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特茅斯会议的研究议题
1. 背景介绍
1.1 问题由来
1956年夏天,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邓恩(John McCarthy)、希慎森(Nils Nelson)、西蒙(Herbert A. Simon)和罗切斯特(Cliff Shaw)四名科学家,邀请了20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围绕“如何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探讨人工智能的实现方法,从而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会议的成果之一就是首创“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定义了人工智能的目标:“制造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学习、推理和自我修改的智能机器。”
1.2 问题核心关键点
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了两个核心研究议题:
- 问题求解:研究如何让计算机能够解决人类的某些智能问题,如迷宫问题、数学推理、下棋等。
- 自然语言处理:探讨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并处理自然语言,如自动翻译、问答、自然语言推理等。
这两个议题分别对应了人工智能的逻辑主义和行为主义两条路线。逻辑主义强调通过符号逻辑推理来解决智能问题;行为主义则认为应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试错和反馈来训练智能机器。这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