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校正学习笔记-1

本文详细介绍了静校正的概念、方法及其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重要性,包括剩余静校正的基本方程、互相关技术和共中心点方法。此外,还探讨了模拟退火算法在解决非线性静校正问题中的应用,并简要提及了机器学习在模型评估和线性模型中的角色,如线性回归和Logistics回归。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提示:文章写完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零、序

与许多特殊的地球物理课题不同,静校正是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的基础。


一、绪论

1.定义

  1. 静校正(Static correction):用来校正地形起伏或近地表层 ----注重反射法
  2. 静校时移(Static shift):用来对数据进行近地表电阻率不均匀性校正或地形校正
  3. 静自然电位(Static SP):对厚的净含水沙层与页岩之间的电压的一种度量
  4. 静校正定义:对地震资料所做的校正,用于补偿由高程、风化层厚度以及风化层速度产生的影响,把资料校到一个指定的基准面上。其目的通常是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5. 静校正与数据采集(基准面或野外静校正)、数据处理(剩余静校正)以及剖面解释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它不属于这三个分支中的任何一支。但它会影响每一个步骤
  6. 注:负的静校正量减少反射时间

对于某一点A来说,其总的静校正量 T A T_A TA应定义为
T A = ± t A w ± t A e (1 - 1) T_A = \pm t_{Aw} \pm t_{Ae} \tag{1 - 1} TA=±tAw±tAe(1 - 1)
其中, t A w t_{Aw} tAw表示A点处穿过风化层的旅行时, t A e t_{Ae} tAe表示从风化层底到基准面的旅行时, ± \pm ±表示旅行时的正负。

二、剩余静校正

1. 引言

  1. 基准面静校正一般是根据相当简单的近地表模型进行的,如果缺乏详细的近地表资料,所建立的近地表模型的精度就会降低,从而导致基准面静校正精度降低。

  2. 剩余静校正的目的是为了校正近地表模型中一些小的误差,应用剩余静校正后的最终叠加剖面应优于只做过基准面静校正的剖面。

  3. 剩余静校正不能取代基准面静校正,一般而言,做好剩余静校正的前提是基准面静校正已经做的比较好。

  4. 平滑数据的静校正方法假设大多数同相轴共有的不规则变化是由近地表的变化引起的,因此通过地震道时移的静校正应该可以减小这种不规则性的影响,大多数自动剩余静校正都采用统计方法。

  5. 以下为应用了基准面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的共中心点叠加剖面,(a)为基准面剩余静校正,(b) 为剩余静校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在剩余静校正时,一般在这前后都需要进行速度分析,如果二次速度分析有较大的变化,则使用二次速度分析再进行剩余静校正,基本流程:
    野外带 ⟶ \longrightarrow 预处理 ⟶ \longrightarrow 速度分析 ⟶ \longrightarrow 初步叠加 ⟶ \longrightarrow 剩余静校正 ⟶ \longrightarrow 速度分析 ( ↰ \Lsh ) ⟶ \longrightarrow 最终叠加

2. 基本方法与公式

a. 基本方程

  1. 基本旅行时方程:旅行时(炮检距为 x x x) = 法向入射时间 + 动校正时差 + 炮点静校正量 + 接收点静校正量 + 误差项,这也是求解剩余静校正量的重要公式。一般表示为:
    T i j k = G k + S i + R j + M k X i j 2 + N (2 - 2 - 1) T_{ijk} = G_k + S_i + R_j + M_k X_{ij}^2 + N \tag{2 - 2 - 1} Tijk=Gk+Si+Rj+MkXij2+N(2 - 2 - 1)
    式中, T T T 表示经过动校正后的总反射时间, i i i 表示炮点位置, j j j 表示接收点位置, k k k 表示CMP点位置 [ k = 0.5 ( i + j ) ] [k = 0.5 (i + j)] [k=0.5(i+j)] G G G 代表构造项或地质项(从基准面到反射面的双程旅行时), S S S 表示地表一致性炮点静校正量(包括剩余静校正量), R R R 表示地表一致性接收点静校正量(包括剩余静校正量), M M M 表示剩余动校正时差系数, X X X 表示炮检距, N N N 表示噪声。
  2. 但由于有横向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后又对该旅行时方程做了改进,即
    T i j k h = G k h + S i + R j + M k h X i j 2 + D k h Y i j + N (2 - 2 - 2) T_{ijkh} = G_{kh} + S_i + R_j + M_{kh} X_{ij}^2 + D_{kh} Y_{ij} + N \tag{2 - 2 - 2} Tijkh=Gkh+Si+Rj+MkhXij2+DkhYij+N(2 - 2 - 2)
    式中, D k h D_{kh} Dkh 表示CMP号为 k k k、层位为 h h h的横向倾角系数, Y i j Y_{ij} Yij表示从CMP点到实际剖面所在测线的垂直偏离距离。如果在剩余静校正之前应用了基准面校正,则(2 - 1)和(2 - 2)中的炮点/接收点的静校正量可改为剩余静校正量 Δ S i \Delta S_i ΔSi
  3. fd

b. 互相关技术

互相关技术可以用来估算两道间的反射时差,式 (2 - 3) 给出了两个输入道 G ( t ) G(t) G(t) H ( t ) H(t) H(t) 之间的归一化互相关函数 ϕ G H ( τ ) \phi_{GH} (\tau) ϕGH(τ)
ϕ G H ( τ ) = ∑ t = t 1 t 2 G ( t ) H ( t + τ ) d t [ ∑ t = t 1 t 2 G 2 ( t ) d t ∑ t = t 1 t 2 H 2 ( t ) d t ] 1 / 2 (2 - 2 - 3) \phi_{GH} (\tau) = \frac{\sum_{t = t_1}^{t_2} G(t) H(t + \tau) dt} {\left[ \sum_{t = t_1}^{t_2} G^2(t) dt \sum_{t = t_1}^{t_2} H^2(t) dt \right]^{1 / 2}} \tag{2 - 2 - 3} ϕGH(τ)=[t=t1t2G2(t)dtt=t1t2H2(t)dt]1/2t=t1t2G(t)H(t+τ)dt(2 - 2 - 3)
式中, τ \tau τ 表示滞后时间, t 1 , t 2 t_1, t_2 t1,t2 分别表示数据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根据该公式,拾取最大峰值对应的时间可以获得两个输入地震道之间的时差。当两个地震道相同时,最大值为1,对应时间被称为互相关系数。
注:互相关时窗内应包含主要的反射波,并且最好避开较强的相干噪声、随机噪声以及多次波。
互相关算法也有一些难点,如信噪比较低的资料拾取精度不高,同时拾取波峰时可能会出现多个波峰,甚至变为波谷,这些都会影响互相关算法的工作。

剩余静校正算法一般利用互相关系数对时移进行加权,保证互相关系数越大对最终结果的影响越大,一般有以下加权方式:
W = ϕ m a x (2 - 2 - 4.1) W = \phi_{max} \tag{2 - 2 - 4.1} W=ϕmax(2 - 2 - 4.1)

W = ϕ m a x 1 − ϕ m a x 2 (2 - 2 - 4.2) W = \frac{\phi_{max}} {1 - \phi_{max}^2} \tag{2 - 2 - 4.2} W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