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猜猜 o1 实现方法

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839732117

最近几周都在开心地猜 o1 可能是怎么做的,目前思路上相对收敛了,所以来记录一下,一方面是可以等答案揭晓的时候拿来对比看看,另一方面是自己手里没有真的能去验证想法的资源,所以也可以把心收回去去补落下的工作,等社区的各种资源(例如数据集)更完备再说了。

目前来看 o1 这里唯一明确的信息就是用了 RL。也就是用某种 reward model 指引模型,来提升模型的效果。那么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定义 reward。我认为在考虑 reward model 的时候,有 2 个点是比较重要的:

一个是如何定义一种通用的 reward。我认为 openai 训练的 reward model 不应该是专门用来做数学题或者代码题的,而是应该用来判断模型的回答多大程度上有了某种更通用的特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 reward model 带来的模型能力可以泛化到别的领域去。举例来说,一个比较朴素的通用 reward 可以是,模型的输出越长,多样性越丰富,分数越高;

另一个是如何收集训练数据。虽然上面说了我认为 o1 应该不止是训了个做题家(这里我们排除 o1-mini,因为依照公开信息感觉 o1-mini 可能是一个从预训练数据开始就集中于做题的模型),但是在采集数据的时候应该是充分利用了数学题难解好判(hard to generate, easy to verify)的特点,再通过 RL 的步骤将生成模型的解题能力逐渐拉近至 reward model 的判题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先去考虑如何去生成基于数学题的 reward model 数据。

为了上一步的通用性,我不太相信数据只会被整理成 ORM(outcome reward model)需要的数据(即,每条数据只标记最后的结果是否是正确的),因为那样太容易让 reward model exploit 特定领域的一些小 trick。那么如果要给模型的中间结果打分,我觉得还是 https://arxiv.org/abs/2305.20050 中提到的 PRM(process-supervised reward model)更合理一些(即,收集数据的时候,记录每一个推理步骤的分数;训练的时候,让 reward model 去预测每一步的分数)。

随之而来的又有 2 个问题,如何高效标注中间步骤的分数以及如何生成足够长的 CoT 数据,以防止 reward model OOD。

对于前者,虽然 openai 财大气粗,可以先用大量人力 bootstrap,我认为还是需要一个自动标注的方式。这里我看到有 https://arxiv.org/abs/2312.08935 和 https://arxiv.org/abs/2406.06592 这样的工作,可以按某一步有多大概率最后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来给每一步的重要性赋值,感觉很合理。

对于后者,我觉得让单一模型去生成数据的难度比较大。https://arxiv.org/abs/2408.07055 中提到,模型输出长文的能力和 sft 数据集的长度分布关系比较大,那么我感觉很难强行扩长(例如使用 prompt engineering)现有模型的输出,来提供包含足够有效信息的训练数据。一个也许可行的思路,是用多模型(同一个模型,但是用不同的 system message),来造出足够长的数据,例如说一些模型负责做计划,一些模型负责细化,一些模型负责批评和验证。目前看到的论文中,https://arxiv.org/abs/2409.12917 比较像是这个思路,不过他的轮数还是很少。而且我没太想明白,假如要用多 agent 构造数据,如何能防止在生成数据这个阶段引入太多的先验,比如说要求模型每一步都反思一下。有这方面的担心,是因为在 openai 的访谈中,貌似像 backtracking 或者 “发现自己前面做错了” 这样的能力都是 “涌现” 的,而不是主动引导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力大砖飞,只要收集的数据的多样性足够好,或者迭代式更新模型,就不需要考虑这种问题了。

然后是训练方式。我不太相信模型是通过某种 AlphaZero 一样的纯 self play 进行训练的,因为 Noam Brown 大大在各种场合下强调,一个需要与人互动的模型,需要使用 "human data"。这是 llm 和下围棋的 AI 最大的不同,下围棋这样的 2 人零和博弈,只需要能搜到 minimax 解对应的 nash equilibrium 就可以保证胜率了,不需要考虑对手的思维,而 llm 要保证他说的人能听懂。这也是为啥上一步中我更倾向于 PRM 这种会指导模型中间步骤的方案。我能够想到的最直接地使用 "human data" 的方法就是先用上一步采到的数据sft 一下(也算是 reject sampling 了),之后再进行 RL 训练。

如果采用的是上文这样用单模型生成长输出的方案,我认为 RL 的流程可能一个简单改动版的 PPO 就够了。往哪个方向改我没啥思路,有可能是某种提升采样效率的方案,也有可能是前两天 https://arxiv.org/abs/2410.01679 这样暴增采样计算量的方案。除此之外可能还需要有一些能控制输出长度(即思考长度)的惩罚项或正则,这方面就更是需要具体做实验尝试了。

最后是推理形式。从上文可以看出,我比较相信 o1 是一个模型输出了很长的 CoT,而不是多个 agent 做推理,抑或是用了 MCTS 之类的搜索。我认为大家聊 MCTS 聊得比较多,只是因为 AlphaGo/AlphaZero 太过出名了。如果真的要用 MCTS,我更愿意相信是在造数据的阶段,甚至是 RL 的过程中,是一种为了提高效率而引入的优化手段。

以上的想法来源于各种 blog,视频,以及和各位朋友的讨论(就不一一 at 大家了,各种感谢~)。公开的资源里我比较相信 Noam Brown 的一些访谈,感觉他大有变成 openai 的下一个 Ilya 的势头,所以贴一些他最近的访谈或 talk 在下面,都非常推荐: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AonE58sLU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9iHSe82Hc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luSXJpdrA

以上,期待未来的打脸以及和大家的讨论~


P.S. 基于上述的思路,我还是想办法摘了摘 low hanging fruit,列在下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瞅瞅:

  • vllm 之前不怎么支持 serving reward model,我加了一下 Qwen2.5-math-72B-rm 作为样例,已经 merge 了:https://github.com/vllm-project/vllm/pull/8896

  • PPO 那边,我在跟着 owner 大大一起优化 OpenRLHF 里的 PPO 性能,OpenRLHF 真的是目前开源界设计得最干净的 llm + rl 的训练框架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GitHub - OpenRLHF/OpenRLHF: An Easy-to-use, Scalable and High-performance RLHF Framework (70B+ PPO Full Tuning & Iterative DPO & LoRA & Mixtral)* 开源社区没有能训 PRM 的框架,所以我在 OpenRLHF 里实现了一下,可以作为参考:https://github.com/OpenRLHF/OpenRLHF/pull/442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