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结构模型(Double Helix Model)
双螺旋结构是描述**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空间结构的模型,由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于1953年提出。这一模型揭示了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并解释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结构特点
-
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
每条链由核苷酸(nucleotide)组成,核苷酸由三个部分构成:-
磷酸(Phosphate group)
-
脱氧核糖(Deoxyribose sugar)
-
含氮碱基(Nitrogenous base):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
-
-
碱基互补配对:
-
A(腺嘌呤)和 T(胸腺嘧啶)通过两个氢键相连。
-
G(鸟嘌呤)和 C(胞嘧啶)通过三个氢键相连。
-
碱基配对的规则确保DNA复制时信息能精确地传递。
-
-
反向平行性(Antiparallelism):
-
两条链的方向相反,一条链从5'端(磷酸基端)到3'端(羟基端),另一条链则相反。
-
-
螺旋结构:
-
DNA链以右旋方式形成螺旋,每一圈螺旋大约包含10个碱基对。
-
螺旋结构有大小两种沟槽: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大沟是许多蛋白质识别DNA序列的关键区域。
-
-
稳定性与复制机制:
-
DNA的双螺旋结构使得两条链可以互补分开,为DNA复制提供模板。
-
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中心法则由克里克于1958年提出,描述了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的传递路径,即如何从DNA传递到RNA,再传递到蛋白质。
主要流程
-
DNA → DNA(复制,Replication)
-
DNA在细胞分裂时复制,生成两条相同的DNA分子,确保遗传信息从母细胞传递到子细胞。
-
-
DNA → RNA(转录,Transcription)
-
在细胞核中,DNA中的一部分序列作为模板,被转录为RNA。
-
主要产物是信使RNA(mRNA),它携带合成蛋白质所需的信息。
-
-
RNA → 蛋白质(翻译,Translation)
-
mRNA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上翻译成蛋白质。
-
核糖体根据mRNA中的三联密码子序列(codon),将对应的氨基酸连接起来,生成蛋白质链。
-
扩展机制
-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某些RNA病毒(如HIV)能将RNA逆转录为DNA,这一现象由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催化。
-
RNA复制:RNA病毒可通过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直接复制RNA。
中心法则的总结
-
正常信息流:
DNA → RNA → 蛋白质 -
特殊信息流(例外):
-
RNA → DNA(逆转录)
-
RNA → RNA(RNA病毒)
-
双螺旋结构与中心法则的关系
-
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确保了遗传信息能高保真地传递给下一代。
-
中心法则描述了DNA如何通过RNA将遗传信息表达为功能蛋白质,完成生命活动。
生信大白记第23记,就到这里,关注我!
下一记,持续更新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内容!
生信大白记邮箱账号:shengxindabaiji@163.com
生信大白记简书账号:生信大白记
生信大白记CSDN账号:生信大白记
生信大白记微信公众号:生信大白记
加入生信大白记交流群93833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