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三星堆博物馆推出文物类数字馆藏,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上演“一墩难求”,3.2万名网民“秒杀”2999份扬州非遗数字藏品《群仙贺寿图》……近段时间,数字藏品吸引了文物界、传媒界、互联网企业等纷纷入局,越发令人关注。如何在抓住风口、赋能产业发展的同时,规避其中存在的风险、维护行业健康生态?对此需深入思考。
数字藏品,是拥有数字化“身份证”的特定作品、艺术品等。从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等推出一系列数字藏品,到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文化现象,数字藏品正孕育着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共发售数字藏品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元。在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助推下,加上疫情影响、大众消费和观赏方式发生改变,数字藏品这一新业态方兴未艾。它的出现,也契合年轻人在数字空间的消费习惯、社交需求与价值审美。相比传统收藏是对稀缺奢侈品的独占,如今运用数字技术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提升公众文化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站在“风口”上的数字藏品,大有可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藏品的外延更广,被运用于音乐、体育、家电等各种场景。随着技术的新突破,数字藏品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宽,为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比如,有的旅游景区创作生成主题数字藏品,拓展了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有的平台与传统村落合作,盘活资源、推出展示乡村地域特色的数字藏品,助力乡村建设。或借助火热文化IP,或发掘文化内涵,推动数字藏品在各领域的应用,将产生更多“化学反应”,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
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藏品的发展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需提防侵犯知识产权、盲目投机炒作等苗头问题。而越是处于“风口”,越要注意防范风险。面对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包容但也不可纵容。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出《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这一系列举措体现鲜明导向:要建立健康有序的数字藏品市场。行业发展,规则先行;新技术迅猛发展,规则得跟上。数字藏品要明确产品属性、平台准入、经营规范等准则,做到平台合规、数据安全、产权明晰,有序进行平台交易。也要提醒消费者,数字藏品的价值取决于藏品自身的艺术性,需要选择正规平台,审慎购买,不可盲目跟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乘着数字化东风,善用数字藏品的正向价值,建立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压制住“虚火”,就能激发更多新动能,迎来更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