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6 网络层

网络层概述

基本概念

什么是数据报?
数据报是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的基本单元,包含一个报头(header)和数据本身,其中报头描述了数据的目的地以及和其它数据之间的关系。

网络层的核心功能?
1.转发:将分组从路由的输入端口转发到合适的输出端口
2.路由(routing): 确定分组从源到目的经过的路径
3.连接建立:主机到主机
网络层连接: 两个主机之间 (路径上的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参与
其中)
传输层连接: 两个应用进程之间(对中间网络设备透明),端到端

网络层为传输层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

网络层的层次

• 位于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之间,使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为传输层提供服务。
• 通信子网的最高层。
• 处理端到端传输的最低层。通过点到点实现

网络层功能

• 路由选择

• 网络互联

• 流量和拥塞控制

• 为上层提供服务,服务的设计目标为:
• 服务应与路由器技术无关。
• 路由器的数量、类型和拓扑结构对于传输层来说应是不可见的。-上层屏蔽下层
• 传输层所能获得的网络地址应采用统一的编址方式, 并允许跨越多个LAN和WAN。

屏蔽各种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差异,实现互联;了解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选择路由,实现报文的网络传输。

网络层服务的类型

1. @面向连接的服务——虚电路网络

将复杂的功能放在网络层(通信子网) ,包括包括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及连接释放三个阶段。

一条连接由下列方面规定:
• 由端系统与一个网络或几个网络之间三方或多方一致同意而建立的一条路径;
• 协商确定的参数值和任选项(Options);
连接标识(例如虚电路号);
• 指定连续的数据单元之间逻辑关系、排序和控制的有关上下文内容。

虚电路

一条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类似于电路的路径(逻辑连接)

  • 分组交换
  • 每个分组的传输利用链路的全部带宽
  • 源到目的路径经过的网络层设备共同完成虚电路功能

虚电路经过的每个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维护每条经过它的虚电路连接状态
可以进行资源的预分配

因为每个网络设备能存储的虚电路号数量不一样,从而每个链路上的虚电路号可能不一样 ——》 虚电路转发表

2. 无连接的服务——数据报网络

将复杂的功能放在传输层,不在端系统之间建立这类关系,所需要的仅是通信实体之间的关联。

数据报/虚电路 都是传输数据报分组

3. @结构和提供的服务没有联系

通信子网提供的服务(面向连接或无连接)与通信子网 结构(虚电路或数据报)没有必然联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服务原语

a. 四种类型


服务原语可分为请求、指示、响应和证实四种类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 每种服务具体的原语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 无连接服务原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 @面向连接的服务质量

转换时延:从发送请求原语至目的端,到接收指示原语所需要的时间。
残留误差率:通过网络服务边界仍有出错、丢失、重复数据占传送数据总数的比例
连接恢复力:在网络连接过程中,服务提供者激活释放和复位的概率
连接优先权:考虑网络连接,及其数据的相对重要性
最大开销:网络服务的开销范围

@网络层的内部结构

1. 虚电路(virtual circuit)

在发送第一个数据报文之前要进行连接的建立,一般等待时间为RTT。
连接请求包含完整的目的地地址,但每个数据报文只携带很小的VC标识,因此每个包的开销很小
如果连接的链路或交换机故障,连接将被中断,必须建立一 个新的连接。
连接建立为预留资源提供了支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数据报(datagram)

没有建立连接的阶段
每个报文包含完整的目的地址
每个报文独立地被转发
转发表由路由协议动态生成

不可靠,实时性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目的主机的地址太多——对目的网络的地址进行聚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长前缀匹配优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两种子网的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共同点:都属于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机制

路由选择

路由选择的定义

指的是在分布式分组交换网中每个节点具有自动选择传送分组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的能力,就是说节点设备要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计算来确定每一分组发往宿端的最佳输出路径。

@路由选择的要求

正确、迅速、合理地传送报文信息。
能适应网络内节点或链路故障而引起的拓扑变化,使报文在故障条件下一般仍能到达终点。
能适应网络流量的变化,使各通路的流量均匀,整个网络的通信设备负荷平衡,充分发挥效率。
算法尽量简单,以减少网络开销。

@路由选择与流量控制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路由表

路由选择的实现——路由表:对每个目的节点指出 分组应该发向的下一个节点。

路由选择算法

1. 路由选择算法的功能

源/宿对之间的路径选择,以及选定路由之后将报文传 送到它们的目的地。

2. 路由选择算法的要求

• 正确性:确保分组从源节点传送到目的节点;
• 简单性:实现方便,软硬件开销小
自适应性,也称健壮性,算法能够适应业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
• 稳定性:能长时间无故障运行;
• 公平性:每个节点都有机会传送信息;
• 最优性:尽量选取“好的”路由。

3. 随机路由选择

路由转发:由收到分组的节点随机地选择一个出口,将该分组转发出去。

缺点:效率低,时延大——可能造成某些分组长期在通信子网中转,到达不了目的节点。

优点:简单,较好的健壮性——与网络拓扑结构无关,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大。

4. 洪泛式路由选择

路由选择

完全扩散:将收到的每一个分组,向除了该分组到来的线路外的所有输出线路发送。
选择扩散:向着分组的目的地方向选择几条链路发送分组,选择的依据是必须满足某些事先确定的条件。

优点:可靠性高,路径最短,常用于军事。包含最短路径
缺点:重复数据包多,浪费带宽。

解决方法:
• 在数据包头设一计数器初值,每经过一个节点自动减1 ,计数值为0时,丢弃该数据包。
• 在每个节点上建立登记表,则数据包再次经过时丢弃。

5. 固定路由选择(绝对固定式)

每个节点都有一张人工计算得到的固定路由表,它给出了子网中每个节点作为目的节点时,分组对应的转发出口的对应关系。每收到一个分组,去查表中目的节点 ,找出相应的转发出口。

优点:简单、实现方便,可选择正常情况下的最 佳路由。
缺点:路由表不能联机修改,不能适应网络的业务量变化和拓扑变化。

6. 固定路由选择(迂回式路由选择)

固定式多路由算法是任何一对节点之间有多条可选路由。一旦最佳的路由不通,或负荷过大,就可以选择第二、第三条路由。

实现方法:是每个节点装有一张路由表,对应每个目的节点,给出最佳、次佳、再次佳……的后继节点和权数。

缺点:路由表不能联机修改。

7. 最短路径法

1. Dijkstra算法

通过用边的权值作为距离的度量来计算最短路径,有最少边数的路径不一定是最短路径 。

找最短——更新——找最短

WHILE(集合S非空)
{ 从S中选一节点u,使D[u]最小;
如果(D[u]为无穷大)
{错误!无路径存在,退出}

			把u从S中删去; 
			
			对(u,v)是边的每个节点v 
			{ 如果(v仍在S中) 
						C=D[u]+weight(u,v); 
						如果 (C<D[v]) /*v找到了一条更短的路径*/ 
						{R[v]= u; /*替换v的最短路径及长度*/ 
						D[v]=C;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自适应路由选择

路由表的更新:仅仅孤立地依据本节点自身的当前运行状态(流量和排队)信息来决定路由,而与网络其他各节点的状态无关。

特点:算法简单,但是它的适应能力也有限,因为它不能适应网络各节点或链路状态的变化。

节点必须具备:
• 一张预置于本节点的固定式路由表;
• 本节点各输出链路的目前状态(通或断);
• 本节点等待发送的各链路排队长度;
• 进行路由运算的选路程序

实例 1:最短排队等待法

即“热土豆”法,仅考虑节点的排队状态。

实例 2:最短排队加偏法

考虑了本节点排队状态和网络拓扑 (如链路数)两种因素 。

8.@分布式自适应路由选择:在现行网络中用的最多

路由表的更新:在网络相邻节点之间,每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交换一次状态信息,各节点根据相邻节点送来的状态信息来修改自己的路由表。
——虽然每次修改只能反映相邻节点的状态变化,但是经过n次修改即可反映出第n级相邻节点的状态改变。

特点:可以适应整个网络的状态变化,只是附近节点处的状态较快得到反映,远处节点的状态较慢得到反映。

1. 距离矢量算法(D-V)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缺点

D-V算法的缺点
• 交换的路径信息量大
• 路径信息不一致
• 收敛速度慢(坏消息) ——无穷计算问题
• 不适合大型网络

克服收敛速度慢的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种方法:(先不告诉,再告诉)
在路由信息传送的过程中,不再把路由信息 c-a 发送到接收到此路由信息的接口 b 上。
本来的路径是 c-b-a, 现在我们直接不告诉b c-a的信息,从而b只能选择b-a,当然b-a不是b到a的最短路径,最短路径应该是b-c-a,但是当b把更新后的数据告诉c的时候,c可以进行正确地更新,c-a < c-b-a,从而 c-a是50,这一次再告诉b,b就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链路状态算法(L-S)适用于大规模网络
基本思想

一种全局路由算法

• 发现它的邻接节点,并得到其网络地址
当一个路由器启动后,向每个点到点线路发送HELLO 分组(携带自己的网络地址),另一端的路由器发送回来一个应答来说明它是谁,即通报其网络地址。

• 测量它到各邻接节点的延迟或开销 ==
发送一个ECHO分组要求对方立即响应,通过测量一 个来回时间再
除以2==,发送方就可以得到一个延迟估计值 ,想要更精确些,可以重复这一过程,取其平均值 。

• 组装一个分组以告知它刚知道的==所有信息 ==——构造链路状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将这个分组发给所有其他路由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计算到每个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用Dijkstra算法,生成一棵以该路由器为根节 点的生成树—— 得到该路由器节点到其它每个路由器节点的最短路径,即路由。

优缺点 空间换时间,计算量也会更大

LSR的优点:

• 路由信息的一致性好,坏消息也一样传播得快。 ——解决了D-V里面坏消息传播慢的问题

• 状态分组的长度较短,仅包含到邻接点的距离、序号和年龄等,与网络规模关系不大,传输所耗用的网络带宽不大,此外,状态分组的扩散,由于年龄参数的设定,不会无限制扩散,所以可适用于大型网络。

LSR的缺点:

• 每个路由器需要有较大的存储空间,用以存储所收 到的每一个节点的链路状态分组。

• 计算工作量大,每次都必须计算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9. Ad hoc 网络中的路由

1. 特点及所使用的协议

Ad hoc网络的特点:网络拓扑结构快速动态变化,变化随机。
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

1. 先应式路由协议:基于路由表

• 一节点只要检测到链路状态发生变化将相关的路由信息传播给它的邻居

• 接收到路由信息的节点,重新计算自己的路由表, 并将相关的路由信息进一步传播出去。

• 实例:无线路由协议(WRP),目的序列距离矢 量路由协议(DSDV)

缺点:即使移动主机不需要路由信息,也要付出代价来构建路由。

2. 反应式路由协议:基于需求

• 当需要发送数据分组时,建立相关的路由。

• 实例:动态源主机路由(DSR)、Ad hoc按需距 离矢量路由协议(AODV),临时排序路由算法( TORA)

缺点:需要为每个分组查找路由,效率低。

3. 混合式路由协议 1+1

• 局部范围内使用先应式路由协议,维护准确的路由 ,并缩小路由控制消息的传播范围。

• 当目标节点较远时,才通过查找发现路由。

• 实例:区域路由协议(ZRP)

10. 传感器网络中的路由:传统无线网络的路由协议不适用于无线传播网络

Ad hoc、无线局域网等传统无线网络的首要目标是公平高效地利用网络带宽,这些网络路由的首要任务是寻找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通信延迟小的路径,同时提高整个网络的利用率,避免产生通信拥塞,而能量消耗问题不是这类网络考虑的重点。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量有限且一般没有能量补充,因此路由协议需要高效地利用能量,同时传感器网络节点数目往往很大,节点只能获取局部拓扑结构信息,路由协议要能在局部网络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路径。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高度相关,不同应用中的路由协议可能差别很大,没有一个通用的路由协议。此外,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还经常与数据融合技术联系在一起,通过减少通信量来节省能量。因此传统无线网络的路由协议不适用于无线传播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洪泛协议和闲聊(Gossiping)协议

洪泛协议中,节点产生货收到数据后向所有邻节点广播,直到数据包过期或到达目的地才停止传播。
缺点:内爆(节点几乎同时从邻节点收到多份相同数据)、交叠(节点先后收到监控统一区域的多个节点发送的几乎相同的数据)、资源盲目利用(节点不考虑自身资源限制,在任何情况下都转发数据)。

闲聊是对前者的改进,节点将收到的数据随机转发,避免了内爆,但增加了时延。这两个协议不需要维护路由信息,也不需要任何算法,虽然简单但可扩展性差。

2. 定向扩散协议(directed diffusion protocol,DDP)

是一个基于数据的、查询驱动的路由协议。汇聚节点通过兴趣消息发出查询任务,采用洪泛方式传播兴趣消息到整个区域或部分区域内的所有传感器节点。
兴趣消息用来表示查询的任务,表达网络用户对监控区域内感兴趣的信息,如监测区域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信息。在兴趣消息的传播中。协议逐渐地在每个传感器节点上建立反向的从数据源到汇聚节点的数据传输梯度。传感器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沿着梯度方向传送到汇聚节点。
定向扩散协议可以分为周期性的兴趣扩散、梯度建立和路径加强三个阶段。

优点:采用多路径,健壮性好,使用数据聚合能减少数据通信量;slink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增强或减弱方式能有效利用能量;使用查询驱动机制按需求建立路由,避免了保存全网信息。
该协议的缺点是:
不适合环境监测等应用
Gradient建立的开销大,不适合多sink点网络
网络聚合过程采用时间同步级数,会带来较大开销和时延

3. 谣传(Rumor)协议

在某些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中,数据传输量较少或者已知时间区域,如果采用定向扩散路由,需要经过查询消息的洪泛传播和路径增强机制才能确定一条优化的数据传输路径。因此在这类应用中定向扩散路由并不是高效的路由机制。谣传路由适用于数据传输量较小的传感器网络。谣传路由协议借鉴了欧式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曲线交叉几率很大的思想。

它的基本思想是:当时间区域中的传感器节点监测到事件后将其保存,并创建称为代理(agent)消息的数据包(包括事件和源节点信息),代理消息沿随机路径向外扩散传播。同时汇聚节点发送的查询消息也沿随机路径在网络中传播。当代理消息和查询消息的传输路径交叉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条汇聚节点到事件区域的完整路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的功能

• 防止由于网络和用户过载而产生的吞吐量降低及响应时间增长——防止网络拥塞

避免死锁:
• 储存-转发死锁
• 分组重装死锁

• 在用户之间合理分配资源
• 网络及其用户之间的速率匹配

流量控制技术

• 集中式
• 指定网络控制节点收集当前报文流信息
• 网络控制节点计算各节点的报文流量分配
• 各节点依据报文流量分配,限制报文的输入率

• 分布式
• 由多个或每个网络节点来控制从外部新进入的业务量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流量控制:
–只在一对给定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
调节某发送点和接收点之间的通信量

拥塞控制:
–是一个全局性过程,涉及到网络中所有主机、路由器的行为、路由器中处理存储-转发的性能。
–必须使得通信子网能够传送所有待传送数据。

联系:
流量控制限制了进入网络的信息总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络拥塞。

流量控制的层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拥塞控制

网络拥塞

当通信子网中有太多的分组,导致其性能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拥塞。
可用资源的需求>可用资源

网络拥塞的原因

• 存储空间不足,但单纯增加存储容量,因会导致超时重发,拥塞会更加严重。
• 带宽容量不足,只有信源发送的速率小于或等于信道容量时,才有可能避免拥塞。
• 处理器处理速度慢。

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

1. 开环控制

• 通过良好的设计来避免拥塞问题的出现,确保问题在一开始就不会出现——拥塞避免

开环控制的方法
• 什么时候接受新的数据报
• 什么时候开始丢弃分组,丢弃哪些分组
• 制定网络中各个节点的调度策略 (所有这些决定与网络中的当前状态无关)

2. 闭环控制

闭环控制——基于反馈的拥塞控制 分为三个阶段:

• 由监视系统检测何时何地发生了拥塞
检测的指标可以是包丢失率、平均队列长度、由于超时引起的重发包数和数据包延迟抖动等。

• 将拥塞信息传送到拥塞控制点
直接发包给相关节点
利用包中的某一bit将拥塞通知邻居节点
每个节点周期性地发出探测报文

调整系统操作以更正系统

闭环控制的反馈方式

• 显式反馈:如当某一节点发现拥塞时,它发一个回答帧给相关节点,通知它们网络拥塞了。

• 隐式反馈:如通过定时器方法,发送端每发一个帧, 就启动一个定时器,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相应的ACK,则认为该帧丢失,若丢失率相当高,则认为网络发生拥塞。——闭环控制一般不适合于高速网,因为等反馈的控制信号到达,早已时过境迁。

虚电路子网的拥塞控制

  1. 通过准入控制:一旦拥塞出现,不允许建立新的虚电路。
  2. 如果允许建立新的虚电路,则在路由选择时要非常小心地绕过拥塞地段。
  3. 当虚电路建立时,在主机和子网之间协商一个协议,该协议指出了新建流的量、特征、服务质量 和其他参数,子网将为该数据流预留资源

数据报子网的拥塞控制

路由器的缓冲队列管理
• 被动队列管理——拥塞发生后采取措施
• 尾丢弃
• 随机丢弃
• 头丢弃

• 主动队列管理——在拥塞发生之前采取措施
• 随机早期检测RED:使用平均队列长度来度量网络拥塞的程度,并反馈给端系统。

@随机早期检测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丢弃概率计算

路由器的拥塞通知

• 警告位方法:当发生拥塞时,在分组的头部设置一位警告位,当该分组到达目的主机时,传输实体将警告位拷贝到ACK上,源主机能得知拥塞的发生,以调整它的发送速率——是DECnet和帧中继网络上采用的 方法。

• 抑制分组:拥塞的路由器直接发抑制分组给源主机。

• Hop-by-Hop阻塞包:直接发抑制分组给源主机可能反应太慢,取而代之的是发给它的前一站路由器,通知它放慢速率,前一站再发给它的前一站,一直到源主机。

流量工程
多写写二进制,A B C计算范围
综合服务和区分服务

网络服务质量

流的服务质量(QoS)有四个指标

• 可靠性 • 延迟 • 抖动 • 所需带宽

提供服务质量的方法

提供充足的资源

• 路由器的处理能力
• 缓冲区
• 带宽
• 在接收端提供缓冲能力,消除抖动

提供均衡路由

当源站点到目的站点有多条路径时,通常的做 法是选一条最佳路径,均衡路由是把流量分散到多 条路径上,效果可能更好。

流量整形

漏桶算法(Leakey Bucket Algorithm):平滑输入流 量,控制进入网络的流量

漏桶算法突发时间长度的计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不足之处

  1. 漏桶满,造成数据丢失。
  2. 漏桶算法强迫输出保持一个固定的平均速率,不能 体现通信量的突发

改进算法

令牌桶算法——希望当大 的突发流量到来时,输出也能有适当响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包调度算法(packet scheduling algorithms)

假定一个流的数据遵循同样的路径,在同一个流的数据 包之间以及竞争流之间分配路由器资源。带宽、缓冲区、CPU周期

包调度算法的分类

• 先进先出(FIFO)或先来先服务(FCFS)
• 优点:实现简单
• 缺点:当存在多个流时,一个流会影响其它流的性能

• 公平队列(FQ)
• 路由器为每个流设置单独的队列
• 按数据包/字节为发送单位,路由器循环扫描各队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准入控制

准入控制:网络根据流量特征及所需的资源决 定是否接受该数据流。
流规范(flow specification):一组参数,用 来描述流的特征,网络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所需的资源。
流参数的协商:发送方生成一个流规范,当这 组参数沿着路径传播时,沿途的路由器都会修 改这组参数(只能降低,不能提高),当到达 接收方,就建立起流参数。

综合服务

IETF规定的针对流式多媒体(单播和多播)应用的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资源预留协议 RSVP(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协议

将在沿途的路由器上预留一定的资源,包括带宽、缓 冲区、表空间等。
RSVP是一种基于接收端,并由接收端发起的资源预留协议。

• 接收方沿着组播路由生成树,给组播发送方发送一 条资源预留消息
• 在沿途每一个路由器依据该预留消息,预留带宽
• 如没有足够带宽,路由器就返回报告失败。

区分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已定义的服务类别

• 加速转发(expedited forwarding):
• 专线模拟:定义两个队列(快速、常规)

• 确保转发(assured forwarding):
• 分为四个优先级,每个优先级有它自己的资源, 并定义各自拥塞时的数据包丢弃概率(高、中、 低),组合起来共有12种类别。
• 数据包的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标签交换(Label/Tag Switching)

在传统的IP网络中添加了面向连接的特性,在尽力而为的传统网络中将数据流按照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路径。
• 类似于虚电路方式,在数据包头上加一个标签,一般为转发表中的索引。
• 在中间路由器上根据标签而不是根据目的地址作路由, 这样可加速转发速度。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独立于网络层和链路层,将无连接的数据报转化为面向连接的虚电路交换——2.5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PLS 网络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PLS的工作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互联

相关概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指两个以上的计算机网 络,通过一定的方法用一种或多种通信处理设备相互连接起来,以构成更大的网络系统。

网络互联的功能

扩大网络通信范围与限定信息通信范围:
• 小网互连实现共享资源;
• 大网分成互连的小网减少全网的通信量。

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
• 实现不同体系结构、不同传输媒体、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之间的互连。

提高网络系统性能和系统可靠性:
• 隔离问题,提高网络的各种性能。

网络互联的要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互联的方式

级联虚电路(Concatenated Virtual Circuit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无连接网络互联(Connectionless Internetworki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两者比较

级联虚电路的优点
• 路由器预留缓冲区等资源,保证服务质量;
• 包按序号传输;
• 短包头。

级联虚电路的缺点
• 路由器需要大量内存,存储虚电路信息;
• 一旦发生拥塞,没有其它路由;
• 健壮性差;
• 如果网络中有一个不可靠的数据报子网,级连虚电 路很难实现。

无连接网络互连的优点
• 能够容忍拥塞,并能适应拥塞;
• 健壮性好;
• 可用于多种网络互连。

无连接网络互连的缺点
• 长包头;
• 包不能保证按序号到达;
• 不能保证服务质量

@隧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互联的设备

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中间设备 ——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
• 物理层设备,在电缆段之间拷贝比特
• 对弱信号进行放大或再生,以便延长传输距离。

•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交换机。
• 数据链路层设备,在局域网之间存储转发帧
• 网桥可以改变帧格式
•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bridge)。
• 互联不完全相同但比较接近同种网络。
过滤帧,最大限度地缓解网络通信繁忙的程度,提高通信效率。
• 一个网段的故障不会影响到另一个网段,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 互联异种网络。
• 可以用于连接下面三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执行不同协议的网络。
• 路由器执行协议转换

•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主要实现高层协议的转换。
• 每个半网关在本地网协议和一组互联协议之间进行工作。

• 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联 ,因为这仅是将一个网络扩大了,而这仍然是一个网络。
• 互联网都是指用路由器进行互连的网络。

@路由器的原理
  • 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用于连接多 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逻辑网络代表一个单独的网络 或者一个子网)。
  • 方便地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只要网络层运行的是IP 协议,就可通过路由器互联起来。
  • 利用网络地址(即IP地址)来区别不同的网络,实现 网络的互联和隔离,保持各个网络的独立性。
  • 为所经过的每个IP报文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 该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目的地。
  • 核心:路由选择算法和路由选择协议。
@分组在互联网中的传送

当主机 A 要向另一个主机 B 发送数据报时,先要检 查目的主机 B 是否与源主机 A 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上。

如果是,就将数据报直接交付给目的主机 B 而不 需要通过路由器。
如果不是,则应将数据报发送给本网络上的某个 路由器,由该路由器按照转发表指出的路由将数 据报转发给下一个路由器——间接交付。

以上内容主要参考《计算机通信网原理与技术》薛质、上海交大计算机通信网课程

  • 0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