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大模型中的模型推理_合并lora 权重和原始模型权重

模型推理

推理有两个方案,一个和训练相同,直接加入Lora层,不过会增加推理延时因为多了lora层的计算,适合线下测评用,如下

from peft import PeftModel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 AutoTokenizer
​
model = AutoModel.from_pretrained("THUDM/chatglm-6b", trust_remote_code=True, load_in_8bit=True, device_map='auto')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THUDM/chatglm-6b", trust_remote_code=True)
model = PeftModel.from_pretrained(model, "./lora_ckpt")
model.half().to(device)
model.eval()

另一个没有推理延时的方案,是先把lora权重和原始模型权重进行合并,把合并后的参数存储成新的bin文件,然后和加载常规模型一样加载合并后的模型参数进行推理。权重合并的代码如下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THUDM/chatglm-6b", trust_remote_code=True)
# when merging disable int8
model = AutoModel.from_pretrained(
    "THUDM/chatglm-6b", load_in_8bit=False, torch_dtype=torch.float16,
    trust_remote_code=True, device_map={"": "cpu"},
)
## 用来检查权重是否合并成功,合并成功weight会改变
first_weight = model.base_model.layers[0].attention.query_key_value.weight
first_weight_old = first_weight.clone()
​
# 返回的不是新的模型,而是在原始模型上加了adapter层
lora_model = PeftModel.from_pretrained(
    model,
    "./lora_ckpt",
    device_map={"": "cpu"},
    torch_dtype=torch.float16,
)
# 报错:A*B shape mismatch,大概率是get_peft_model错误修改了peft_config里面的fan_in_fan_out参数,某个peft的revision有这个bug
lora_model = lora_model.merge_and_unload()
lora_model.train(False)
​
# 报错:大概率peft训练有问题,检查adapter.bin大小
assert not torch.allclose(first_weight_old, first_weight), 'Weight Should Change after Lora Merge'
​
# lora模型权重把原模型权重加了prefix,这里移除恢复原始key
deloreanized_sd = {
    k.replace("base_model.model.", ""): v
    for k, v in lora_model.state_dict().items()
    if "lora" not in k
}
# 保存合并后的模型权重
lora_model.save_pretrained(output_dir, state_dict=deloreanized_sd)

T5

  • paper: 2019.10 Exploring the Limits of Transfer Learning with a Unified Text-to-Text Transformer

  • Task: Everything

  • Prompt: 前缀式人工prompt

  • Model: Encoder-Decoder

  • Take Away: 加入前缀Prompt,所有NLP任务都可以转化为文本生成任务

img

T5论文的初衷如标题所言,是为了全面公平的对比不同预训练和迁移策略的贡献和效果,避免在A模型上效果不好的预训练目标在B上可能效果更优的情况,对比项包括

  • 预训练目标:语言模型,乱序还原,MLM(不同的掩码率),Span掩码, etc

  • 预训练数据:构建C4数据集,从C4抽取不同领域语料来训练

  • 模型架构: Encoder-Decoder,Decoder Only,Encoder Only

  • 迁移策略:逐步解冻,全量微调,局部微调

  • 其他:多任务预训练,模型大小

说句题外话,再看论文结果发现Encoder-Decoder的模型结果+SpanMLM损失函数效果最好。不知道这是否是谷歌押注T5,而没有像OpenAI一样选择Deocder结构的原因。

具体对比结果这里不细说,本文只关注T5为了公平对比以上差异,提出的Text2Text的通用建模框架:用相同的模型,相同的预训练,相同的损失函数和解码方式,把文本分类,摘要,翻译,QA都转化成了生成任务,而转化的方式就是通过加入前缀prompt。

针对不同的下游微调任务,我们看下T5提出的Text2Text是如何构建prompt模板的

  1. WMT英语到德语的翻译任务,输入是’translate English to German:'+input, 输出是翻译结果

  2. CNN Mail摘要任务: 文本摘要任务,输入是‘Summarize:'+input,输出是摘要

  3. MNLI任务:输入是’mnli hypothesis:'+假设+‘premise:’+叙述,输出是contradiction, entailment,neutral

  4. STS文本相似任务:输入是’stsb sentence1:'+input1+‘sentence2:’+input2, 输出是1~5的打分(离散化)

  5. 问答SQuAD任务:输入是’question:'+提问+ ‘context:’+上下文,输出是答案

不难发现在T5的时代,prompt模板的构建还比较粗糙,更多是单纯的任务名称+任务类型来区分不同的NLP任务,只是让模型在解码时多一层条件概率,既给定不同prompt前缀在解码时采用不同的条件概率(attention)。并没有太多从语义和上下文关联的角度去进行prompt模板的构建,我猜这是T5在论文中提到他们尝试了不同的prompt模板发现效果影响有限的原因(哈哈因为都不太好所以没啥差异),不不能否定T5在通用LM上做出的贡献~

PET-TC(a)

  • paper a: 2020.1 Exploiting Cloze Questions for Few Shot Text Classification and Natural

  • prompt: 单字完形填空式人工Prompt

  • Task: Text Classification

  • Model: Roberta-large, XLM-R

  • Take Away: 加入完形填空式Prompt把文本分类任务转化成单字MLM

img

和第一章的LAMA相似,PET-TC也是把输入映射成完形填空式的prompt模板,对掩码词进行预测作为分类标签。不过PET没有直接使用prompt,而是用了半监督的方案。用多个prompt模板微调模型后,对大规模无监督数据进行预测,然后在伪标签上进行常规的模型微调,哈哈绕了一个圈最后还是输出的常规微调的模型。我大胆猜测作者很看好prompt范式在微调时引入的前置语义信息,以及无额外参数的设定,但是对不同prompt和answer模板带来的不稳定性感到头疼,于是搞出这么个折中的方法~

prompt & Answer Engineer

PET针对每个数据集人工设计了prompt模板和Answer词对标签的映射。针对单双文本输入分别举两个例子,以下a,b为原始输入文本,'_'位置为MASK词

  • 单输入:Yelp评论1~5星打分,标签词分别为terrible, bad,okay,good,great

img

  • 双输入:AG’s News新闻四分类问题, 标签词分别为分类名称Worlds,Sports, Business, Science/Tech,

img

可以看出作者构建prompt模板的思路是尽可能还原文本所在的上下文场景,Answer词的选取是一对一的构建模式,每个label只选取一个词来表示。

固定prompt微调LM

完形填空式的prompt模板在微调时的优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 没有额外参数的引入,常规微调需要引入hidden_size * label_size的额外参数(classify head)作为每个标签对应的空间表征,这部分需要针对下游任务重头学习。而完形填空的token是在原始vocab中的,于是只需要调整标签词的预训练表征让它在label上线性可分即可

  • 前置语义信息的引入,因为标签词的选取本身符合label的原始语义,例如以上YELP评论打分中的5个形容词本身就是隐含了评论质量信息的,所以会引入部分前置信息,避免重头学习,这一点和MRC有些相似

  • 预训练和微调的一致性高,都是解决完形填空问题,学习目标一致

微调的损失函数是交叉熵,作者没有引入额外参数,而是把MASK位置上模型的预估logits在label上归一化来得到分类预测。例如上面的AG新闻分类任务,先得到MASK位置worlds,sports,business,science这四个词的预测logits,然后归一化得到预估概率,再和分类标签计算交叉熵。

为了避免灾难遗忘作者在下游任务微调时加入了预训练的MLM任务,于是微调的损失函数如下

半监督+蒸馏

这部分的设计可以和prompt的部分分开来看,是一个半监督方案。以上每个任务对应的多个prompt模板,分别固定prompt微调LM得到一版模型,然后在大量的未标注样本上进行预测,再对多个模型的预测值进行加权得到伪标签。

最终在为标签上使用常规的微调方案(加classifier head),训练模型作为输出,这一步类比知识蒸馏。所以PET最后输出的还是常规的监督微调模型,Prompt只是被当做了一种半监督方案。效果上在小样本的设定上比直接使用监督微调都有一定的效果提升。

img

作者还做了iPET对以上过程通过迭代逐步扩大数据集,提高伪标签准确率的方案,不过这么麻烦的实现一点都不适合我这种懒人,哈哈就不细说了~

针对PET有几点疑问

  • 完形填空类的prompt,在微调过程中可能的灾难遗忘,是否因为对label词的微调偏离了词在原始文本中语义表征,以及和其他词的相对位置

  • prompt模板差异带来的效果差异尚未解决,人工构建的prompt模板不一定是最优的

  • Answer词单token,以及和label一一对应的设定,限制性较强。这部分在后面的续作里作者做了改良

后面介绍的几个模型,大多是基于PET上述问题的改良~

在线教程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免费领取或者V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请添加图片描述

人工智能书籍

第一阶段:零基础入门(3-6个月)

新手应首先通过少而精的学习,看到全景图,建立大局观。 通过完成小实验,建立信心,才能避免“从入门到放弃”的尴尬。因此,第一阶段只推荐4本最必要的书(而且这些书到了第二、三阶段也能继续用),入门以后,在后续学习中再“哪里不会补哪里”即可。

第二阶段:基础进阶(3-6个月)

熟读《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学解析与Python实现》并动手实践后,你已经对机器学习有了基本的了解,不再是小白了。这时可以开始触类旁通,学习热门技术,加强实践水平。在深入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为求职面试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工作应用

这一阶段你已经不再需要引导,只需要一些推荐书目。如果你从入门时就确认了未来的工作方向,可以在第二阶段就提前阅读相关入门书籍(对应“商业落地五大方向”中的前两本),然后再“哪里不会补哪里”。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免费领取或者V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3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