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说话声压过讲课声”“总有学生偷偷玩文具、传纸条”“维持秩序占用大半课堂时间”—— 不少老师,尤其是新教师,提起班级纪律就头疼。其实管好课堂秩序不用靠 “吼”,也不用靠严厉惩罚,从业 30 年的老教师李老师,总结出 5 个简单好操作的小方法,帮你轻松稳住课堂节奏。
一、“共同约定” 代替 “老师规定”,学生更愿遵守
李老师刚接手乱班时,没急着定规矩,而是带学生开了场 “课堂纪律讨论会”。她问大家:“你们觉得上课哪些行为会影响学习?咱们该怎么约定才合理?”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从 “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 到 “小组讨论时声音不超过‘同桌能听清’的音量”,甚至主动提出 “玩文具要放在课后,上课前把玩具收进书包”。
最后把这些建议整理成《班级课堂公约》,贴在教室后墙,每个学生还签了名。李老师说:“自己定的规矩,学生不会觉得是‘老师在管我’,反而会主动遵守,甚至互相提醒。比如有同学上课想说话,旁边同学会小声说‘咱们公约里说了要认真听讲哦’,比老师提醒管用多了。”
二、用 “正向提醒” 代替 “批评指责”,减少对立
“别说话了!”“说了多少遍不许玩橡皮!” 这类批评的话,老师说多了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故意跟老师 “对着干”。李老师有个小技巧:把批评换成 “正向提醒”。
比如看到学生上课低头玩笔,她不会直接指责,而是走到学生身边,轻轻说:“你桌上的课本好像在等你翻开呢,咱们一起看看这道题怎么解?” 遇到学生小声说话,她会笑着说:“刚才你分享的想法很有意思,要不要站起来跟全班同学说说?”
“正向提醒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不会打断课堂节奏。” 李老师解释,“时间长了,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做,不用老师反复说。”
三、“小奖励” 激活积极性,纪律越来越好
比起惩罚,奖励更能激发学生遵守纪律的动力。李老师的 “奖励机制” 很简单:准备一个 “纪律星星榜”,上课认真听讲、不随意讲话、主动遵守公约的学生,下课就能得一颗星星;攒够 5 颗星星,能换一张 “免作业券”,或者在班会课上选自己喜欢的故事书读给大家听。
她还会搞 “小组纪律竞赛”:4 人一组,上课没人说话、小组讨论有序的小组,每周能获得 “最佳纪律小组” 称号,还能一起分享老师准备的小零食。“小孩子都喜欢被肯定,一个小奖励、一句表扬,就能让他们更愿意遵守纪律。” 李老师说,自从有了 “星星榜”,班里说话的学生少了,主动听课的多了,课堂秩序明显好了很多。
四、“提前预判” 防患未然,避免纪律问题
很多纪律问题,其实能提前 “预防”。李老师上课前会做两件事:一是 “巡视教室”,看看学生的桌面有没有玩具、零食,提前提醒他们收起来;二是 “聊两句”,比如上课前问学生:“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里有个小实验,大家想不想早点开始?那咱们上课就要专心听,别错过步骤哦。”
她还会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课堂节奏:比如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容易犯困,她会穿插一个 2 分钟的 “小互动”—— 让学生站起来伸伸懒腰,或者快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再接着讲课;遇到内容比较枯燥的知识点,她会用小故事、小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避免学生因为无聊而说话、走神。
“提前预判、及时调整,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纪律问题,老师也不用总当‘纪律警察’。” 李老师说。
五、“课后沟通” 拉近距离,纪律从 “他律” 变 “自律”
除了课堂上的引导,课后沟通也很重要。李老师每天会留 10 分钟,找 1-2 个纪律不太好的学生聊聊天:“今天上课你有两次想说话,是不是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想跟同学分享呀?”“刚才你玩橡皮的时候,是不是没听懂这道题?”
遇到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她会跟家长沟通,不是 “告状”,而是一起找原因:“孩子上课喜欢动,可能是坐久了不舒服,咱们可以让他上课前活动 5 分钟,或者跟我申请‘课间当小助手’,帮老师发作业本,既能释放精力,又能培养责任感。”
“课后沟通能让学生知道,老师不是在‘管’他,而是在关心他。” 李老师说,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就会主动约束自己,纪律也从 “老师要求的” 变成 “我自己想做的”。
管好班级纪律,关键不是 “管住学生”,而是用对方法,让学生主动遵守纪律。这 5 个小方法不用复杂的准备,也不用严厉的惩罚,只要坚持做,就能慢慢改善课堂秩序,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认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课堂纪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平时查成绩、分析分数很麻烦?可以试试 “查成绩管家” 小程序 —— 不管是单元测、月考还是期中期末考,只要输入学生信息,就能快速查询成绩,还能看到分数排名、薄弱知识点分析,帮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省心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