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设计者

学科

信息技术

教龄

微课名称

选择结构探秘:无人驾驶汽车如何判断红绿灯

视频长度

6’42”

录制时间

2024.04

知识点来源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信息技术》第三册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信息技术书,本节课是这本教材中第二十五章节的内容,主要涵盖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和实现方法,包括条件语句、分支结构、if-else语句等知识点。

2、在整个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第二十五章节的内容——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可以视为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深化;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程序设计概念、算法和语法,包括变量、运算符、循环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选择结构的学习会容易理解一些。

3、在信息技术领域中,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技能;不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因此,选择结构是整个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正确陈述选择结构的基本构成;(信息意识)

2、学生利用python选择结构解决问题;(计算思维)

3、掌握单分支结构、双分支结构以及多分支结构的基本应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利用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If选择结构,并将其运用到习题中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2、通过实例分析、归纳流程图,形成选择结构的基本构成。(计算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If选择结构,养成善于演绎推理、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2、认识If选择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树立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正确思想,感受信息技术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信息社会责任)

学生特征分析

1、认知特征: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编程概念和语法规则。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和较为复杂的程序设计技能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2、情感特征: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波动较大,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新事物和新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但也需要适当的激励和引导。

3、学习特征: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学习,但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已经得到较大提升,可以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复杂逻辑推理。

4、生活特征: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具有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对教学的影响也需要考虑。

基于以上特征分析,我们采用了一些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在授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选择结构的定义,以及选择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场景,例如根据条件进行分支处理,从而实现不同的程序逻辑。

2、If条件语句的使用: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If条件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并通过实例演示条件语句的使用方法,包括单个条件语句和嵌套条件语句。

3、分支结构的使用: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分支结构的含义和作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分支结构的使用方法,包括单分支结构和多分支结构。

4、if-else语句的使用: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if-else语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if-else语句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条件语句和分支结构的区别: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条件语句和分支结构的概念和用法,需要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嵌套条件语句和多分支结构的理解和应用:嵌套条件语句和多分支结构的使用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反复演示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

3、if-else语句的嵌套使用:if-else语句的嵌套使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实践经验,需要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和实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案例演示法:通过无人驾驶汽车判断红绿灯的案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应用场景和实现方法。

课堂练习法:在讲解知识点后,给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目的

导入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无人驾驶技术渐渐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城市都投入了无人驾驶出租车,例如:北京、武汉、重庆等,它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安全又便捷;而要实现无人驾驶技术,就需要汽车中的智能AI模仿我们人类的驾驶习惯;

比如:我们人类知道红灯停绿灯行,无人驾驶汽车也需要在遇到交通信号灯控制路口时智能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那么大家知道,汽车是如何实现这个技术的吗?

大家都知道,交通信号灯通常有三种颜色,红色表示停车,绿色表示行驶,黄色表示请注意。因此,当无人驾驶汽车遇到交通信号灯路口时,需要根据红绿灯的颜色来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个过程中,选择结构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接下来,我们用无人驾驶汽车如何判断交通信号灯这个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python中if选择结构的三种形式。

通过引入无人驾驶汽车判断红绿灯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解

首先,我们尝试如何对某一个灯进行判断;假如无人驾驶汽车正在路上行驶,前面就是交通信号灯控制路口,如果是红灯,那么我们就停止行驶,在流程图中,我们的程序在条件这里判断了一次,即灯是否为红色,如果条件为真,我们执行语句1 ——停止行驶,如果条件为假,则不进行其他操作。

由此得到我们的程序就是这样的:

light_color = input("请指示红绿灯颜色:")

if light_color == "红灯":

    print("停止行驶")

if<条件>

//当条件为真时运行的代码

//结束后无论条件是真是假,都继续执行外面的代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判断是否为红灯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判断条件,如果条件为真,就先执行语句1,再执行外面的代码,如果条件为假,则直接执行外面的代码。

像这种,当条件满足时,执行特定的代码块;当条件不满足时,直接跳过if选择结构继续执行后面代码的,就叫做单分支结构。

如果用单分支结构来编写无人驾驶汽车判断红绿灯的程序,则需要用到三次IF选择结构,我们的程序就是这样的;

light_color = input("请指示红绿灯颜色:")

if light_color == "红灯":

    print("停止行驶")

if light_color == "绿灯":

    print("继续行驶")

if light_color == "黄灯":

    print("注意减速")

这是使用单分支结构实现的判断程序,但是这个程序使用了多个if选择结构,这会使得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变差,接下来我们尝试另一种方法:

无人驾驶汽车来到交通信号灯控制路口,判断是否为红灯,如果成立,则 “停止行驶”,如果不成立,则“继续行驶”;在这个流程图中:当条件为真时运行指定代码“语句1——停止行驶”,当条件为假时运行指定代码“语句2——继续行驶”;

由此得到我们的程序就是这样的:

Light_color = input("请输入红绿灯颜色:")

if light_color == "红灯":

    print("停止行驶")

else:

    print("继续行驶")

if <条件>:

    语句一    //条件满足执行的语句

else:

    语句二    //条件不满足执行的语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两种判断结果下都需要执行特定的代码块。

像这种,不论判断条件是真是假,我们都需要先执行不同判断结果下的语句,然后执行外面代码的,就叫做双分支结构。

在程序设计中,程序执行到双分支结构时,是肯定会执行两条语句中的一条语句的;整个过程可以形容为:如果<条件>成立就执行<语句1>否则执行<语句2>

这时候,细心的同学可就发现了,我们这个程序只对红灯进行了判断,会导致除了红灯以外的其他情况都执行“继续行驶”的指令,因此,双分支结构并不适用于红绿灯判断程序,那么我们再试试其他的方法。

我们将三种不同颜色的灯都进行判断,并加入一个交通信号灯出现故障的情况:

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程序有三个判断条件,当灯为红色,我们“停止行驶”,当灯为“绿色”,我们继续行驶;当灯为黄色,我们“减速慢行”;如果三种颜色都不是,那可能是无人驾驶汽车采集红绿灯颜色的传感器出现故障,也有可能是交通信号灯出现故障,此时也需要停车。

由此得到我们的程序就是这样的:

color = input("请指示红绿灯颜色:")

if light color == "红灯":

    print("红灯停!")

elif light color == "黄灯":

    print("黄灯请注意!")

elif light color == "绿灯":

    print("绿灯行!")

else:

    print("停止行驶,交通灯故障,请注意安全!")

if <条件1>:

    语句块1    #条件1成立时运行语句块1并退出if结构

elif <条件2>:

    语句块2    #条件2成立时运行语句块2并退出if结构

···               #根据实际情况增加elif语句

else:

    语句块3   #所有条件都不成立时运行语句块3并退出if结构

在这个程序中,我们使用了一个if-elif语句结构来判断当前交通灯的颜色,并做出相应的操作。

当变量color的值为"红灯"时,程序执行第一条if语句块,输出"停止行驶";

当变量color的值为"绿灯"时,程序执行第三条elif语句块,输出"继续行驶";

当变量color的值为"黄灯"时,程序执行第二条elif语句块,输出"减速慢行";

最后一个else语句块则表示当交通灯出现故障时输出的内容。

像这种有两种及以上判断条件的结构就叫做多分支结构。多分支结构适用于有多个选项的情况,需要对多个选项进行判断并选择其中一个分支进行输出。

在讲解阶段,我会通过选择结构的三种不同形式对选择结构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点的整体认识和框架。

总结

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无人驾驶汽车判断红绿灯的程序,我们学习了python中if选择结构的相关知识,接下来,让我们对今天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If选择结构包括单分支结构、双分支结构和多分支结构;

单分支结构通常用于只需要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成立的情况。如果条件成立,程序将执行相应的代码块;如果条件不成立,程序将直接跳过 if 语句,执行后面的代码。

双分支结构通常用于“二选一”的情况,需要在两种不同情况下执行不同代码块。

多分支结构通常用于需要在多种情况下执行不同代码块的情况。在多分支结构中,程序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逐一判断每个条件,如果某个条件成立,则执行相应的代码块,并跳过其它条件。如果所有条件都不成立,则执行 else 代码块。

在总结环节,我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该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讲解、案例演示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点,并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选择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流程图,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们对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理解和掌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