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炸子鸡”线控底盘,融资继续火爆。
最新消息显示,6月19日,智能底盘系统方案商利氪科技宣布完成超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将用于扩充产能,保障其线控底盘产品在多个头部车企客户大规模量产订单交付,持续推动供应链升级提效,加速全球化市场布局。
另外,利氪科技还打造了配套的制造能力,先进制造中心一期可实现年产能30万套,二期先进制造中心预计将于今年三季度实现投产,届时年产能可达到150万套。新产线投产后将进一步加强这家企业的量产能力。
除了利氪科技之外,包括拿森科技、格陆博、同驭汽车科技、比博斯特等本土玩家们,此前也相继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并拿下量产定点。
从增速最快的线控制动细分赛道来看,博世、采埃孚等外资,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得益于“国产替代”的先天机遇,国产供应商们正试图后来居上,抢夺更多市场份额。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线控制动(One/Two Box)交付新车795.77万辆,同比增长60.31%,搭载率升至37.68%;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线控制动装配率则超过80.71%,搭载率持续提升。
其中,One Box方案由于更高集成度和低成本优势,逐渐成为了OEM的主选技术方案,2023年新上市的车型尤其新能源车型,基本采用了One BOX系统。国产供应商们,凭借规模化的One Box方案突围,正在吃下更多红利。
比如,拿森科技的创新产品Onebox 2.0 NBC集成式智能制动系统,自去年年底投入量产,已获得多家国内一线主机厂的多款标杆车型定点,预计2024年出货量将达100万台。
据透露,相比传统的制动系统,NBC的体积和重量小了50%以上,同时也比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合资集成式制动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小了18%,可提供更好的建压精度和建压响应。
目前,其线控底盘产品已在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实现大规模的装备、交付和量产,如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约占到国内线控底盘市场份额的3%左右。
而利氪科技的IHB-LK®(One-box),通过控制电磁阀模拟踏板感来进行解耦,可100%利用电机进行制动能量回收,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除此之外,还集成了制动助力、车身稳定控制、高阶自动驾驶控制等功能,集成度更高,成本更优,是实现自动驾驶安全的重要保障。
目前,利氪科技IHB-LK®产品已获得超10家主机平台项目定点,30多款车型同步开发中。公司不仅与比亚迪建立了合作研发,也在奇瑞、赛力斯等头部车企顺利大规模投产。
在此基础上,利氪科技正在全面布局智能底盘,计划在2025年底前逐步实现纵向、横向、垂向三轴的协同控制,完成智能底盘域控制集成,打造具有主动控制、自适应、自学习的一体化智能底盘系统方案。
从供应商们的近期动作来看,顺应智能化、集成化趋势,线控底盘加速向域集中式架构演进。
一方面,在“中央集成+域控制器”架构下,底盘域控制器作为汽车的“小脑”,可对底盘各子执行控制系统进行合理分工,以达到最佳的汽车动态控制和稳定。但理想的底盘运动集成控制背后,还存在诸多挑战。
具体而言,利用底盘域控制器的协同控制,制动、转向、悬架等线控系统的融合控制,可以实现更快动态反应、更短时间建压能力,细颗粒度精准化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电子悬架精准调参等,并不断主动学习路况环境规律,持续提升底盘舒适表现。
不过,底盘域控制器的技术壁垒较高,不仅涉及悬挂、制动、转向等模块的高难度集成,还要解决零部件之间的软件互通问题,功能安全需满足最高等级ASIL-D,成熟的量产方案并不多。
由于国际巨头们具备技术先发优势,在底盘协同控制方面已有一定的成型产品,主要包括博世的集成式车辆动态控制系统(IVC)、采埃孚cubiX底盘一体化控制器等。
国内供应商方面,格陆博自研的智能底盘域控制器iCDS,将横向、纵向、垂向三轴功能及制动稳定性功能均从传统的执行器上移至底盘域控制器中,以通过模块化构建的软件架构快速部署不同的软件功能,兼顾软件定义汽车的灵活性和成本优化。
不仅如此,iCDS还可以通过软件上移及灵活性的功能部署,定体量裁选择最优的下游执行器,实现软件与硬件的解耦。
另外,在线控化、集成化的基础之上,线控底盘进一步强调智能化,对“智能底盘”的追捧,也在推动跨域融合。
诚然,智能底盘的终极形态是面向自动驾驶,包括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悬架的三向融合,底盘域与智驾域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拉高底盘智能化程度。
即以电子装置逐步取代机械或液压装置为基础,实现底盘域与智驾域、车身域等域的联动;具备主动感知和决策能力的智能底盘,实现自主控制。
而如今底盘跨域融合,一大技术亮点为底盘与智驾感知的协同,打造了包括主动预瞄等系统,并搭载在中高端车型。
比如,问界M9搭载华为途灵智能底盘,集成了MFSS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DATS3.0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和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相互协作显著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尤其是MFSS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通过车辆姿态感知(iVSE)和路面预瞄(RSS)实现了对路面颠簸的预知,并提前让底盘做好准备,以达到“魔毯”效果。
其中,RSS可实现对减速带、坑洼、路面湿滑等路面特征的预判和识别,从而实现更理想的悬架决策控制。
例如,通过预瞄提前感知前方减速带,并主动进行ms级别的阻尼控制,帮助汽车在过减速带时有效减少垂向冲击度,结合扭矩自适应调节,降低过障冲击感。
此外,蔚来也在今年1月26日更新的智能系统中,新增了4D舒适领航功能,打通了智能底盘域、智能驾驶域和智能座舱域,结合实时车辆传感器能力以及云端颠簸图层,可提前预知道路状况。
具体到车辆行驶过程,结合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实时感知”到的路面信息和4D路况图层提供的“先验”信息,主动调节空气悬架的高低和CDC的刚度,提升驾乘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截至今年3月,该功能覆盖ES8、ET7、ES7、EC7带空气悬架+CDC动态悬架阻尼控制的车型,引领高端车型智能底盘技术发展趋势。
这也意味着,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继续向中央集成演进,主机厂与底盘供应商、智驾方案商,亟需探讨新的联合共创智能底盘模式。
过去的底盘供应链,无论是制动、转向还是悬架,大部分都来自国际大厂,其底盘控制器与执行器深度绑定。而国产线控底盘玩家们的入局,彻底颠覆了传统底盘的开发模式、控制逻辑,加速了智能底盘的商业化。
以同驭汽车为例,推出的底盘全系产品,包括EHB、EPB、ABS、ESC、集成式电子液压制动系统iEHB、EMB等制动系统产品,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线控转向系统SBW等转向系统,以及底盘域控制器CDCU。
另外,受上述跨域融合趋势驱动,为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体验,智驾供应商们也在拓宽自身能力边界。某些ADAS方案商,已经引进线控底盘软件算法开发工程师,着手软件前期开发。
比如,鉴智机器人推出的PhiMotion智能底盘解决方案,利用双目预瞄主动探测自车行驶前方路面的3D路谱信息,赋能全主动式、半主动式悬架调节,实时匹配最优的参数设定,明显提升整车底盘舒适性能。
据公开报道,PhiMotion 1.0已获某头部主机厂十余款车型的定点,其旗舰MPV车型已完成所有测试,正式规模量产。
目前来看,智能底盘的技术路线基本确定,从传统机械式底盘到全线控底盘,再到一体化智能底盘。但主机厂占据主导地位下,各方的角色定位和服务边界也尚处博弈之中,加上降本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和可靠性,始终是线控技术的底线。要想在降本重压下,同时做好安全和智能,于整个行业而言都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