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思考的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这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人人都想跨专业跨行业成为产品经理,在现在互联网行业理,产品岗挺多的,甚至供过于求了
但现实中,真正的产品经理并不多,我认为真正的产品经理,一定是会思考的。

怎么叫会思考的?

简单地说,不仅会做选择题和填空题,还要会做问答题。
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标准答案,而问答题,没有标准答案。
只会做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产品经理,并不一定懂得思考,只是题看多了记住了标准答案而已,本质上是记忆而不是思考。
要答好问答题,需要真正的思考,所谓思考,是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挖掘要用户真正的需求、企业的商业需求,并能通过一些策略来满足实现。

会思考的产品经理,看到竞品的新功能,不仅仅停留在界面和交互的层面,还会根据这个功能去思考去倒推背后的战略目的,还会想到如何衡量这个功能如何才算好的关键指标。 

 

只会画原型和交互的产品,并不能算真正的产品,而是“ 工具人”,下面整理出“工具人”三个明显特征:
1. 被牵着走
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缺少自己的主见和判断。或是表达了自己的的想法,一旦被其他人挑战,马上就会倒戈,放弃自己观点和立场。问题的表象上是缺乏自信所造成的,但实际上是对需求、方案的梳理不够清楚,别人一提问,自己没办法回答上来,立刻慌了神,越说越乱,最后只能顺着别人说话接下去。如同被拴住鼻子的牛,只能任由牵着绳子的人任意摆布。 
2. 就事论事
职场中常说工作要“就事论事”。但这种工作方式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仅针对具体需求考虑问题及提供方案,往往容易忽略相关信息,遇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给人的感受就像打补丁一样,这里有问题就修下,那里有漏洞就补下。
导致的结果是思考和产出呈现为零散的点,缺少清晰的脉络和框架。长远来看,会影响到职业的发展空间及潜力(在野蛮生长的产品经理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
3. 上线即结束
很多产品经理喜欢把项目上线当作结束,以产出来衡量工作成果,更有甚者在年度总结时,大讲特讲自己做了多少需求,上线多少个项目。究其根本在于把工作视为任务,误把产出认为是工作目的。产出确实是衡量工作的重要指标,但更应该关注的是产出所带来的收益。
抛开岗位区别,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给公司创造收益。对于产品经理而言,任何系统和功能只不过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如果能做到不需要投入任何研发资源就能实现公司业务目标,那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如何做个“会思考”的产品经理呢?

1. 多问为什么
产品经理需要在需求分析阶段和产品设计阶段多问为什么。
需求分析阶段,要向需求方了解清楚需求的背景(含业务场景),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后带来多大收益、业务的规划,以上问题分别对应需求的必要性、重要性、优先级,是用来帮助产品经理判断要不要承接需求,承接后该何时启动的依据。
产品设计阶段,要多问问自己,业务流程是否合理?必须由产品方案解决吗?自己会不会用?以上问题分别对应产品的合理性、必要性、易用性,是产品经理得到业务认可、研发认同的基础。
2.培养全局意识
对产品经理来说,就是在设计产品时,不要局限于具体功能点,而是要从完整的业务流程,甚至是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设计的合理性。
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想清楚产品最终形态,以终为始;第二步:结合业务情况,做好功能和版本规划;第三步:按计划有节奏做好每个功能的产品设计。就跟建房子一样,先画好设计图,然后打基础,接下来就是一层一层的往上盖,直至建成封顶。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体系化思维的内容,需要保持主动去学习和积累。 
3. 树立目标感
想清楚项目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收益?提高人效、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确认方向并设定一个可量化指标,然后逐层拆解,形成数据监控体系,确保在核心链路的关键指标都能被覆盖。
待项目上线后观察项目数据表现与目标匹配程度,但无论匹配程度如何,都要通过数据监控体系找出具体准确的原因。好点的继续保持;不好的点优化后再观察,反复循环,直至符合预期。

写为最后

希望大家都能成为 会思考 的产品经理 平时 多问为什么;培养全局意识;树立目标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