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源有两种,电压源和电流源,它们都是二端元件。在这里,这两个元件都是理想化的,因为理论上讲它们的输出功率都是没有上限的,这在现实里是无法实现的。现实中电压源比较常见,像普通的干电池就是一个电压源,但是电流源很少,并且要制造能产生恒定电流的电流源相当困难,现实中的电流源体积都是很庞大的,内部构造也很复杂。
现在我所学到的独立源的确和我中学时期的电源差别很大,我一开始也没能把思想转变过来。现在的独立源,在我个人理解其实更像是一个“能发出功率或者吸收功率”的特殊电阻。按照中学的思维,电源就只能是发出功率,但是现在学到的独立源有的时候也能吸收功率,这很反直觉。
1.电压源
电压源的端电压在任意瞬时时刻与它的端电流无关,换句话讲,不管通过电压源的电流是多少(即使是0),它两端的电位差始终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个人理解是,电压源就是一个能提供稳定电位升或降的元件。
电压源的符号如图,当us为正数的时候,+端代表的就是高电位,从+端往-端的方向电位降低us。从电压源的u-i特性图像中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电压源提供的改变电位的能力在任何电流下都是不变的。
此外,如果电压源的us = 0,就代表着经过它的时候电位不变,相当于u-i特性图像中的那根线下移与横轴重合,这个时候这个电压源就等效于一根导线了(导线在通过任意电流的时候电位都不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我认为电压源的符号设计的高明的地方,它中间是一根和两端连着的线,当us为零的时候,直接把圆圈去掉就可以了(这也被称为“置零”,在后续的计算操作中会用到)。
2.电流源
类似于上面介绍的电压源,电流源任意时刻的端电流和它的端电压无关,就可以理解成一个能提供稳定电流的元件(这里的“稳定电流”包括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流源的符号如图,在有电流源的支路上都会标注好它所提供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电流源的u-i特性图像也直观地表现出,不管电流源两端的电位差如何,它提供的电流都是不会改变的。
此外,如果电流源提供的is = 0,那就相当于上面图中的线和纵轴重合,这时候电流源就相当于开路了(也就是说不管这个元件两端的电压有多大,这条支路上都不会产生电流),从电流源的符号来看,去掉圆圈过后这个地方就被断路了,这也是电流源的“置零”。
3.独立源的功率和替代定理
最开始我说独立源有的时候能吸收功率,其实就是在独立源的端电压和端电流参考方向一致的时候,如果端电压和端电流的乘积为正,就说明它在吸收功率,这个时候它就可以被当成是一个电阻了。
同样,我们可以把一个电阻看作是一个电压源(这非常反直觉,但是就前文所说,电压源现在不是一个单纯的“供能”设备了,它应当是一个单纯的改变电位的设备),也可以把这个电阻看作是一个电流源,变换过后端电压和端电流不变,这样变换过后对我们求解电路中的其他部分是不影响的,这就是“替代定理”,对我们之后推导一些等效模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