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系统评价是指对一个GIS系统从系统性能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进行评价。新系统的全面评价一般应在新系统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进行,以达公正、客观。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写出评价报告和改进效益措施的实施。
一、GIS评价的目的
(一)、开发的GIS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这主要通过书面的和实际的比较分析后得出。其实际内容主要是三项:系统功能,各项指标及用户满意程度。
前两项一般在系统开发各阶段都明确定书面要求。在用户需求调查、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合同协议等文件中对功能及指标均有相应规定,在罗列及对比后,应予必须的分析。
用户的满意程度在系统评价中往往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只有在开发方和用户方共同实事求是,平等协商下才能取得较好的解决。
作为GIS系统的建设者的开发方应主动地担负重要的责任,明确GIS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价值的应用系统,用户至上是一切产品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而另一方面,对用户而言,又必须明确GIS是一个尚待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和补充的高技术系统,它发展很快,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有限目标的应用才是现实的。
(二)、系统中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
资源指人员、资金、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数据等等使用情况。通常数据资源往往被忽略,实际上是GIS系统中最主要的资源,具有最大的价值。
数据共享涉及广泛的经济效益、社会权益和安全监督权益问题,必须在法规允许范围内进行,并做出相应评价。
人员、资金、计算机软件、硬件等方面的利用效率一般均有相应的计算指标,实事求是地给出和分析效率的高、低状况及原因是系统评价的主要目标。
(三)、根据分析和评价结果,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分析和评价的结果,一般会找出三类存在的问题:系统本身的目标及技术问题,系统管理、使用和维护方面的问题和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根据分析和评价结果,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1.系统本身的目标及技术问题。
例如目标过大或过小,以及技术上的各种问题,这些可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分期计划,逐个予以解决,这是一个技术系统逐步求精过程,对于客户和开发者都是同样十分重要的。
2.系统管理、使用和维护方面的问题。
信息系统的使用对大多数用户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里面既存在思想观念上的改革,也有大量的生产规程工艺、管理工作上的更新。这些均相应于一系列第变化和困难,这其中,关键问题在于用户单位的领导层面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和态度,必须提高认识,正视信息系统使用的管理、使用和维护问题,提高相应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宏观上,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属于新的生产力范畴,生产力的进展必然也涉及相应的上层建筑部分。比如数据的共享和生产数据的费用支出矛盾,信息共享和信息加密、保密的矛盾,信息系统的新规范与老的规定、规范不相一致等问题,这些矛盾涉及面广,时效长,情况复杂,处理的原则是执行现行体制、规范和政策,同时积极向有关方面反映相应矛盾和建议。
二、系统评价指标
系统评价指标是客观评价的依据。系统评价指标一般分为性能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两大类。必须明确GIS与一般的信息系统是有差别的。GIS一般是宏观的,它的对象是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一般它又是探索和研究这个宏观区域上地理现象的未知关系和规律为目的的,它一般不仅是已有生产方式的再组织和再生产。因而它除了有信息系统的一般特性指标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专业特性。并且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尚无统一的阐述。GIS的系统评价包含了以下三个指标:
(一)、一般系统的性能指标:
它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GIS稳定性和平均无故障时间;
2、GIS联机响应时间、处理速度和吞吐量;
3、GIS的利用率;
4、系统的操作灵活性、方便性、容错性;
5、安全性和保密性;
6、加工数据的准确性;
7、系统的可扩充性;
8、系统的可维护性
(二)、专业性能指标:
主要可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的包容性:
系统的性能由其所能容纳数据的系统、类型、形式所先天决定,只有容纳广大的数据,才能解决众多类型的问题。这其中可包含:
(1)、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对众多主流GIS系统数据的兼容性;
(3)、空间数学基础的标准性及地图投影变换能力的强弱;
(4)、系统数据库的容量与性能;
(5)、系统多分辨率数据的兼容性;
(6)、矢、栅集成能力
(7)、无缝数据地理能力;
(8)、二维、三维数据集成能力;
(9)、扫描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能力;
(10)、数据更新能力及交互处理性能。
2、空间分析的准确性及区域性:
(1)、区域的量度准确性及区域范围;
(2)、三维分析的准确性及区域范围;
(3)、叠置分析的颗粒度及区域范围;
(4)、缓冲区及类似分析的准确度及区域;
(5)、大区域乃至全球准确量度分析能力;
(6)、网络分析的功能,精度及范围;
(7)、其它专业空间分析功能和能力;
3、可视化功能和性能:
(1)、符号美观、色彩鲜艳,制作方便、动态性;
(2)、图形、图像及多媒体信息的显示功能及交互性能;
(3)、二维、三维信息的结合显示及性能;
(4)、虚拟实景能力;
(5)、地图的在线编绘能力交互编绘的能力;
(6)、图面配置的艺术性、智能性;
(7)、输出EPS格式的功能与性能;
(三)、经济效益指标
系统的经济效益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成本费用,指系统在开发、运行和维护时产生的各项费用支出;第二部分是系统效益,指系统投入运行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1、成本费用。成本费用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设备购置费C1。它包括购置GIS的软件,硬件的开支费用。
设施费用C2。它由安装、调试和运行系统所需建立的支撑环境而开支的费用。
开发费用C3。指开发一个GIS所需要的费用,它包括GIS中耗时最多,价值最大的巨量数据录入及生产费用。
运行维护费用C4。它是指系统在运行维护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包括数据更新费用,一般按年度标。
以上C1,C2,C3,C4又可细分为多个子项。
2、直接经济效益。它是指系统运行后所产生的可以直接测算的收益。一般由4个大项组成,各项下又可分若干子项。
减少资金占用B;
减少物资及资源损耗B;
减少人工费用;
增加利润收入;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计算,一般采用“动态回收期法”。动态回收期是在考虑资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偿还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C= , j=1,2,3,4。
k=1,2,3,……m;(m>0)。
B= , l=1,2,3,4。
k=1,2,3,……p;(p>0)。
Bs=B- , n=1,2,3,……q;(q>0).
TD 投资回收期(年);
C 成本费用(万元);
B 年收益总额(万元);
i 银行利率(%);
BS 年实际收益(万元)
显然TD越小,表明一个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越好。
也可采用“年利润增长额”“复利计算法”和“大于/小于成本法”予以计算直接经济效益。
随着GIS的发展,GIS将按项目级GIS,部门级GIS,企业级GIS和社会级GIS发展梯级进行,上述直接经济效益计算将越来越具有更大的意义。
3、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也称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项目级GIS和部门级GIS的效益侧重点基本上在此。其他类型的GIS也有很大一部分表现为社会效益,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系统的科学价值:例如GIS对于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对厄尔尼诺和其他生态环境现象的精密标定和精密分析;网络分析中的货郎担问题的精确分析和解决,都是具有创新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
系统的政治、军事意义:例如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界线的精密显示及绘制,长距离航线、航迹的定位和导航功能的GIS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巨大潜在价值;
增强了决策、应变能力和竞争实力;
改善了区域或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提高和重视了信息的导向作用,增强信息意识,从信息中取效益;
促进了管理层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及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了管理体制和和组织机构的改革。
上述效益往往只具有定性的分析而难以定量描述。社会效益的阐述应该实事求是,切忌生拉硬套。
三、系统评价报告
系统评价报告一方面是对已成系统开发工作的验收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将来进一步系统维护和改进的依据和规则,再一方面将是新系统开发工作一个新的起点,必须认真对待。(系统评价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系统评价的结果理应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并辅以必要的用户证明、性能评测和鉴定意见等。它一般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新系统的设计目标、结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系统研制的文档资料;
3、系统性能评价和证明材料、鉴定资料;
4、系统经济效益评价和测算依据;
5、系统综合评价和用户意见;
6、结论。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评价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4-07-14 23:37:41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