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趋向集中化,BCM(车身控制器)也迎来了存量升级红利。
从市场节奏来看,业界已经跨过了由传统BCM主导的车身域1.0时代,即通过CAN/LIN总线控制基础车身功能,如灯光、车窗、门锁等。
而随着零重力座椅、智能照明、主动安全等智能化功能的增加,要求跨域融合或区域化控制,传统BCM正在向BDC(车身域控制器)、ZCU(车身区域控制器)演进。
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于车身域控硬件方案的高度集成,即高集成度的电子电气连接和标准化、服务化的接口,整车厂不仅简化了零部件装配的复杂度,减少了线束长度、电子模块数量及整车重量,还降低了采购成本。
不过,对比传统的车身控制器,以BDC/ZCU为代表的车身控制产品,虽然单车用量减少了,但集成的车控功能更多,单车价值将更高,这也意味着该细分赛道的市场空间仍在增长,同时业界面临的技术挑战也在增加。
比如,从架构升级与集成化需求来看,BCM升级至BDC/ZCU,不仅要实现多ECU功能的集成,例如将舒适进入系统、灯光控制、网关、座椅控制、天窗、电动尾门、自动空调、热管理、VCU等功能,整合到单一控制器,同时还要支持以太网、CAN FD等高速通信协议,满足数据交互需求等。
在功能安全与可靠性认证方面,BCM/BDC还需满足ASIL-B/C级功能安全标准,包括冗余设计和严格的可靠性测试。
而愈加复杂的BCM功能的驱动需求,增加了故障诊断和保护机制的复杂度,也需要供应商开发更智能的驱动方案,以应对电磁干扰和负载保护等问题。
另外,软件层面,不管是BCM还是BDC,都需要支持面向服务架构(SOA),通过软件抽象化服务实现功能灵活调用。但带来的软件代码量激增,以及实时操作系统(RTOS)移植、中间件开发及跨域融合,进一步加剧了软件的复杂性。
而在上述背景下,BCM供应链上下游的市场格局亦在重构。尤其明显的是,自主品牌OEM的崛起,带动国产芯片、软件、算法等核心供应链自主可控。
同时,生态效应带来的联动作用下,国产BCM/BDC通过优化硬件设计,比如集成多核MCU,减少外部元件采购、自研软件等,显著降低综合成本,形成了极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并且,凭借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灵活的技术支持等,本土BCM供应商们加速蚕食传统老牌国际Tier 1们的市场份额。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自主品牌乘用车BCM(含区控)前装搭载量达到1361.15万辆。前两大供应商埃泰克、联电合计份额已接近50%,也意味着市场集中度极高。
排名第一的本土企业埃泰克,已经在2022-2024年连续三年占据本土自主品牌BCM榜首,核心客户包括长安、奇瑞、吉利、长城、理想、小鹏等。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自主开发的技术平台,并联动旗下主营智能座舱(伯泰克)、智能辅助驾驶(易来达)的两家企业,埃泰克不仅能够在硬件层面集成OTA升级、以太网网关、空调热管理、VCU、门模块等多种功能,并且具备将车身控制与智能辅助驾驶、座舱域功能跨域集成的能力。
因此,在车身域业务方面,这家企业能够实现整车车身众多功能的自主定制和个性化搭配,是国内少数具备BCM/BDC/ZCU定制化服务、多域融合、大规模量产等能力的“六边形战士”。
比如,埃泰克的左右I/O核心域控VIU,基于SOA架构,在传统BCM功能的基础上,集成了空调热管理、网关和车窗防夹等功能。其中,算力相对较强的域控,将承接CAN网关和以太网网关的角色。
资本层面,埃泰克已获得小米、中金、复星、兆易创新、华业天成、同创伟业、基石资本、九格资本、安徽高新投等机构的投资,可谓是当仁不让的资本宠儿。
第二名联电,早在2023年,就以整车区域为单位,进行功能的融合与重组,完成了第一代区域控制器平台的研发与生产。彼时,其首个区域架构方案,首次首次将EPB电子手刹功能集成于区域控制器中,由左右区域各控制一路卡钳,功能安全等级达到ASIL D。
而欧菲车联作为欧菲光集团旗下专注于智能汽车业务的子公司,其在BCM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23年度的5.89%,成倍上升至2024年的11.21%,排名第三,市场潜能也是有目共睹。
从市场整体竞争来看,国产供应商早已打破大型Tier 1垄断传统车身控制器市场的格局,并将加速弯道超车。尤其是,自2021年缺芯潮后,国芯、芯驰、杰发半导体等一批本土MCU公司迅速成长,同步助力国产BCM形成了性价比优势。
比如芯驰科技的新一代ZCU产品家族E3,覆盖I/O丰富型ZCU、控制融合型ZCU和计算密集型ZCU,分别面向车身控制、车身+底盘+动力跨域融合等核心应用场景。
另外,除了要整合如空调控制、车门控制、座椅控制等,单独的车身域控制器功能外,区域控制器还在逐步集成更多跨域的功能模块,比如悬架控制、雷达接口等。
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更大程度降本,区域控制器还要具备更高的扩展性与通用性,以标准化的硬件平台,来适配各车企高中低不同的车型配置。也意味着针对具体功能,还要进行接口标准化,以便中央计算平台能够灵活地进行功能调用。
而本土供应商凭借更快速的市场响应速度、本土化服务能力,更贴近本土主机厂的研发节奏和功能需求,在硬件高集成度、标准化的基础上,能够快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并且凭借灵活的技术支持,本土供应商更注重灵活调整软硬件配置,可支持客户从分布式架构向集中式域控制器的过渡,且综合性价比更高。
未来,随着BCM继续加速进入更多元化集成的车身区域控制3.0 周期,以及自主车型品牌竞争更加激烈,本土企业能否继续拔下头筹,期待市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