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 ||||||||||||||||||
课题 | Chapter 1 "Wilbur" —— 指向读后续写的经典小说阅读课 | |||||||||||||||||
授课人 | 顾曙婷 | 授课时间 | ||||||||||||||||
班级 | 高一4班 | 学校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 | |||||||||||||||
1.教学内容分析 | ||||||||||||||||||
【What】 第一章讲述了弗恩(Fern)发现父亲阿拉布尔先生(John Arable)要杀死刚出生的落脚猪,她伤心地哭泣并质问父亲,坚决要求留下这只小猪。Fern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说服父亲将落脚猪留给她抚养,她为小猪取名威尔伯(Wilbur)。Fern用奶瓶精心喂养威尔伯,与它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每天陪伴它,给予它无微不至的关怀。随着Wilbur逐渐长大,它被转送到了邻居霍默·祖克曼(Homer L. Zuckerman)的农场,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关键情节:
【Why】 核心主题:
第一章开篇便通过弗恩阻止父亲杀死落脚猪的情节,引发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在阿拉布尔先生眼中,落脚猪因“毫无价值”而该被杀掉,但弗恩的激烈反抗展现出她认为每个生命都应被尊重与珍视的观念。这体现了无论生命强弱、是否有缺陷,都拥有生存权利与应被赋予的尊严,也为后续故事中围绕威尔伯命运展开的各种情节奠定了尊重生命的基调,让读者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评判标准。
弗恩用奶瓶喂养威尔伯等细节,细腻地描绘出人与动物之间超越功利的深厚情感。她将威尔伯当作自己的朋友、伙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种情感纽带不因物种差异而削弱。它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爱心、同情心以及可以建立起来的亲密情感联系,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如何以更温情、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对待动物,且为后文威尔伯到农场后与其它动物相处、夏洛为救威尔伯等情节做铺垫,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情的动物世界。
弗恩在照顾威尔伯的过程中,展现出一种成长中的责任感。她坚持抚养威尔伯,每天悉心照料它,这个过程不仅是威尔伯的成长,也是弗恩在学会担当、付出与呵护。它反映出成长意味着对所珍视之物主动承担责任,让读者看到一个孩子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自己的爱心并履行养育义务,这种责任感的体现也与后文威尔伯在农场面临生存危机时各方态度形成呼应,如夏洛为帮助威尔伯而付出努力,都围绕着责任这一主题展开,深化了故事内涵。 作者意图: 通过这一章,E.B.怀特旨在通过父女间对小猪去留的争议,孩子的坚持,父亲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同时通过女儿和小猪间的细腻描写,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感世界,也蕴含着关于成长、责任与爱的深刻思考,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这些情感与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成长历程中。 【How】
(1)叙事视角:《夏洛的网》第一章采用的是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主要聚焦于弗恩的所见所想,围绕她与父亲之间关于落脚猪的冲突展开叙述。通过这一视角,读者能够深入弗恩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她对小猪命运的关切以及她为拯救小猪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叙事视角使故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情感倾向性,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代入感,让读者更容易与弗恩产生情感共鸣,理解她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悯之情。 (2)语言风格: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作者用简单直白的语句描述了弗恩与父亲的冲突、弗恩喂养小猪等情节,使故事易于理解且充满童趣。同时,作者也运用了一些细腻的描写,如弗恩哭泣、质问以及用奶瓶喂养小猪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动作,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和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波动和场景变化。
(1)落脚猪的象征:落脚猪在第一章中象征着弱小、无助且被社会或群体所忽视的生命个体。它代表着那些因自身的缺陷或不符合常规标准而被视为“无用”或“多余”的生命,就像在阿拉布尔先生眼中,落脚猪因出生时的弱小而“毫无价值”,面临被杀戮的厄运。这一形象可以隐喻社会中那些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忽视或淘汰的人群,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和平等权利的思考,提醒人们关注和珍视每一个生命,无论其外表或条件如何。 (2)奶瓶的隐喻:弗恩用奶瓶喂养威尔伯这一细节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奶瓶象征着人类对动物的关怀、呵护以及人与动物之间跨越物种的情感纽带。它代表着一种无私的爱和责任感,弗恩通过奶瓶将温暖和营养传递给威尔伯,体现了她对弱小生命的怜悯和照顾。同时,奶瓶也可以被视为人类善良和同情心的具象化表现,暗示着即使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也可以建立起基于爱和尊重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能够跨越物种的界限,传递生命的温暖和力量。
(1)引入主要人物和冲突:第一章在整部作品中起着开篇引航的重要作用。它首先引入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弗恩和她的父亲阿拉布尔先生,并通过落脚猪这一事件迅速制造出激烈的冲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冲突不仅展示了弗恩与父亲之间不同的生命观念,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读者对故事的发展方向产生好奇和期待,如威尔伯的命运将会如何,弗恩与威尔伯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变等,从而有效地引导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 ||||||||||||||||||
2.学习者分析 | ||||||||||||||||||
作为本书的第一章节,在读前,综合的对学生群体进行周全的分析很有必要。以下是根据学生现状,针对认知发展特点、情感发展特点、社会性发展特点、阅读习惯、动机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备后面的课程借鉴和提前了解。
(1)思维能力:高一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仍有待发展。在阅读《夏洛的网》时,他们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但对于书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如生命价值、友情与成长等,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才能深入思考和领悟。例如,学生可能容易被弗恩与威尔伯之间的情感纽带所打动,但对于这种情感背后所体现的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深层意义以及对生命尊严的思考,需要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启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2)知识储备: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知识和英语词汇量,能够初步读懂英文原著。但对于一些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的词汇和句子,以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可能理解不够准确和全面。在阅读《夏洛的网》时,对于书中涉及的农场生活场景、动物习性等知识,部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文化内涵。比如,了解猪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农场中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相关的养殖知识等,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情节的发展。
(1)情感丰富性:高一学生情感丰富且敏感,具有较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在阅读《夏洛的网》时,他们容易与书中的人物和动物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当读到弗恩为拯救落脚猪而哭泣、质问父亲的情节时,学生能够感受到弗恩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悯之情,进而引发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投入地参与到阅读和课堂讨论中。 (2)情感波动性: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或人物命运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喜悦、悲伤、愤怒等。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进行引导和调节,避免学生因过度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而影响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利用学生的情感波动,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情绪背后所反映的主题和价值观,将情感体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思考的契机。
(1)人际关系需求:高一学生正处于建立和拓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对同伴关系和群体归属感有较强的需求。在阅读《夏洛的网》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可以在合作中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感受,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例如,在分析弗恩与威尔伯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后续威尔伯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时,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这些关系对自己的启发,分享自己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经验和困惑,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文学知识,还能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价值观形成:高一阶段是学生价值观逐渐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夏洛的网》中所传达的尊重生命、珍视友情、承担责任等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书中人物和动物的行为所体现的价值观,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通过讨论弗恩坚持抚养威尔伯所展现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尊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他人、对待生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1)阅读速度与耐力:经过初中阶段的阅读训练,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和耐力,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于阅读任务。但在阅读英文原著时,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因素,阅读速度可能会相对较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文本。在阅读《夏洛的网》时,教师可以适当安排课内阅读时间和进度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坚持阅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耐力。例如,可以规定每周阅读一定的章节,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以保持学生的阅读连贯性和积极性。我校就是在高一年级每周安排了一节专门的整本书阅读课,采取了课中+课后共读的形式。既给学生自己朗读,体悟的自由,又会在第二周课上给到引导和讲解。 (2)阅读策略运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运用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预测、略读、扫读等,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本,策略运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还不够高。在阅读《夏洛的网》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例如,在阅读第一章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封面、标题和目录等信息进行预测,激发阅读兴趣;本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先行对故事梗概、创作背景、主要角色等内容进行了小组讨论总结,之后在本堂课(本书阅读的第一课)最开始,给予了阅读阶段性的产出。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细节和情节,指导学生运用精读策略,仔细分析和理解;而对于一些描述性较强的段落,可以采用略读策略,把握大致意思即可。通过不断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效率。
(1)内在学习动机: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学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不同文化的好奇以及对自我提升的需求而主动阅读《夏洛的网》。这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较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深入挖掘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阅读活动,如文学作品分析、创意写作、戏剧表演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 ||||||||||||||||||
3.学习目标确定 | ||||||||||||||||||
在本课时结束时,学生将通过CASE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引导,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 ||||||||||||||||||
4.学习重点难点 | ||||||||||||||||||
教学重点:本章节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从词汇、描述语言等方面来说,都不会造成理解障碍,即使也存在一些生词,通过语境还是能够猜得一二。但介于学生都是刚开始接触读后续写的高一年级学生,敏锐的发现动作链、说想情动等表达特点并挖出其背后用意,并自主加以举一反三,应该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因此,CASE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环环相套的推进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难点:脱离本篇文本,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去描述其他语料时,学生可能会束缚于模仿阶段的生搬硬套。 解决措施:给学生一些扩充性语料和框架、方向的引导,并举例,再进行产出练习。 | ||||||||||||||||||
5.学习活动设计 | ||||||||||||||||||
|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 ||||||||||||||||||
| ||||||||||||||||||
9、教学反思与改进 | ||||||||||||||||||
亮点: CASE教学模式在读后续写课型中可以高效得到使用, Comprehension:由宏观到微观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理解。通过“梗概→第一章→具体情节动作链”的递进式的课堂推进方式,既帮助所有学生对准理解程度,又能引发容易跟进的深度思考,符合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特性和不同接受程度的学习水平。 Simulation:通过对于书上描述的解读,学生能总结出动作链的精妙处,必要性和具体特点。进而在相关主题的续写任务时,感觉到游刃有余,且均能贴合特点要求,一改往日天马行空,语句逻辑不通的情况。 不足: Activities:出了小组讨论找动作链等活动外,如果能安排分角色表演的形式,效果一定会更好,意味着学生有更直观的动作链设计之妙的体验和感受。 Evaluation:有学生最后的评价阶段从自评到互评再到师评,形成完整闭环,学生反馈好。唯一不足是一节课如果想要利用时间细致品读,赏读,40分钟的课堂是不够的,会使评价环节有点紧促,只能推进到下一节课,建议连堂课会效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