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牛顿环干涉实验(Newton’s Ring)

文章介绍了牛顿环的光学原理,这是一个由艾萨克·牛顿在1665年提出的薄膜干涉现象。接着,文章提供了使用MATLAB进行代码实现的详细步骤,通过定义透镜半径和光波长来生成牛顿环的干涉图样,并展示了相应的干涉光强分布图。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目录

1.概念

2.MATLAB代码实现


1.概念

提出时间:1665年

提出者:艾萨克·牛顿

牛顿环,又称“牛顿圈”。在光学上,牛顿环是一个薄膜干涉现象。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例如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触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这些圆圈的距离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它们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线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条纹。

在牛顿环的示意图上,下部为平面玻璃(平晶),A为平凸透镜,其曲率中心为O,在二者中部接触点的四周则是平面玻璃与凸透镜所夹的空气气隙。当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凸透镜的平表面时。在空气气隙的上下两表面所引起的反射光线形成相干光。光线在气隙上下表面反射(一是在光疏媒质面上反射,一是在光密媒质面上反射)。

平凸透镜和平面透镜之间的空间薄膜的距离为e,平凸透镜曲率半径为R。

牛顿环

2.MATLAB代码实现

首先,定义待测透镜半径R=1e1,检测光波长Lambda=0.55*1e-6,单位mm。代码如下:

clc;
clear;
close all;
R=1e1;  %待测透镜半径
Lambda=0.55*1e-6;   %检测光波长
x=linspace(-0.01,0.01,1001);
y=x;
[X,Y]=meshgrid(x);
r=sqrt(X.^2+Y.^2);
I=cos(pi*(r.^2/R+Lambda/2)/Lambda).^2;
NCLevels = 255; %指定调色板
colormap(gray(NCLevels));
Ir=I*NCLevels;
image(x,y,Ir);
title('牛顿环(单位:m)');
axis square;
figure
plot(r(501,:),I(501,:),'k')
title('干涉光强分布图');
xlabel('r/m(环半径)');
ylabel('相对光强');

运行结果:

牛顿环干涉条纹图
牛顿环干涉光强分布图

代码下载地址:牛顿环实验干涉条纹MATLAB代码(Newton's Ring MATLAB Code)

本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关注CSDN“光学码农”!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光学码农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