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的 “囧途”,或走无感之路

这两天,我四处走走,看到健康码用的地方好像多起来了,各地也开始相互认同。前两天,新闻里还在报道,说是江西和湖北,已经开始互认健康码。这是一个好事。但也就在前两天,有一个事情,却突然的点醒了我。就是在上海的地铁里看到的一幕。突然感到,这可能还真的是健康码应用的一个坎。

事情是这样的,目前上海地铁交通,是查包,查温度,没有看到健康码。等做上地铁了,发现在车窗上贴了很多的二维码,仔细看了看,还真的是健康码,但这个使用的方式,真的是神操作。要求乘车人自觉的在进入车厢后,扫一下健康码;在离开车厢后,扫一下健康码。

说也巧,那天因为一个业务,我做了30多站,有看到2个乘客好奇的扫了一下,然后就没下文了。几乎没有人去扫健康码。其实想想也就是了,除非是不得已,有谁会自觉呢?如果是强迫每个乘客去扫码,估计投诉一大片 ,比如入口那个测温装置,就用了红外摄像,为啥不用那个耳温枪,额温枪的。其实关键就是效率,换位思考,一个急忙赶地铁的乘客,因为测温度排长队,估计在魔都,这种事情会上东方卫视的。啥年代了,魔都的科技形象会因此而一塌糊涂的。

健康码,个人觉得,这个基于条码的应用模式,在城市智慧管理里,是一个不错的人机信息通道,但这个健康码过高的定位精度,非接触但有感的操作模式,反而导致精度和效率之间失去平衡。 在应用的时候,个人觉得,出示信息这个场景是很适合健康码的,因为这需要极高的定位精度,精准到人。而跟踪个人行为轨迹的工作,更可以通过无感方案来实现。 比如,进入敏感公共区域,可以设立闸机,在经过闸机的过程中,红外/ X光 / 车票 / 身份证/ 手机ID  这些信息,可以一并被收集。 那么想想看,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地铁入口可以干干净净,不需要有那么多的安全人员。从心理上,实践上,都给大家一种魔都的人性化风采和高科技蕴含。而大跨度区域跟踪,则可以结合基于个人的定位技术,比如 视频监控和乘车卡以及手机信号的信息互通,实现应对 疫情轨迹  这类网格管理级别的 轨迹跟踪而言,是足够了。

而这些数据成为健康码的内容铺垫,真正的实现可落地的大数据管理。健康码这个特别的信息,个人观点因场景不同而展现不同的承载形式。条码符号也好, RFID射频信息也好,小信号传输信息也好。还是计算机二进制代码也好,因地制宜,方显英雄本色。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老条码新物联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