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入门读书笔记二(k-近邻算法 kNN) 上

k-近邻算法(kNN)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

优点: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无数据输入假定。

缺点:计算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

适用数据范围:数值型和标称型。

工作原理:训练样本集的每条数据包含n个特征值和一个指明所属分类的标签,输入待处理数据后,将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提取k个最相似的数据,k条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即为新数据的推测分类(通常k是不大于20的整数),这就是k-近邻算法中k的出处。


例如:

训练样本集
特征一特征二分类
1.01.1A
1.01.0A
00B
00.1B

(由于人类大脑限制,只能可视化处理三维以下的事务,因此为了实现简单的可视化,这里的数据只选择两个特征)
待测数据:(20,80)
目标:分类





第一步 准备:使用python导入数据
创建python模块kNN.py:

def createDataSet():
    group = array([[1.0,1.1],[1.0,1.0],[0,0],[0,0.1]])
    labels = ['A','A','B','B']
    return group, labels



第二步 k-近邻算法:
kNN模块中加入classify0()函数:
def classify0(inX, dataSet, labels, k):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diffMat = tile(inX, (dataSetSize,1)) - dataSet
    sqDiffMat = diffMat**2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
    distances = sqDistances**0.5
    sortedDistIndicies = distances.argsort()     
    classCount={}          
    for i in range(k):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Indicies[i]]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 + 1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inX:待测数据向量
dataSet:训练样本数据集
labels: 标签向量
k:最近邻居的数目
标签向量的元素数目和矩阵dataSet的行数相同,程序使用欧式距离公式计算xA和xB之间的距离:

如果数据集存在4个特征值,则点(4,0,0,1)与(7,6,9,4)之间的距离为:



结果应该为B,一个简单的分类器构造完毕。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