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复习笔记

出处:http://blog.csdn.net/hcbbt/article/details/18271491

这是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的配套笔记

第1章 绪论

  • 因特网
    • 因特网组成 P8
      1. 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边缘部分,称端系统(end system))组成。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处于边缘部分的用户通信方式P9-10
      1.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2. 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 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P11-15
      1.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话, 释放连接。在通话时,两用户间占用端到端的资源,而由于绝大部分时间线路是空闲的,所以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
      2. 分组交换组成:报文、首部、分组。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即收到分组——储存分组——查找路由(路由选择协议)——转发分组。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缺点:时延、开销。关键构件:路由器
      3. 报文交换:先传送到相邻结点,然后转存

  •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P17
      1. **广域网 WAN**(Wide Area Network):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2. **城域网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很多采用以太网技术。   
      3. **局域网 LAN**(Local Area Network)   
      4. **个人区域网 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 性能指标P18:速率、带宽、时延
      1. 速率:b/s(bps)。如100M以太网,实际是指100Mb/s。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2. 带宽: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速率。
      3.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其绝对上限值等于带宽。
      4. 时延(delay或latency):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的时间。也称延迟。
        • ① 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也成传输时延。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 / 信道带宽(b/s)
        • ②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输一定距离所需划分的时间。
           传播时间 = 信道长度(m) / 传输速率(m/s)
        • ③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处理收到的分组所花费的时间。
        • ④ 排队时延:分组在输入队列中等待处理的时间加上其在输出队列中等待转发的时间。
            综上: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注: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提高的是发送速率而不是传播速率。
      5.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 * 带宽。表示链路的容量。
      6. 往返时间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发收到接收方的确认为止,所花费的时间。
      7. 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几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而信道或网络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当前时延=空闲时时延/(1-利用率)   
  •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p25
    • 分层、协议、服务
      •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语法 语义 同步
      •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从下向上):
        1. 物理层主要负责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据;
        2.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
        3. 网络层主要负责创建逻辑链路,以及实现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
        4. 运输层负责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实现流量控制以及差错控制;
        5.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网络服务。
    • OSI7层体系结构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 TCP/IP体系结构
    • 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第2章 物理层

  •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P36
    • 物理层特性:机械、电气、功能、过程
  • 传输媒体P40
    • 传输媒体包括导向传输媒体和非导向传输媒体:
    • 导向
      • 双绞线包括屏蔽双绞线 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和无屏蔽双绞线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 同轴电缆
      • 光缆,光纤通常由低折射率的包层和高折射率的纤芯构成。光线在纤芯中传输的方式是不断地全反射。分为单模光纤(成本高衰耗小)和多模光纤(适合近距离传输)。通常将一段段点到点的链路串接起来构成环路,通过T形接口连接到计算机。
      • 架空明线
    • 非导向
      • 无线传输所使用的频段很广
      • 短波通信主要是靠电离层的反射,但短波信道的通信质量较差
      • 微波在空间主要是直线传播,传统主要两种方式: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容量大)和卫星通信(传播时延大)
  •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通信方式、调制技术P37
    • 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源系统,传输系统,目的系统
    • 信方式:单向(单工)、双向交替(半双工)、双向同时(全双工)
    • 基本二元调整方法:调幅(AM)、调频(FM)、调相(PM)
    • 模拟(连续)信号: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数字(离散)信号:取值是离散的。

  • 信道极限容量
    • 影响码元传输速率的因素P39 信道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信噪比
    • 信道极限信息传输速率:仙农公式P39
    • 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信道的频带越宽,即能够通过的高频分量越多,则可以用更高的速率传送码元而不出现码间串扰。
    • 信噪比——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也就越高。
    • 信噪比:信号的平均功率与噪声的平均功率的比值。
        信噪比(dB) = 10 log10(S/N) (dB)   
    • 香农公式,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
        C=W log2(1+S/N) (b/s)   
        W为信道带宽(Hz),S是信号功率,N是噪声功率   
  • 信道复用技术--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P47
    • 频分复用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频率带宽资源。
    • 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则是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 帧)。
      • 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 TDM 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 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其周期就是 TDM 帧的长度)。
      • TDM 信号也称为等时(isochronous)信号。
    • 统计时分复用 STDM(Statistic TDM)是改进的时分复用,明显地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 波分复用 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光的频分复用
    • 码分复用 CDM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常用的名词是码分多址 CDMA: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 m 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  
  • 数字传输系统—PCM P53
    • PCM转换过程: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 采样->量化->编码
    • 采样频率:8KHz;采样周期:125us
    • 速率:每秒8000个8位二进制,64kb/s
    • 利用时分复用封装成帧
    • 不足:速率标准不统一 不是同步传输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点对点信道、广播信道。
数据链路层传送的是
  • 数据链路层三大主要功能—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P65
    • 封装成帧(framing)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帧开始符SOH 01)和尾部(帧结束符EOT 04),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数据部分<=长度限制MTU)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帧定界。
    • 解决透明传输问题: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SOH”或“EOT”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十六进制1B)
    • 在一段时间内,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总数的比率称为误码率 BER。
    • 差错检测 在数据后面添加上的冗余码称为帧检验序列 FCS,CRC是一种常用的检错方法,而 FCS 是添加在数据后面的冗余码。FCS 可以用 CRC 这种方法得出,但 CRC 并非用来获得 FCS 的唯一方法。
  • PPP协议P70

    1. 应用环境:点对点信道、拨号用户与ISP之间
    2. 组成及帧格式

      • 组成
        • 一个将 IP 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 链路控制协议 LCP (Link Control Protocol)。
        • 网络控制协议 NCP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 PPP 协议的帧格式:
      • F=0x7E,A=0xFF,C=0x03。
      • 2 个字节的协议字段:0x0021,IP数据报;0xC021, PPP 链路控制数据;0x8021,网络控制数据。
      • 信息部分不超过1500字节。
      • 尾部为FCS。
      • 所有的 PPP 帧的长度都是整数字节。

    3. 透明传输技术:字节填充、零比特填充

      • 当 PPP 用在异步传输时,就使用一种特殊的字符填充法:将每一个 0x7E字节变为(0x7D, 0x5E)0x7D转变成为(0x7D, 0x5D)。ASCII 码的控制字符(即数值小于 0x20 的字符),则在前面要加入0x7D,同时将该字符的编码加以改变。
      • 同步传输时 PPP 协议采用零比特填充方法来实现透明传输:在连续5个1时马上添加0。
    4. PPP 协议的工作状态:链路静止-建立物理层-链路建立-pc发LCP-NCP分配IP地址-链路打开,网络层建立。(释放时倒过来)
  • 局域网拓扑、工作层次P77
    • 星形网(hub),环形网(令牌),总线网,树形网
    • 局域网工作的层次跨越了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不需要网络层及高层
  • CSMA/CD协议要点、计算最短有效帧长P79-83
    •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载波监听”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碰撞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
    • 当一个站检测到的信号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浪费网络资源,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
    • 电磁波在1km电缆传播时延约5 μs。
    • 把总线上的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记为τ,A 发送数据后,最迟要经过2τ才能知道自己发送的数据和其他站发送的数据有没有发生碰撞。
    • 使用 CSMA/CD 协议的以太网不可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 退避算法
        确定基本退避时间,一般是取为争用期 2τ。   
        定义重传次数 k ,k ≤ 10,即k = Min[重传次数, 10]    
        从整数集合[0,1,…, (2k −1)]中随机地取出一个数,记为 r。   
        重传所需的时延就是 r 倍的基本退避时间。    
        当重传达 16 次仍不能成功时即丢弃该帧。   
    • 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工作站使用的还是 CSMA/CD 协议,并共享逻辑上的总线。
    • 以太网取51.2µs为争用期的长度,可根据此算出最短有效帧长为64字节,帧间最小间隔为 9.6 µs。
  • 以太网
    1. 网卡及MAC地址P87
      • 网络接口卡NIC
      • “MAC地址”实际上就是适配器地址或适配器标识符EUI-48。高位24位:厂家,低位24位由厂家自行指派
    2. MAC帧-理解P89
      • 以太网的 MAC 帧格式:目的地址字段6字节,源地址字段6字节,类型字段2字节(标志上一层使用的是什么协议),数据字段46~1500字节,FCS字段4字节。前面插入的8字节中,7个字节是前同步码1个是帧开始定界符。

  • 以太网的扩展
    1. 在物理层扩展—集线器P91
    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网桥自学习算法)P94
      • 网桥使各网段成为隔离开的碰撞域,网桥不改变它转发的帧的源地址,在转发帧之前必须执行 CSMA/CD 算法。
      • 当网桥收到一转发帧时,先查找自己的转发表中是否有源地址,若没有则添加此项。
    3. 虚拟局域网-交换机P98
      • 多接口网桥即交换式集线器常称为以太网交换机。利用以太网交换机可以很方便地 实现虚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协议允许在以太网的帧格式中插入一个 4 字节的标识符,称为 VLAN 标记。

第4章 网络层

  • 网络层两种服务P109
    • 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 网际协议IP—虚拟互连网络
    •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
    •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 分类IP:类别、表示方法P113
    • IP 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 32 位的标识符。由因特网名字与号码指派公司ICANN进行分配
    • 点分十进制
    • 每一类地址都由网络号net-id和主机号host-id组成。
      • A类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地址范围1.0.0.0到126.255.255.255,最大主机数为256的3次方-2=16777214台
      • B类由2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地址范围128.0.0.0-191.255.255.255,最大主机数为256的2次方-2=65534台。
      • C类由3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地址范围192.0.0.0-223.255.255.255,最大主机数为256-2=254台
      • D类是多播地址,“lll0”开始
      • E类地址保留为今后使用,“llll0”开头
  • ARP—作用、工作原理P119
    • ARP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 IP 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如果所要找的主机和源主机不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要通过 ARP 找到一个位于本局域网上的某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然后把分组发送给这个路由器,让这个路由器把分组转发给下一个网络。
  • IP数据报P122
    1. 数据报拆分与重组


    2. 分组转发P128
      • (1) 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 IP 地址 D, 得出目的网络地址为 N。
      • (2) 若网络 N 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则把数据报直接交付目的主机 D;否则是间接交付,执行(3)。
      • (3) 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 (4) 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 N 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 (5)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
      • (6)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 子网划分
    1. IP记法
      • 从主机号借用若干个位作为子网号 subnet-id,而主机号 host-id 也就相应减少了若干个位。
        IP地址 ::= {<网络号>, <子网号>, <主机号>}   
    2. 子网掩码的结构与作用

    3. 求已知IP的网络地址
       (IP 地址) AND (子网掩码) = 网络地址   
    4. 根据需求进行子网规划
    5. 分组转发P133
    • P134 例4-4
  • 无分类域间路由CIDRP135
    • 组成及斜线记法
      • IP地址 ::= {<网络前缀>, <主机号>}“斜线记法”
      • CIDR 把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 IP 地址组成“CIDR 地址块”。
  •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作用与分类P140
      • 为了提高 IP 数据报交付成功的机会
      • ICMP 报文的种类有两种,即 ICMP 差错报告报文和 ICMP 询问报文。
      • ICMP 差错报告报文共有 5 种:
        • 终点不可达
        • 源点抑制(Source quench)
        • 时间超过
        • 参数问题
        • 改变路由(重定向)(Redirect)
      • ICMP 询问报文有两种:
        • 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
        • 时间戳请求和回答报文
    • ping、traceroute
      • PING 用来测试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 PING 使用了 ICMP 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
      • PING 是应用层直接使用网络层 ICMP 的例子,它没有通过运输层的 TCP 或UDP。
      • Traceroute利用增加存活时间(TTL)值来实现其功能的。
  • 路由选择协议
    • 分类:146
      • 因特网有两大类路由选择协议:
        • 内部网关协议 IGP,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如 RIP 和OSPF 协议。
        • 外部网关协议EGP,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BGP-4
    • RIP 147
      • 距离向量协议
        • IGP
        • 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 RIP 协议中的“距离”也称为“跳数”(hopcount),因为每经过一个路由器,数就加 1。
        • 特点
        •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 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 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每隔 30 秒。
        • 距离向量算法

  • OSPF 152
    • 链路状态协议
      • 开放最短路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 特点
      • OSPF 对于不同类型的业务可计算出不同的路由。
      • 多路径间的负载平衡。
      • 所有在 OSPF 路由器之间交换的分组都具有鉴别的功能。
      • 支持可变长度的子网划分和无分类编址 CIDR。
      • 每一个链路状态都带上一个 32 位的序号,序号越大状态就越新。
      • 当互联网规模很大时,OSPF 协议要比距离向量协议 RIP 好得多。
  • 外部网关协议 BGP
    • BGP 是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 BGP 发言人
  • VPN及NAT—基本概念
    • 在因特网中的所有路由器对目的地址是专用地址的数据报一律不进行转发。
    • 10.0.0.0 到 10.255.255.255
    • 172.16.0.0 到 172.31.255.255
    • 192.168.0.0 到 192.168.255.255
    • 用隧道技术加密内部数据报
  • 网络地址转换 NAT
  • IPV6
    • 长度:128 位
    • 记法
      • 每个16 位的值用十六进制值表示,各值之间用冒号分隔。
      • 零压缩(zero compression),即一连串连续的零可以为一对冒号所取代。

第5章 传输层

  • 传输层功能180
    • 进程到进程、端到端通信
    • 运输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
  • 端口183
    • 端口用一个 16 位端口号进行标志。
    • 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即端口号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进程。
      • 熟知端口,数值一般为 0~1023。
      • 登记端口号,数值为1024~49151,为没有熟知端口号的应用程序使用的。
      • 客户端口号或短暂端口号,数值为49152~65535,留给客户进程选择暂时使用。
  • TCP与UDP的特点与异同182
    •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 数据单位协议是 UDP 报文或用户数据报
      • 传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
      • 不需要给出任何确认
      • 不使用拥塞控制
    • 传输控制协议 TCP
      • 数据单位协议是 TCP 报文段 字节流
      • 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 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不提供广播或多播服务
      • 首部大
      • 全双工信道
          TCP 连接 ::= {socket1, socket2} = {(IP1: port1), (IP2: port2)}    
  • TCP可靠传输的原理
    • 窗口的概念197
    • 停止等待协议189
      • 超时重传
      • 必须暂时保留已发送的分组的副本
      • 分组和确认分组都必须进行编号
      • 超时计时器
      • 自动重传请求ARQ
      • 接收方不需要请求发送方重传某个出错的分组
      • 优点是简单,但缺点是信道利用率太低
    • 连续ARQ协议192
      • 发送方维持发送窗口,收到一个确认后发送窗口向前滑动
      • 接收方一般采用累积确认的方式。表示:到这个分组为止的所有分组都已正确收到了。
    • TCP 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 序号指的是本报文段所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 确认号是期望收到对方的下一个报文段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 数据偏移,即首部长度
      • 窗口用来让对方设置发送窗口的依据,单位为字节。
      • 检验和字段检验的范围包括首部和数据这两部分。
  • TCP流量控制的原理
    • 掌握利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203
      • 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既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也不要使网络发生拥塞。
      • 持续计时器:只要 TCP 连接的一方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启动持续计时器。若时间到期,就发送一个零窗口探测报文段。
  • TCP拥塞控制的原理—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207
    • 出现资源拥塞的条件:对资源需求的总和 > 可用资源
    • 拥塞窗口 cwnd
    • 慢开始算法
      • 刚刚开始设置拥塞窗口 cwnd = 1
      • 每收到一个确认后,将拥塞窗口加 1
      • 每经过一个传输轮次,拥塞窗口cwnd 就加倍。
      • 慢开始门限 ssthresh,初始值设置为 16 个报文段
    • 拥塞避免算法
      • 让拥塞窗口 cwnd 缓慢地增大,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 RTT 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 cwnd 加 1,而不是加倍,使拥塞窗口 cwnd 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
    • 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
      • 就要把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送方窗口值的一半
      • 把拥塞窗口 cwnd 重新设置为 1,执行慢开始算法。
    • 快重传算法
      • 要求接收方每收到一个失序的报文段后就立即发出重复确认。
      • 发送方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应当立即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
    • 快恢复算法
      • 当发送端收到连续三个重复的确认时,就执行“乘法减小”算法,把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减半。但接下去不执行慢开始算法。
      • 拥塞窗口设置为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减半后的数值,然后开始执行拥塞避免算法
    • 发送窗口的上限值 = Min [rwnd, cwnd]
  • TCP连接管理—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两次握手释放连接215
    • 运输连接就有三个阶段,即: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释放
    • 用三次握手建立 TCP 连接
      • A 的 TCP 向 B 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其首部中的同步位 SYN = 1,序号 seq = x,表明传送数据时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是 x
      • B同意,则发回确认。 B 在确认报文段中应使 SYN = 1,使 ACK = 1,其确认号ack = x + 1,选择序号 seq = y
      • A 收到此报文段后向 B 给出确认,其 ACK = 1,确认号 ack = y + 1。 A 的 TCP 通知上层应用进程,连接已经建立。
      • B 的 TCP 收到主机 A 的确认后,也通知其上层
    • 两次握手释放连接
      • A 释放报文段首部的 FIN = 1,其序号seq = u,等待 B 的确认
      • B 发出确认,ACK = 1, 确认号 ack = u + 1,序号 seq = v。
      • TCP 连接处于半关闭状态。B 若发送数据,A 仍要接收。
      • 若 B 已经没有要向 A 发送的数据,FIN = 1, ACK = 1, seq = w, ack= u + 1。
      • A 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必须发出确认。ACK = 1, seq = u + 1, ack = w + 1

第6章 应用层

  • 域名系统DNS
    • 功能225
      • 提供主机名字和IP地址之间的转换。
    • 域名结构
      • 因特网采用了层次树状结构的命名方法。
      • … . 三级域名 . 二级域名 . 顶级域名(这里和网上的说法不一样...)
      • 顶级域名TLD
    • 域名服务器的架构
      • 根域名服务器
      • 顶级域名服务器
      • 权限域名服务器
      • 本地域名服务器
    • DNS解析过程231
      • 递归查询(向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
        • 询问的本地域名服务器
        • 本地域名服务器如有,结束。否则就以 DNS 客户的身份,向根域名服务器继续发出查询请求报文。
      • 迭代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的查询)
        • 根域名服务器收到本地域名服务器的迭代查询请求报文
        • 给出所要查询的 IP 地址
        • 或给出下一步应当向哪一个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
  • 文件传输协议FTP
    • 功能
    • 两个端口、两个连接
      • 控制连接 21 在整个会话期间一直保持打开
      • 数据连接 20 实际用于传输文件
  • 万维网WWW
    • URL238
      • 统一资源定位符
           <协议>://<主机>:<端口>/<路径>   
    • HTTP及工作过程239
      • 超文本传送协议
      • 是面向事务的(transaction-oriented)应用层协议
      • 过程
        • (1) 浏览器分析超链指向页面的 URL。
        • (2) 浏览器向 DNS 请求解析 www.xxx.cn 的IP 地址。
        • (3) 域名系统 DNS 解析出xxx服务器的 IP 地址。
        • (4) 浏览器与服务器建立 TCP 连接
        • (5) 浏览器发出取文件命令:GET /index.htm。
        • (6) 服务器给出响应,把文件 index.htm 发给浏览器。
        • (7) TCP 连接释放。
        • (8) 浏览器显示“主页”文件 index.htm 中的所有文本。
    • 检索类型253
      • 全文检索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 功能 265
      • 即插即用连网(plug-and-play networking)的机制允许一台计算机加入新的网络和获取IP地址而不用手工参与
      • 租用期过了一半DHCP 发送请求报文 DHCPREQUEST 要求更新租用期

通信编程

 网上好多相关的文章,写得都很好,我就不献丑了,贡上kzang大神的博文:http://www.cnblogs.com/kzang/archive/2012/11/16/2771026.html   

相关英语缩写对应:

  • 广域网 WAN
  • 城域网 MAN
  • 局域网 LAN
  • 个人区域网 PAN
  • 屏蔽双绞线 STP
  • 无屏蔽双绞线 UTP
  • 调幅(AM)、调频(FM)、调相(PM)
  • 频分复用FDM
  • 时分复用TDM
  • 波分复用 WDM
  • 数字传输系统—PCM
  • 链路控制协议 LCP
  • 网络控制协议 NCP
  • 点对点协议 PPP
  •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
  • 互联网协议地址 IP
  • ARP 地址解析协议
  • 无分类域间路由CIDR
  •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存活时间(TTL)
  • 内部网关协议 IGP
  • 外部网关协议EGP
  • RIP 距离向量协议
  • OSPF 开放最短路优先
  • 外部网关协议 BGP
  • VPN 虚拟专用网
  • NAT 网络地址转换
  •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 传输控制协议 TCP
  • 自动重传请求 ARQ
  • 顶级域名TLD
  • 域名系统DNS
  • 文件传输协议FTP
  • 万维网WWW
  • 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 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 邮局协议 POP
  • 交互邮件访问协议 IMAP
  • AS 自治系统
  • 1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