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固态激光雷达、固态激光雷达和机械式激光雷达是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主要区别在于扫描方式、机械结构、可靠性以及应用场景。以下是它们的核心差异:
1. 机械式激光雷达
原理:通过机械旋转部件(如电机驱动旋转的发射/接收模块)实现360°扫描。
特点:
扫描范围广:水平视场角通常为360°,垂直视场角约30°-40°。
运动部件多:依赖高速旋转的机械结构(如电机、轴承)。
典型结构:外部有明显的旋转头(如Velodyne的早期产品)。
优点:
扫描范围大,适合高精度环境建模(如自动驾驶测试车)。
缺点:
可靠性低:机械部件易磨损,寿命短(约1000-2000小时)。
体积大、成本高:难以集成到量产车。
应用场景:早期自动驾驶测试车、测绘领域。
2. 半固态激光雷达
原理:保留部分机械运动,但通过光学器件(如MEMS微振镜、转镜、棱镜)替代整体旋转结构。
常见类型:
MEMS(微机电系统):通过微振镜反射激光束,扫描范围由振镜摆动角度决定(水平±30°左右)。
转镜式:电机驱动转镜旋转反射激光(如华为、禾赛的方案)。
棱镜旋转式:通过双棱镜折射改变光路(如Livox的方案)。
特点:
有限运动部件:机械结构简化,体积缩小。
扫描范围受限:视场角通常小于机械式(例如120°×25°)。
优点:
平衡性能与成本:比机械式更可靠,比纯固态成本低。
适合量产车:体积小,易于集成(如安装在车顶或保险杠)。
缺点:
视场角较窄:需多个雷达组合实现360°覆盖。
仍有机械部件:长期可靠性仍弱于纯固态。
应用场景:L2+/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如小鹏、蔚来车型)。
3. 固态激光雷达
原理:完全无机械运动,通过电子或光学原理实现扫描。
技术路线:
OPA(光学相控阵):通过调节阵列天线相位差改变激光方向(技术难度高,未成熟)。
Flash(面阵式):单次发射覆盖整个视场角(类似相机快门)。
特点:
无运动部件:寿命长(理论可达10万小时以上),抗震性强。
视场角灵活:Flash通常为固定视场(如120°×75°),OPA可电子调节。
优点:
高可靠性:适合车规级量产。
体积小、成本潜力大:芯片化后可大幅降本。
缺点:
Flash探测距离短:受限于单次发射能量(通常<50米)。
OPA技术未成熟:存在旁瓣干扰、成本高等问题。
应用场景:短距补盲(Flash)、未来L4级以上自动驾驶(OPA)。
对比总结
维度 机械式 半固态 固态
扫描方式 机械旋转 混合(机械+光学) 纯电子/光学
运动部件 多(电机、轴承) 少量(微振镜、转镜) 无
可靠性 低(易磨损) 中 高
视场角 360°(水平) 中等(如120°×25°) 固定或可调(OPA)
成本 高 中 未来潜力大(芯片化)
量产难度 难(体积大) 较易 易(Flash已量产)
典型应用 测绘、测试车 L2+/L3前向主雷达 补盲雷达(Flash)、未来
趋势与选择
机械式:逐渐被淘汰,仅用于特定场景。
半固态:当前量产车主流方案(成本与性能的平衡)。
固态:长期方向,Flash已用于补盲,OPA仍需突破。
实际选型需根据探测距离、视场需求、车规要求和成本综合权衡。例如,前向主雷达多选半固态(如MEMS),侧向补盲可用固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