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角投影
1、概念
正形投影又称“等角投影”、“相似投影”。投影图上任何一点的任何两个方向线之夹角与实地相应的角相等。图上小范围的图形与实地保持相似。等角投影的经纬线正交,变形椭圆是大小不同的圆,最大角度变形w为零。
常用的墨卡托投影就是一种等角投影。
2、特点
等角投影具有以下特点:
①没有角度变形,即图上每一点的任意两条方向线的夹角都等于实地相应方向线之间的夹角(ω=0),所以经纬线处处正交;
②图上任意点的各个方向长度变形值相等,不同点的长度变形则不同;
③所有的变形椭圆都是正圆;
④面积变形通常较大。
3、适用范围
等角投影多用于编制对方向精度要求高的交通图、洋流图、风向图、航海图、航空图、气象图与军用地图等。
二、等积投影
1、概念
等积投影(equal-area projection)是地图投影的一种,是地图上任何图形面积经主比例尺放大以后与实地上相应图形面积保持大小不变的一类投影。即投影面积与实地面积相等的投影——面积比为1。
为满足这个条件,必须使变形椭圆的最大长度比a与最小长度比b互为倒数,即a=l/b或b=1/a,这样才能使微分圆投影前后保持面积不变。因此,变形椭圆的长轴越长,其短轴就越小,与投影前的圆形相比,其视觉变形就越大,即“非正形”。
2、特点
等积投影具有以下特点:
①所有的面状要素投影前后面积保持不变,因此可以直接在等积投影图上进行面积量算;
②角度变形大。
3、适用范围
等积投影适用于对面积要求较高的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多用来绘制经济图,行政区图、人口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筹。但不适用于制作航海、航空、军事等对方向精度要求较高的地图。
三、任意投影
1、概念
长度、面积和角度都有变形的投影。在任意投影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等距投影(equidistance projection),定义为沿某一特定方向的距离,投影前后保持不变,即沿着该特定方向长度比为1。
2、等距投影
一种常见的任意投影,它能保持某特定方向(变形椭圆主方向之一)的长度比为1,使该方向没有长度变形。以斜轴等距方位投影最为常用。例如在飞行图上对航空中心到目的地的距离要求十分精确,就可以使用以航空中心为投影中心、其射线方向没有长度变形的等距投影。
3、适用范围
任意投影多用于要求面积变形不大、角度变形也不大的地图,如一般参考用图和教学地图。
四、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
1、用途
比如行政区划图,要选等积投影,因为区划图要真实的体现行政单元的相对大小,不能跟实际差别太大;比如航海图,要用等角投影,因为只有等角投影才能让航线拉直线,方便角度测量和导航;比如我们地理学专业做分析的时候,只要面积大小影响分析结果,那就会用等积投影。
2、地理位置
如果是两极地区的地图,不管等积还是等角,先整个方位投影再说;如果是中国这种横跨中低纬度的地区,用圆锥投影变形更小;如果是赤道附近的,圆柱投影更合适。
3、区域大小
对于全球地图,单圆锥投影不合适(如albers投影),看着别扭,得双圆锥投影,如我们经常看到国内出版社的世界地图,用的就是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对于区域比较小的,比如十来万平方公里,为了减少误差,就把地球切成一片一片的,不连续,但在每个切片中又是连续的,比如高斯-克吕格投影,我国的标准地形图就是这么干的,根据图幅大小把地球切成6度带或3度带;如果区域更小,比如一个城市,一个村,自个儿背着全站仪去测,自定义坐标系多好(当然,如果不怎么看中精度,随便选个成图效果不离谱的投影也行,反正面积这么小,效果都差不多)。
4、载体或呈现形式
如果成图介质是地球仪这种的,不需要什么投影,只需要把地物匹配到理想化的地球椭球体上就行(严格的说,这也是种投影)。
5、制图区域的大小、形状和地理位置
我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多采用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主要有多圆锥投影、圆柱投影和伪圆柱投影。
对于半球地图,常分为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水半球、陆半球地图。东、西半球图常选用横轴方位投影,南、北半球图常选用正轴方位投影,水、陆半球图一般选用斜轴方位投影。
极地、赤道、中纬度地区:
6、制图比例尺
不同比例尺地图对精度要求的不同,在投影选择上亦各不相同。
以我国为例,大比例尺地形图由于要在图上进行各种精确量算及定位,以高斯-克吕格投影为主。而中、小比例尺的省区图由于概括程度高,多选用正轴等角、等积、等距的圆锥投影等。
7、地图的内容
地图主要用于表示哪一方面内容、解决什么问题,这关系到选用按变形性质分类的哪一类投影。
如行政区划图、人口密度图、旅游经济地图等一般要求面积正确,因此应选用等积投影。
航海旅游图、航空旅游图、旅游天气图等一般多采用等角投影,因为它能比较正确地表示方向,且在小区域内可保持图形与实地相似,这对于实地使用地图有很大的方便。
有些地图要求各种变形都不太大,如旅游宣传用地图等,可选用任意投影。
为了使城市中心区更为突出,城市旅游图还可采用变比例尺设计。
五、伪圆柱投影的方案
1、桑逊投影
将纬线设计成间隔相等的平行直线,经线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正弦曲线,具有等积性质的伪圆柱投影。
等面积——无面积变形;纬线长度比为1(无变形);中央经线长度比 =1,距中央经线越远长度比越大。
适合编制位于赤道附近南北延伸的地图,例如非洲地图、南美洲地图等。
2、摩尔威特投影
是一种等积性质的伪圆柱投影。
无面积变形;赤道长度= 中央经线 × 2;常用于编制世界地图及东、西半球地图
3、古德投影
美国古德(J.P.Goode)于1923年提出了一种分瓣伪圆柱投影方法来绘制世界地图。将全制图区域根据需要,确定若干个中央经线位置,然后进行分瓣投影。
分瓣、组合投影;变形减小且均匀;大陆完整,大洋割裂;大洋完整,大陆割裂;常用于编制世界地图。
每瓣中央经线两侧投影区域不至于过大,因此每瓣经线的弯曲度减少,变形也就减少。
六、分带投影
将球面坐标转换为平面坐标时需要进行投影,即将地理坐标系转换为投影坐标系。为了减少投影时产生的畸变,采用分带投影方法,将投影范围的东西界加以限制,使其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把许多带结合起来,可以为整个区域的投影。
我国采用6°、3°分带法:
1、6°分带法
从中央经线起,每6°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为60个投影带。
2、3°分带法
从东经1°30′算起,每3°为一个投影带,将全球划为120个投影带。
七、地图投影变换方法
投影变换的实质是从一种投影坐标系到另一种投影坐标系的变换
1、解析变换法
正解变换、反解变换——找出两投影间坐标变换的解析计算公式。
2、数值变换法
利用两投影间的若干离散点(纬线、经线的交点),用数值逼近方法来建立两投影间的关系式。
八、比例尺
1、概念
图上长度与地表相应长度之比。
2、分类
比例尺常见的几种形式有数字式、文字式、图解式。
其中,图解式比例尺又分为直线比例尺、斜分比例尺和复式比例尺三种。准确地说,由于地图投影变形分布的不均匀性,地图上各处相对于实地的压缩比并不相同,因此一幅地图实际上不只有一种比例尺。
图上标出的比例尺又称为主比例尺,相当于平均比例尺,且只有少数标准点、标准线与之相符。其他各处的实际比例尺被称为局部比例尺。
因此,“图上长度乘以比例尺(图上注出的)分母等于实地长度”的表述只适用于比例尺较大(变形可忽略)的地图,或者地图上符合主比例尺之处。
3、精度
将图上0.1mm所代表的实地水平距离为比例尺精度。
九、地图概括
1、概念
又称制图综合。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或者地图主题的要求,不可能把地球上的现象和事物的全部信息在同一幅图上表示出来,必须根据地图的主题、用途、比例尺及区域特点,进行适当的综合取舍,从而保留那些基本的、典型的和主要的特征。
制图综合的基本内容包括:要素的取舍、图形的化简、定性和定量特征的概括等。
2、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部分。
客观因素主要有地图用途、比例尺、制图区域的特点、制图资料的质量、地图符号的形式和大小等;而另一方面则是制图者的才能和经验,即经过制图者对客观要素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性的综合考虑而“客观的、科学的抽象过程”。显然制图者个体对客观要素认识过程的差异,必将影响到地图的概括。所以制图者个体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程度和经验,也是影响制图概括的重要因素。
(1)地图的用途和主题
用途决定地图概括的目的
地图主题决定要素的重要程度和选取,必然影响地图概括:水网图和航道图
同一种地理要素的选取也受地图主题的影响
(2)地图比例尺
限定要素总数量
影响事物重要性
影响地物形状化简
影响制图对象的表示方法
影响概括的程度和方向
(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区域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同样的地理事物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意义,因而影响对区域的表达。
(4)图解限制
①线划:
单线划的粗细为 0.08~0.1mm
两条实线间的间隔为 0.15~0.2mm
②几何图形:
实心矩形的边长为 0.3~0.4mm
复杂轮廓的突出部位为 0.3mm
空心矩形的空白部分边长为 0.4~0.5mm
相邻实心图形的间隔为 0.2mm
③轮廓图形:
实线轮廓的半径为 0.4~0.5mm
点线轮廓的最小面积为 2.5~3.2mm
④弯曲:
弯曲图形的内径为 0.4mm时,宽度需达到 0.6~0.7mm
(5)制图资料
制图资料的质量是正确概括的基础。如果收集的制图资料质量不高或不完整,将直接影响地图概括的方法和结果。
如当缺少人口统计资料时,就不能将人口数量作为选取居民点的重要条件;当编图的资料精度很差时,就很难设计和编绘出一幅真实性、正确性都令人信服的地图。
(6)符号样式及大小
地图是以图形符号来表示各种事物现象的。符号的图形样式、色彩、尺寸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地图的载负量,所以也就影响了地图的概括程度。
在人眼的可分辨视力范围内,采用精细符号能够增加地图显示的内容,减少概括程度;另外多色地图内容的载负量,一般要大于幅面相等的单色地图。
在概括地图内容的程度上,多色地图要比单色地图低。
(7)制图者
地图概括是由地图的编绘者来完成的,编绘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对制图概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图者决定着地图概括的质量。
地图概括是人们制作地图的一种主观过程,制图者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程度,就确定了这一事物被取舍的可能性,故地图概括随制图者的经验和素质而转移。
当人的主观意志不适当地代替了科学规律时,就造成了地图概括的任意性。
不同的制图者,编制的同一区域,同一主题的地图的质量差别很大,所以,提高制图者的综舍素质,是提高地图质量的重要保证。
十、“选取”方法
1、资格法
是一种按空间数据的数量、质量等级高低排序作为选取资格的选取方法。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不能体现地图容量,难以控制不同区域图面载负量的差别;不能全面衡量物体的重要程度
2、定额法
以图面上单位面积中所选取的制图物体的数量为标准进行地物选取的方法。
优点:考虑地图载负量
缺点:数量指标难以同质量指标一致
3、区域指标法
在地图内容选取前,划分类型区,按各分区内制图对象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确定其选取指标,以表现出区域的最显著特征和区域之间的对比关系,适用于各类要素的选取。
给出临界指标以调整不同区域内选取物体的质量标准,以及与相邻区域分布密度的逐渐过渡。定额法和资格法同时使用。 保证相似性、准确性和正确性原则;保持特征性、合理性和清晰性原则。
十一、确定选取指标的常用数量分析方法
1、图解计算法
以地图符号的面积负载量确定符号选取数量指标,用于居民点选取。
2、开方根规律法
新编地图所应选取的地物数量与原始地图地物数量之比符合原始地图与新编地图的比例尺分母之比的平方根,用于从大比例尺编制小比例尺图。
3、等比数列法
用于河流等线状地物要素的选取。
4、回归分析法
适用于某一类要素的选取。
十二、“简化”
1、概念
保留重要的本质特征,删除次要的非本质特征
2、分类
(1)质量特征的简化
分类特征、分级特征
地图上各事物的质量差别通常是以分类来体现的。质量特征的化简就是减少一定范围内事物的质量差别,用概括的分类代替详细的分类,即按事物的性质合并类型或等级相近的事物。
例如,将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合并为森林;将喀斯特山地、喀斯特丘陵、喀斯特台地、喀斯特溶蚀堆积盆地合并为喀斯特地貌。
(2)数量特征的简化
数量特征的化简就是减少事物的数量差别,增大数量指标内部变化的间距,对于数量指标低于规定等级的事物不予表示。
在用等值线表示数量特征的地图上,化简时要扩大等值线间距值。进行数量特征化简时,不仅要考虑地图比例尺和用途,而且要特别注意考虑事物数量分布的特点及保持具有质量意义的分级界限。
(3)图形特征的简化
形状化简用于呈线状和面状分布的事物。形状化简的目的在于保留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典型的特征。保持弯曲形状的基本特征;保持弯曲转折点的相对精确性;保持不同地段弯曲程度的对比。
化简的方法有删除、夸大和合并。
删除就是去掉那些因比例尺缩小而无法清楚表示的碎部。有时为了显示和强调事物平面图形的特征,将本来按比例应删除的小弯曲,夸大表示出来。
合并就是将邻近的、间隔小到难以区分的同类事物的图形加以合并,以表示出事物的总体特征。对某种事物进行形状简化时,要考虑到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使彼此之间能协调一致。例如对湖泊进行形状化简时,要注意与地形、水系的关系。
十三、夸张
1、概念
对一些小于规定尺寸但能反映图形形状重要特征的细节,夸大到可以表示的程度,或需要夸大一些按比例应当删除的碎部。
2、分类
(1)不依比例尺放大
一般用于线状地物
(2)移位
有主次之分时,次要的应该让位主要的;无主次之分时,则应相互之间均作相应移位。
十四、地图符号分类
地图上按符号表示的制图对象的几何特征主要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3类。
不论是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积符号,都可以用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尺寸、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亮度、不同的密度和不同的色彩(统称为图形变量)来区分和表示各种不同事物的分布、数量、质量等特征,使地图符号的表现力得到极大地扩充。
1、点状符号
当一个地图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在抽象的意义下可认为是定位于几何上的点时,则称为点状符号。符号的大小与地图比例尺无关,且具有定位特征,而且采用的图形符号都是具有定点的个体图形符号。
点状符号的作用主要是说明物体的含义、位置及物体重要性。物体的含义,通过点状符号的形状或颜色的色相来表示;物体的位置,通过符号的定位点来表示;物体重要性等级或数量值,通过符号的尺寸来表示。
在普通地图上,点状符号的几何中心与地物实际位置是一致的,例如,测量控制点、独立地物等;在专题地图上,点状符号的位置只要求合理,并不一定在数据的中心位置上,而且如果点状符号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数据,通常定位在这个区域的重心位置上。
2、线状符号
当一个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在抽象的意义下可认为是定位于几何上的线时,称为线状符号。符号沿着某一方向延伸且其长度与地图比例尺发生关系,例如,河流、沟渠、道路、等高线、等深线等符号。而有一些等值线符号,如等人口密度线、等气温线、等降雨量线等,尽管几何特征是线状的,但并不是线状符号。
线状符号的作用主要是说明物体的类别、位置特征及物体等级。物体的类别,通过线状符号的形状或颜色的色相来表示;物体的位置,通过符号中心线来表示;物体的等级,通过符号的尺寸(线的粗细)或颜色的亮度变化来表示。
在地图上,线状符号的几何中心与地物实际位置是一致的,例如道路、河流、境界等;在特殊的专题地图上,表示某些现象的动态的流动方向,而采用的特殊线状符号的位置只要求合理,并不一定在数据的中心位置上。
3、面状符号
当一个地图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在抽象的意义下可认为是定位于几何上的面时,称为面状符号。符号所处的范围是明显的还是隐喻的,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用这种地图符号表示的有水域范围、森林范围,各种区划范围、动植物和矿藏分布范围等。符号的范围与比例发生关系;有一定轮廓边界的封闭区域。
面状符号的作用主要是说明物体(现象)的性质和分布范围。物体的性质,通过面状符号内部的颜色的色相、亮度、饱和度、网纹的变化或内部点状符号的形状变化来表示;物体的分布范围,通过面状符号的外围轮廓线来表示。面状符号都是依比例尺变化的,所以分布范围就是它的实际的位置,当其面积小于一定尺寸时,就转化为点状符号。
对于一些立体现象,像地貌、海洋、降雨量、人口密度等,在二维地图上,通常用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的组合加以表示。例如,地貌用等髙线加分层设色来表示。人口密度用等值线加等值区域来表示等。
十五、量表系统
1、概念
是按从定性到定量、由低到高的四级(或四类)精确度描述和区分制图像的属性特征。
2、分类
(1)定名量表
依据制图对象固有特征进行区分,只定性考虑地理现象的差别,而完全不考虑它们之间的次序和数量关系。
(2) 顺序量表
按某种标志将制图对象排序,表现为相对等级。标志是以定量为基础,通过计算或人为确定。
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具有同一特性的要素根据其定量特征进行排序或分等级。
(3) 间距量表
通过一定量值形成的制图对象排序。不仅包含了数据的顺序关系,还可以清楚地表明每一等级数量指标间距的大小。
(4)比率量表
以明确的比例数值描述制图对象的数值差异。
按数据的间隔排序,但呈比率变化,不仅反映数值间距的大小,还反映彼此的比率关系。
十六、视觉变量的层次
1、概念
地图上能引起视觉变化的基本图形、色彩因素称为视觉变量,也叫图形变量。视觉变量是构成地图符号的基本元素,也称图形要素,在地图符号设计中正是通过这些量的变化来表达地理现象间的差异的。
2、层次
(1)颜色
颜色也叫色彩。色彩由光引起,是光作用于物体后所产生的不同吸收、反射的结果。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能够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
色彩是最活跃的一种视觉变量,在地图设计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色彩不仅可以增强地图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地图的清晰性,从而使地图的信息载负量增大。它既可以表达地理要素定性特征的不同,也可以表达定量特征的变化。
色彩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具有色相、亮度和饱和度三种特征,而非彩色只有亮度特性。彩色的三种特性对地图制图具有不同作用,是颜色的从属变量。
①. 色彩的三个子分量
色相:即色彩的相貌
亮度:表示色彩的明暗程度,与色光的强弱有关
彩度:也称为饱和度,是指反射或投射光接近光谱色的程度
②. 色光三原色和色料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红 绿 蓝
色料三原色:黄 品 青
③. 加色混合和减色混合
- 色光混合又称为色光加色混合,遵循下列规律: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品红光
绿光+蓝光=青光
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 色料混合又称为色料减色混合,遵循下列规律:
黄+品=红
品+青=蓝
青+黄=绿
黄+品+青=黑
④. 彩色印刷的基本色
黄、品红、青、黑
既可以表达定性特征的不同,也可以表达定量特征的变化。
(2)方向
方向变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基本变量中整个符号图形本身的方向变化,如正三角形与倒三角形;二是指网纹中同类纹理的方向变化,如水平晕线与垂直晕线、倾斜晕线。
在地图符号设计中可以通过方向的变化来表示地理要素定性特征的不同。
(3)形状
是指符号图形本身的轮廓形状,是 产生符号视觉差异的最主要特征。
线状要素、面状要素的形状都取决于地理要素本身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地图设计中的形状变量主要应用于点状符号的设计,以不同形状的符号表达不同类型的地理要素。
(4)尺寸
尺寸变量是指符号构成在长度、宽度、高度、面积、体积等方面的度量变化,是描述属性数量特征最有效的变量。通常用以表达地理要素定量特征的差异。
(5)网纹(排列、尺寸、样式)
纹理也称网纹,是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点、线及点线组合而成的图案按照一定方式排列的结果。通常所说的线状符号的线型也可以说是纹理,它是点、线图案沿一定路径排列的结果。
例如,境界线通常由点、线交替排列而成;铁路符号由相等长度的黑条、白条相间构成;铁丝网符号则由长实线附加等间隔的十字符号形成等。
纹理在某种意义上起着与颜色同样的作用,并主要应用于面状符号的填充,故纹理也可以称为底纹。
在面状地图符号设计中,可以用不同的纹理表达不同的定性特征,或者通过纹理间隔的变化来表达定量特征的变化。点状符号的纹理形式上与面状符号相同,它也是通过对具有一定面积的符号进行图案填充实现的。
十七、视觉变量组合的意义
通过视觉变量的组合,可以增加可利用的地图符号的数量,区分地理现象之间的微小差异。
十八、定性特征的设色考虑
1、遵循用色习惯与标准
蓝色表示水体,绿色表示森林。
2、考虑色彩的生理与心理感受
冷暖感、轻重感、华丽感和朴素感、远近感、用色、数量限制。
某种颜色与某种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不同的颜色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比如,蓝色象征着湿润或寒冷,用来表示水体或低温;绿色象征着生机与茂盛,用来表示植被。
3、正确运用色彩的象征性
十九、定量特征的设色分类
常选择使用一个渐变的色阶来表达某种现象在数量上的分布特征。这种色阶类型包括:单色渐变、双色渐变、多色渐变。
二十、地图注记
1、概念
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文字说明,它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同地图上其他符号一样, 注记也是一种地图符号。
地图注记可以分为地名注记,说明注记和图幅注记。
地名注记:包括地名、河名山名等,其中以地名为主,地名表示正确与否,影响地图能否出版。
说明注记:标注地理要素具体的属性值。
图幅注记:指对整幅图的各种说明文字,如图名、图例说明、制图说明等。
2、注记的排练布置
垂直排列:点状地物
水平排列:点状地物的名称注记
雁行排列:标注山脉名称
屈曲排列:标注河流、道路名称、线状地物
3、注记颜色、尺寸、字体的讲究
颜色:注记的颜色只有色相的变化,颜色的选用要与注记所表示的事物类别相联系。居民地用黑色;水系用蓝色;地貌用棕色;植被用绿色。
注记的尺寸:地图上注记尺寸的大小,以照相排字机注明的规格为标准,在一幅图上,按照事物的重要程度和意义,采用不同的字级,以便使注记大小与图形符号相对应,反映地物的重要程度。
注记的字体:地图上常用不同的字体表示不同的事物,常用的字体有宋体、等线体、仿宋体和横线体。黑体字表示城镇居民地,宋体、仿宋体表示农村居民地;用斜宋体表示水体,用耸肩体表示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