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化改革洪流的裹挟中,催生了很多智能装备、产线、车间、工厂,如何对这些不同层级的智能化要素水平进行评估呢?——构建评估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评估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为什么要对装备、产线、车间、工厂等智能化要素进行成熟度评估?
——从国家角度,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挥棒”,为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方法和策略;
——从集团角度,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示灯”,能够全面了解子公司智能化转型整体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
——从公司角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加速器”,通过合理运用评价指标,可以提高公司智能化转型速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角度不同,评价指标体系这个“工具”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智能化发展,所以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是面向国家/集团/公司智能化战略目标设定的。
有的人会很想知道这些不同主体的智能制造战略目标是什么,这就是看待问题缺乏时间和空间、整体和部分等系统思维,总是孤立分析问题。智能制造战略目标会随着时间调整的,不同发展阶段,战略目标不同,但是最终都离不开智能制造的本质。智能制造的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协同化。
一、工厂、车间、产线、装备智能评价模型
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先建立评价模型。装备、产线、车间、工厂等这些要素的智能制造模型如何建?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联呢?智能装备组成智能产线,智能产线组成智能车间,智能车间组成智能工厂,它们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所对应的评价模型具有父子关系。
(1)智能工厂评价模型
智能工厂关注的是整个工厂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智能工厂评价模型既要包括产品制造的全生命周期,又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车间、产线、装备)、管理服务等要素。
(2)智能车间评价模型
智能车间则更侧重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智能车间评价模型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方面。软件以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化程度为核心, 重点关注数字孪生成熟度、资源调度效率、能源流优化等;硬件包括智能产线、智能装备、网络基础设施等。
(3)智能产线评价模型
智能产线关注多设备协同能力与柔性化水平,确保能够在生产和装配过程中自动采集生产、质量、能耗等数据,并通过电子看板显示实时生产状态,实现快速换模和柔性自动化。智能产线评价模型包括智能装备、设备协同所需的网络基础设施、动态重构能力、异常响应时间、质量一致性等
(4)智能装备评价模型
智能装备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能够实现边测量、边加工,补偿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智能装备聚焦单机设备的智能化能力,评价模型主要包括感知能力、决策算法、执行精度、通信接口等。
二、工厂、车间、产线、装备智能评价指标体系
智能工厂、车间、生产线、装备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分类分级的二维结构。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的智能化程度划分成熟度等级。
智能工厂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工厂整体的智能化水平、资源整合能力和综合效益。智能车间评价指标体系聚焦车间生产过程优化、实时监控与动态调度能力。 智能产线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单条产线的自动化、柔性化与质量控制能力。智能装备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单台设备或装备单元的智能化、可靠性与互联互通能力。
由于智能工厂、车间、产线、装备评价模型是父子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选择性继承和发展的属性。换句话说,同一个要素在不同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有所联系但有有所不同。
比如装备在智能工厂评价指标体系、智能车间评价指标体系、智能产线评价指标体系、智能装备评价智能体系都会有体现。在智能工厂评价指标体系中关注装备的覆盖率、联网率、数据采集能力、柔性制造能力等;在智能车间评价指标体系中装备的指标体系中关注装备的数据采集能力、柔性制造能力、装备的综合效率等;在智能产线评价指标体系中关注装备的综合效率、异常停机响应时间等;在装备评价指标体系中关注装备的性能、智能化功能、互联互通能力、能源效率等故障自诊断率、工业协议兼容性、工艺参数自优化频次。
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评估
智能制造评价体系是衡量制造系统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工具,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1)适用性指标评价体系是否适用行业特点、企业规模。不同的行业产品不同,智能制造能力是一种能力等级指标,不是综合表现指标。比如:航空企业具备智能装备、产线、车间、工厂等智能制造能力,可能由于装备需求较少,效益较低就说它的智能化能力低是不合理的。
(2)可行性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后能否进行推广应用,取决于指标体系的指标的可读性,指标体系的应用者是一般普通职工,如果专业性很强、晦涩难懂,是无法理解的,更别提举证了。
(3)方向指引性智能制造指标的等级划分要遵循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路径,比如:规划级——规范级——集成级——优化级——引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者通过这个工具能够短时间内了解智能工厂、车间、产线、装备的智能化成熟度水平,识别短板,并且清楚下一步发力的方向,为企业的改进提供清晰的指引。
(张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