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来自一个设计师朋友的阅读笔记,比我个人㝍的好的多,在征求作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转载:
冯唐的成事学和金线原理
为什么需要金线原理和金字塔原理?
金线原理和金字塔原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
因为人类从出生就伴随着要解决问题,小的时候饿了怎么办?拉屎了怎么办?长大了怎么挣钱?怎么养家?这些问题都是随着我们出生而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把问题简单归类为文科问题和理科问题。世界上绝大多数理科问题都有了统一认知的解,但是文科问题基本都没有一个统一认知的解。
人类为什么要解决问题?
冯唐认为这是由于:
- 人类生来就要面临这些问题,要么逃避,要么解决
- 解决这些问题能给人带来满足和快感,持续解决问题能给人带来成就感
- 为什么要更好的解决问题?因为“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要追求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效率的最大化”,所以在不断的追求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
成事学四大公理
- 成事学第一公理: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要追求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效率的最大化。
- 成事学第二公理:尽管任何事都没有完美解决方案,但是任何事在某个时间范围内一定有最佳解决方案。
- 成事学第三公理:不要试图解决所有问题,全面应用二八原则,尽百分之一百的力气,每个“二”达成“八”,百分之百的力气最终达成百分之四百的成果。
- 成事学第四公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追求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
金线原理和金字塔原理是什么,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金线原理:
解决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追求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
金字塔原理:
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横向的三至九个一级论据支持;这横向的三到九个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一个个论点,再被三至九个二级论据支持,可以如此纵向延伸几级,整体论述状如金字塔。
金线原理在金字塔原理之上,金线上的每一主要步骤都是一个金字塔,金线是金字塔穿起来的项链。
金字塔原理 3 大原则
1、纵向支撑原则:金字塔的纵向要形成逻辑支撑关系。多数时候,这种纵向支撑关系是归纳关系。下一层每个论据都对上一层形成逻辑支撑,如果三到九个论据中任何一个论据成立,上一层总结归纳就能立住,如果三到九个论据全部成立,上一层总结归纳就非常牢固。上一层是在下一层逻辑支撑下的总结归纳,站在下一层论据的支撑下,按照逻辑,高高山顶立,形成结论。
2、横向不重不漏原则(MECE):金字塔的横向要形成不重不漏的相互关系。横向三到九个论据,彼此之间要相对独立,要基本不重合,这样,才能在方法论上避免重复。横向三到九个论据,合在一起要相对完整,要基本覆盖议题整体,这样,才能在方法论上避免重大遗漏。
3、总体真知灼见原则:任何一个高质量的金字塔,最后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不可能错的空话,或者是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废话。任何一个金字塔式的论证,必须是一个真知灼见,必须让这个世界更加真实、更加善良、更加美好。真知灼见很难定义,很难言传,所以迦叶会拈花微笑。但是,真知灼见可以意会。你自己获得了真知灼见,或者你听别人有了真知灼见,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它,是它,就是它!”一层窗户纸被捅破,水落石出,再无挂碍。一切仿佛真爱,没见到之前不知道是什么样子,见到之后,再无他思。
金字塔原理的问题是什么?
只讲述了纵向和横向的结构,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纵向向下拆解,如何横向拆解做到不重不漏。
金线原理怎么用?
提升思考:结构化思维的二十条军规
1、假设驱动:要在拿到问题的第一天必须有自己假设的答案
2、确立常规:确定验证假设的机制和流程
3、界定问题:审对题目,审题经常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 这个问题涉及核心词的定义是什么?
- 对于这个问题,谁是最终决策者?
- 最后递交物大致长什么样子?
- 产生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问题的缘起?年代?相关的人?类似的领域?等等。
-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认可?
- 实施这些建议可能会对整个组织产生什么影响?对此组织的不同部门可能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 如何判断这个问题解决好了?
- 有什么潜在的重大风险?
- 提交最佳方案的时限是?
- 涉及这个问题的关键限制条件是?(预算、法律、人际关系、科技突破等)
-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哪些解难的限制条件真的不可能被突破?(想想在2010年前后,传统超市玩家对于电商的轻蔑)
- 可能在哪些方面脑洞大开、产生意外惊喜?
- 解决方案的目标精度大致如何?(在管理领域,没有百分之百准确,医疗上也一样)
4、分而治之:按金字塔原理进行拆解
逻辑树常见类型:
-
- 要素逻辑树/主动驱动逻辑树
- 归纳法逻辑树
- 演绎法逻辑树
- 假设逻辑树
- 决策逻辑树
5、去繁就简:用较少的东西,在同样成本下,可以用更高质量的东西
6、工作计划:需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包括:工作流(议题树的某个或某几个分支)、责任人、协助人、递交物,以及递交时间,等等。
7、调查研究: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带着假设去收集资料,这样收集信息更有目标性,时刻想着新信息对假设意味着什么,还需要什么,距离解题还有多远
8、集思广益:团队结构扁平,所有人都参与到解题中来
9、数据说话:尽量逼自己用数据说话
10、依靠常识:多读书,多行路,多逛博物馆,多接触社会/多做事/多成事/多挣钱,多接触有常识的人/多听有常识的人讲话,有意识地记数字
11、善用专家:和专家测试你的假设、数据/事实的质量、金字塔/逻辑树是否不重不漏、逻辑论证是否扎实等
12、善于估算:大多数估算依仗的是常识、洞见以及司马光砸缸式的机智
13、慎用杀器:大杀器就是复杂计算工具
14、狂开脑洞:避免思维定式。除了看书干活,新的地方、博物馆/美术馆还是能给我很多新的启发,增长智慧,积蓄狂开脑洞的能量和可能。我还发现,还是要见一些有趣的活人,见活人喝酒聊天获得的信息远远多于看他们的作品或者看他们的视频。
15、耍滑偷懒:这里的偷懒是指放手让手下去做,拿到结果即可,不去追求尽善尽美。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边际收益
16、秉持公心:在事面前,人退后。在团队的利益面前,个人退后。事成了,人就成了。团队牛了,队长和团队成员也就牛了。
17、实事求是:作为解难者,底线的底线是:不能指鹿为马。
18、鼓励异见:任何个人,包括领导,都有局限性。有时候是知识结构的局限,有时候是智商、情商、成长背景和常识积累的局限。真正伟大的解难团队要强调表达反对意见的责任。
如何反对又不让人反感?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19、提纲挈领:抓住问题的关键,并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要求我们对问题要有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对问题本质的深刻认识。
20、交流沟通:拿到了解题方案不代表结束了,正在的解决问题是要把解决方案落地,这个过程需要解题者不断的沟通、交流交流。所以冯唐引用了曾国藩的话“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提升表达:结构化表达的三大原则
1、遵守金线原理:
最后结论开始表达,沿着逻辑线,给出由事实构成的论据,用论据通过论证证明最后结论
如果你面对的听众习惯甚至喜欢简单、坦诚、阳光的沟通风格,那就用一个简单、坦诚、阳光的结构化表达结构(金字塔结构),比如:
- 我们需要做如下改变(结论)。
- 我们想如此改变的原因是这样的(根本理由的金字塔)。
-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具体事情是这样的(变革举措的金字塔)。
如果你面对的听众习惯渐入佳境,那就遵从金线原理,用一个循循善诱的结构(非金字塔结构):
- 标: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本: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 药:我们如何针对这些根本原因采取哪些具体行动从而解决这些主要问题。
2、实质大于形式:讲话磕巴、慢有真知灼见远大于口齿伶俐但一堆废话
3、事实胜于雄辩:图表>数字>形容词。如果能用数字说话,就用数字说话。如果能不用形容词,就不用形容词。用数字说话,用图表说话,让自己的论据、论点和论证像金字塔一样牢固,像水晶一样清澈。
金线原理用在哪?
- 解决问题:你尝试解决问题时,你从下到上,设立假设,收集论据,归纳出真知灼见
- 交流结果:你从上到下,只汇报中心论点和一级支持论据,领导明白了,事情办成了
- 管理手下:对于某个问题,你根据经验提出假设,迅速列出第一级三至九个支持论据,分别交代给不同的手下。两到四周后,手下提交报告,你汇总排列,从而建造成坚实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