建立在中断技术之上的,它包含了中断技术。

总之,在同样的时间内,DMA方式下CPU执行现行程序的时间最长,即CPU的效率最高。

二、Linux网络子系统中DMA机制的实现
1. DMA机制在TCP/IP协议模型中的位置

网卡明显是一个数据流量特别大的地方,所以特别需要DMA方式和主存交换数据。

主存的内核空间中为接收和发送数据分别建立了两个环形缓冲区(Ring Buffer)。分别叫接受环形缓冲区(Receive Ring Buffer)和发送环形缓冲区(Send Ring Buffer),通常也叫DMA环形缓冲区。

下图可以看到DMA机制位于TCP/IP协议模型中的位置数据链路层。

网卡通过DMA方式将数据发送到Receive Ring Buffer,然后Receive Ring Buffer把数据包传给IP协议所在的网络层,然后再由路由机制传给TCP协议所在的传输层,最终传给用户进程所在的应用层。下一节在数据链路层上分析具体分析网卡是如何处理数据包的。

img

2. 数据链路层上网卡对数据包的处理

DMA 环形缓冲区建立在与处理器共享的内存中。每一个输入数据包被放置在环形缓冲区中下一个可用缓冲区,然后发出中断。接着驱动程序将网络数据包传给内核的其它部分处理,并在环形缓冲区中放置一个新的 DMA 缓冲区。

驱动程序在初始化时分配DMA缓冲区,并使用驱动程序直到停止运行。

img

准备工作:

系统启动时网卡(NIC)进行初始化,在内存中腾出空间给 Ring BufferRing Buffer 队列每个中的每个元素 Packet Descriptor指向一个sk_buff ,状态均为ready

上图中虚线步骤的解释:

  • 1.DMA 接口将网卡(NIC)接收的数据包(packet)逐个写入 sk_buff ,被写入数据的 sk_buff 变为 used 状态。一个数据包可能占用多个 sk_buff , sk_buff读写顺序遵循先入先出(FIFO)原则。
  • 2.DMA 写完数据之后,网卡(NIC)向网卡中断控制器(NIC Interrupt Handler)触发硬件中断请求。
  • 3.NIC driver 注册 poll 函数。
  • 4.poll 函数对数据进行检查,例如将几个 sk_buff 合并,因为可能同一个数据可能被分散放在多个 sk_buff 中。
  • 5.poll 函数将 sk_buff 交付上层网络栈处理。

后续处理:

poll 函数清理 sk_buff,清理 Ring Buffer 上的 Descriptor 将其指向新分配的 sk_buff 并将状态设置为 ready。

3.源码分析具体网卡(4.19内核)

Intel的千兆以太网卡e1000使用非常广泛,我虚拟机上的网卡就是它。

img

img

这里就以该网卡的驱动程序为例,初步分析它是怎么建立DMA机制的。

源码目录及文件:

img

内核模块插入函数在e1000_main.c文件中,它是加载驱动程序时调用的第一个函数。

/\*\*
 \* e1000\_init\_module - Driver Registration Routine
 \*
 \* e1000\_init\_module is the first routine called when the driver is
 \* loaded. All it does is register with the PCI subsystem.
\*\*/
static int __init e1000\_init\_module(void)
{
    int ret;
    pr\_info("%s - version %s\n", e1000_driver_string, e1000_driver_version);
 
    pr\_info("%s\n", e1000_copyright);
 
    ret = pci\_register\_driver(&e1000_driver);
    if (copybreak != COPYBREAK\_DEFAULT) {
        if (copybreak == 0)
            pr\_info("copybreak disabled\n");
        else
            pr\_info("copybreak enabled for "
                   "packets <= %u bytes\n", copybreak);
}
    return ret;
}
 
module\_init(e1000_init_module);

该函数所做的只是向PCI子系统注册,这样CPU就可以访问网卡了,因为CPU和网卡是通过PCI总线相连的。

具体做法是,在第230行,通过pci_register_driver()函数将e1000_driver这个驱动程序注册到PCI子系统。

e1000_driverstruct pci_driver类型的结构体,

static struct pci_driver e1000_driver = {
    .name     = e1000_driver_name,
    .id_table = e1000_pci_tbl,
    .probe    = e1000_probe,
    .remove   = e1000_remove,
#ifdef CONFIG\_PM
    /\* Power Management Hooks \*/
    .suspend  = e1000_suspend,
    .resume   = e1000_resume,
#endif
    .shutdown = e1000_shutdown,
    .err_handler = &e1000_err_handler
};

e1000_driver```里面初始化了设备的名字为“e1000”,

img

还定义了一些操作,如插入新设备、移除设备等,还包括电源管理相关的暂停操作和唤醒操作。下面是struct pci_driver一些主要的域。

img

对该驱动程序稍微了解后,先跳过其他部分,直接看DMA相关代码。在e1000_probe函数,即“插入新设备”函数中,下面这段代码先对DMA缓冲区的大小进行检查

如果是64位DMA地址,则把pci_using_dac标记为1,表示可以使用64位硬件,挂起32位的硬件;如果是32位DMA地址,则使用32位硬件;若不是64位也不是32位,则报错“没有可用的DMA配置,中止程序”。

    /\* there is a workaround being applied below that limits
 \* 64-bit DMA addresses to 64-bit hardware. There are some
 \* 32-bit adapters that Tx hang when given 64-bit DMA addresses
 \*/
    pci_using_dac = 0;
    if ((hw->bus\_type == e1000_bus_type_pcix) &&
        !dma\_set\_mask\_and\_coherent(&pdev->dev, DMA\_BIT\_MASK(64))) {
        pci_using_dac = 1;
    } else {
        err = dma\_set\_mask\_and\_coherent(&pdev->dev, DMA\_BIT\_MASK(32));
        if (err) {
            pr\_err("No usable DMA config, aborting\n");
            goto err_dma;
        }
}

其中的函数dma_set_mask_and_coherent()用于对dma_maskcoherent_dma_mask赋值。

dma_mask表示的是该设备通过DMA方式可寻址的物理地址范围,coherent_dma_mask表示所有设备通过DMA方式可寻址的公共的物理地址范围,

因为不是所有的硬件设备都能够支持64bit的地址宽度。

/include/linux/dma-mapping.h

/\*
 \* Set both the DMA mask and the coherent DMA mask to the same thing.
 \* Note that we don't check the return value from dma\_set\_coherent\_mask()
 \* as the DMA API guarantees that the coherent DMA mask can be set to
 \* the same or smaller than the streaming DMA mask.
 \*/
static inline int dma\_set\_mask\_and\_coherent(struct device \*dev, u64 mask)
{
    int rc = dma\_set\_mask(dev, mask);
    if (rc == 0)
        dma\_set\_coherent\_mask(dev, mask);
    return rc;
}

rc==0表示该设备的dma_mask赋值成功,所以可以接着对coherent_dma_mask赋同样的值。

继续阅读e1000_probe函数,

if (pci_using_dac) {
        netdev->features |= NETIF\_F\_HIGHDMA;
        netdev->vlan\_features |= NETIF\_F\_HIGHDMA;
}

如果pci_using_dac标记为1,则当前网络设备的features域(表示当前活动的设备功能)和vlan_features域(表示VLAN设备可继承的功能)都赋值为NETIF_F_HIGHDMANETIF_F_HIGHDMA表示当前设备可以通过DMA通道访问到高地址的内存。

因为前面分析过,pci_using_dac标记为1时,当前设备是64位的。 e1000_probe函数完成了对设备的基本初始化,接下来看如何初始化接收环形缓冲区。

/\*\*
 \* e1000\_setup\_rx\_resources - allocate Rx resources (Descriptors)
 \* @adapter: board private structure
 \* @rxdr: rx descriptor ring (for a specific queue) to setup
 \*
 \* Returns 0 on success, negative on failure
 \*\*/
static int e1000\_setup\_rx\_resources(struct e1000_adapter \*adapter,
				    struct e1000_rx_ring \*rxdr)
{
    	'''''''
 
 rxdr->desc = dma\_alloc\_coherent(&pdev->dev, rxdr->size, &rxdr->dma,
 GFP\_KERNEL);
 
 ''''''
		memset(rxdr->desc, 0, rxdr->size);
		rxdr->next\_to\_clean = 0;
		rxdr->next\_to\_use = 0;
		rxdr->rx\_skb\_top = NULL;
		return 0;
}

这里dma_alloc_coherent()的作用是申请一块DMA可使用的内存,它的返回值是这块内存的虚拟地址,赋值给rxdr->desc。 其实这个函数还隐式的返回了物理地址,物理地址存在第三个参数中。 指针rxdr指向的是struct e1000_rx_ring这个结构体,该结构体就是接收环形缓冲区。

img

若成功申请到DMA内存,则用memset()函数把申请的内存清零,rxdr的其他域也清零。

对于现在的多核CPU,每个CPU都有自己的接收环形缓冲区,e1000_setup_all_rx_resources()中调用e1000_setup_rx_resources(),初始化所有的接收环形缓冲区。

int e1000\_setup\_all\_rx\_resources(struct e1000_adapter \*adapter)
{
	int i, err = 0;
 
	for (i = 0; i < adapter->num\_rx\_queues; i++) {
		err = e1000\_setup\_rx\_resources(adapter, &adapter->rx\_ring[i]);
		if (err) {
			e\_err(probe, "Allocation for Rx Queue %u failed\n", i);
			for (i-- ; i >= 0; i--)
				e1000\_free\_rx\_resources(adapter,
							&adapter->rx\_ring[i]);
			break;
		}


![img](https://img-blog.csdnimg.cn/img_convert/07e5370c9bac242da0ef0421f7c18d4e.png)
![img](https://img-blog.csdnimg.cn/img_convert/5a49a6cff6aebd75b387e533185fb413.png)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涵盖了95%以上物联网嵌入式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多,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全套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大纲路线、电子书籍、讲解视频,并且后续会持续更新**

**需要这些体系化资料的朋友,可以加我V获取:vip1024c (备注嵌入式)**

**[如果你需要这些资料,可以戳这里获取](https://bbs.csdn.net/topics/618679757)**

2j-1715787873390)]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LMJ8cuoY-1715787873390)]

**既有适合小白学习的零基础资料,也有适合3年以上经验的小伙伴深入学习提升的进阶课程,涵盖了95%以上物联网嵌入式知识点,真正体系化!**

**由于文件比较多,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全套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大纲路线、电子书籍、讲解视频,并且后续会持续更新**

**需要这些体系化资料的朋友,可以加我V获取:vip1024c (备注嵌入式)**

**[如果你需要这些资料,可以戳这里获取](https://bbs.csdn.net/topics/618679757)**

  • 16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