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天从早忙到晚,早读盯着学生背书,接着上三四节课,课间还要处理学生的小矛盾,午休扒拉几口饭就开始改作业,下午又要备课、开班会,偶尔还得应付临时会议,到下班时一看,教案没写完,家长的消息还没回,感觉自己像个 “陀螺”,转个不停却没做完多少事。其实不是老师不够努力,而是没找对时间管理的方法。下面这几个简单好用的办法,帮你把时间 “拧出水分”,让工作变轻松。
一、每天花 5 分钟 “列清单”,别让琐事 “绕晕” 你
很多老师忙乱,是因为没理清当天要做啥,一会儿想起要备明天的课,一会儿又记着要改昨天的作业,最后啥都没做好。建议每天到学校后,先花 5 分钟在本子上列个 “任务清单”,把要做的事都写下来,再按 “急不急、重不重要” 分个类:
比如 “今天要讲的数学课没备好”“班里有个学生发烧要联系家长”,这是又急又重要的事,优先先做;“下周三要交的教学反思”“整理上个月的月考成绩”,这是重要但不着急的事,每天留 1 小时专门做,别拖到最后;像 “帮同事带杯咖啡”“填个无关紧要的表格”,这是着急但不重要的事,能让别人帮忙就别自己费时间;至于 “刷会儿教学相关的短视频”“看会儿无关的文章”,这是既不急也不重要的事,尽量少做,实在想放松,就用课间的几分钟打发。
列好清单后,每做完一件事就打个勾,看着勾越来越多,不仅有成就感,也不会漏做事,比 “想到啥做啥” 高效多了。
二、给每件事 “定个时间”,别在细节上 “耗着”
有些老师做事慢,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总想着 “做到最好”。比如备课时,课件改了一遍又一遍,就为了加个好看的动画;改作业时,每个错题都写长篇解析,结果改完一本就花了半小时。其实教学工作不用追求 “完美”,给每件事定个时间上限,反而能提高效率。
比如备课,新课文的教案 1 个半小时内搞定,课件只要字清楚、重点突出就行,不用搞花里胡哨的设计;改作业,全班 50 份作业,基础题抽 20 份看看整体情况,重点题全改,1 小时内结束;回复家长消息,每天晚上 7 点到 8 点集中回复,每个消息别聊超过 10 分钟,别让家长的咨询占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定了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做事更专注,不会一边改作业一边刷消息,效率反而更高。
三、碎片时间别浪费,能做 “小事” 就别闲着
老师的一天里,藏着很多 “碎片时间”:早读前的 10 分钟、两节课中间的 15 分钟、学生自习的 20 分钟…… 这些时间看着短,凑起来能做不少事。
早读前的 10 分钟,别忙着收拾东西,快速翻一遍当天要讲的内容,确认重点难点;课间 15 分钟,除了喝水上厕所,还能整理下讲台,把下节课要用的课本、教具准备好,或者找 1 个学生聊两句,问问他上课听懂没;学生自习时,别坐着发呆,把当天的课堂练习拿出来改改,或者把学生常错的题记在本子上,下次上课重点讲。
这些小事不用花太多时间,却能帮你减少下班后的 “遗留工作”,不用每天带着一堆事回家。
四、每周留半天 “放空时间”,别把自己 “逼太紧”
有些老师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工作日忙工作,周末还在家备课、改作业,时间长了容易累,甚至对工作没了热情。其实每周可以留半天 “放空时间”,啥工作都不做,陪家人逛逛街、自己看看剧,或者就躺着休息。
比如周六上午带孩子去公园玩,下午在家看看喜欢的书,周日再花 2 小时整理下周的教学计划。休息好了,下周工作时精神更足,反而能把事做得更好,比 “硬撑着干活” 效率高多了。
做好时间管理,不仅能让工作变高效,还能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像处理月考成绩,以前很多老师整理完成绩,还要花几小时一个个私发给家长,或者在群里发表格,既费时间又怕泄露学生隐私。但用 “查成绩管家” 小程序就不一样了,你只要把整理好的成绩表格上传上去,1 分钟就能生成查分页面,把二维码发到班级群,家长和学生自己扫码,输入名字和查询码就能查成绩,而且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的成绩,隐私有保障,你也不用一遍遍回复 “成绩咋查” 的消息。
原本要花 1-2 小时的事,几分钟就搞定,省下来的时间你能用来分析学生的成绩,看看哪些知识点大家没掌握,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其实对老师来说,好的时间管理不是 “把每分每秒都用在工作上”,而是让时间花在 “有用的事” 上。用好这些方法,再搭配合适的工具,你会发现教学工作没那么累,还能兼顾工作和生活,轻松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