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T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企业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放在ERP、CRM、OA等不同系统中,相互之间隔离,且数据口径也往往不一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数据处理。而,依托于BI系统能够将这些零散的”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协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由此,相信大家也意识到了BI的重要性,结合实际落地来说,怎么样选择适合企业自己的方式来搭建一套BI平台系统呢?
本篇是技术类干货长文,小编先开门见山抛出见解:
“除非是到BAT这一体量的大公司,否则不是很建议自研一个独立的BI,因为就算做自研基本上也是针对前端可视化做一个固定的开发,而难以做到面向业务或数据分析师级的BI产品。
一些具备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可能会倾向于基于开源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但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选择采购其实是比较现实和高性价比的选择。”
接下来,小编将针对自研、采购逐一进行分析,供大家做参考。
01 怎么样的公司适合自研?
一般来说,企业考虑自研最直接的原因是自身IT实力强、预算不足,且需求尚未全部清晰,会计划先自研出一个中间版本作为过渡阶段的临时性的工具或平台来使用。等到数据分析需求部门对BI性能需求、推广应用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会再去市场上对标找合适的产品进行采购。
从公司层面来说,选择自研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可以从企业的成本、需求、业务层面来进行评估:
1、成本层面:
- 人力成本,自研需要足够的研发人员,在开发资源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进行。
- 时间成本,搭建BI平台是个长期规划,而不是短时间就得上线的紧急需求,整体投入回报较慢,且需要整体IT部门长时间运维升级。
2、需求层面:
- 定制化需求:如果第三方供应商的产品功能不满足企业现阶段的需求,需要按照公司内部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进行量身定制。
- 数据安全:企业需求涉及到核心机密,担心使用第三方供应商会存在数据泄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