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摘&心得之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4)

文章探讨了人们常常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由外部因素决定,但哲学家提出不幸其实是个人选择的结果。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生活方式是自我选择的,并非固定不变,即使在10岁左右形成了初步的生活方式,人仍有能力通过勇气去重新选择,改变现状,追求幸福。关键在于认识到自己对现状的不满,并勇敢面对改变带来的不安,而非停留在过去的借口和现状的舒适圈中。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是一本惊艳的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 青年:不不不,这不可能。
  • 哲人:为什么不可能?
  • 青年:有人拥有富裕而善良的父母,也有人拥有贫穷而恶毒的父母,这就是人世。此外,我本不想说这样的话,但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人种、国籍或民族差异依然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关注“被给予了什么”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先生,您的话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是在无视现实世界!
  • 哲人:无视现实的是你。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 青年:对我来说,更换也好、更新也好,都是一样的事情!先生您总是避重就轻。不是吗?这个世界存在着天生的不幸。请您先承认这一点。
  • 哲人:我不承认。(哈哈哈嗝,能够直言不讳地谈论问题,不用打上层层名为情商的润滑做折扣,多舒服畅快啊)
  • 青年:为啥子!?
  • 哲人: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生来就不幸。(像是大山深处等闭塞的环境中,没有亲手选择幸福的范本输入怎么选择其他的路呢?当然,未必觉得不幸。不幸是否是在比较之后才产生的,和自己的期待间有了落差,因而感到“不幸”。但其实已然有了“幸福”的蓝本,所以有改变的思路,搜嘎)
  • 青年: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这种话怎么能让人信服呢?!(那些令人痛苦的“舒适圈”)
  • 哲人:这并不是什么无稽之谈。这是自古希腊时代就有的说法。你知道“无人想作恶”这句话吗?一般它都是作为苏格拉底的悖论而为人们所了解的一个命题。
  • 青年:想要作恶的人不是有很多吗?强盗或者杀人犯自不必说,就连政治家或者官员的不良行为也属此列。应该说,不想为恶的清廉纯洁的善人很难找吧。
  • 哲人:行为之恶的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假设有人因为金钱纠纷而杀了人。即使如此,对其本人来说也是有“相应理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当然,这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
  • 青年:为自己?
  • 哲人: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 青年:……这跟我的事有什么关系呢?
  • 哲人: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 青年:为什么?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 哲人:对你而言的“相应理由”是什么呢?为什么自己选择了“不幸”呢?我也不了解其中的详细缘由,也许我们在对话中会逐渐弄清楚这一点。
  • 青年:……先生,你是想要骗俺吧!您还不承认吗?这种哲学我绝对不会认可半个字!

青年忍不住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眼前的哲人怒目而视。你竟然说这种不幸的人生是我自己选择的?还说那是对我而言的“善”?这是什么谬论啊!你为什么要如此愚弄我呢?我究竟做啥了?我一定要驳倒你。让你拜服在我的脚下。青年的脸 眼 看着红了起来。(flag已立)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哲人:请坐下。如果这样的话,意见不合也很正常。在这里,我首先要简单说明一下辩论的基础部分,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如何理解人的问题。
  • 青年:要简略!拜托您一定要简略!
  • 哲人:刚才你说“人的性格或秉性无法改变”。而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 青年:生活方式?
  • 哲人:是的,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 青年: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 哲人: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 青年:世界观?
  • 哲人: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 青年:不,还是有点难吧。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接近“生存方式”呢?
  • 哲人:可能也有这种表达方式。如果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是“人生的状态”的意思。你一定会认为秉性或性格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变。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 青年: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 哲人:是的。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无可否认,出厂设定影响了选项的多少)
  • 青年:也就是说,我不仅选择了“不幸”,就连这种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选择的?
  • 哲人:当然。
  • 青年:哈哈……无论怎么说,您这种论调都太勉强了。当我注意到的时候,我就已经是这种性格了,根本不记得又什么选择行为。先生您也是一样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格,这不是无稽之谈吗?(naive)
  • 哲人: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在选择的时候,你再三提到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出厂设置是影响因素,但远不是决定因素)
  • 青年: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到底在什么时候做了选择呢?
  •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蛤???)
  • 青年:那么,退一百步,不,退两百步讲,假设10岁的我无意识地选择了那这种生活方式。但是,那又如何呢?说是性格也好、秉性也好,或者说是生活方式也好,反正我已经是“这样的我”了。事态又不会有什么改变。
  • 哲人:这不可能。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重新选择
  • 青年:重新选择?
  • 哲人:也许你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许你连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知道。当然,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且,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你也许会有不满,也许会对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
    但是,事情不可以仅止于此。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 青年:那么如何才能够重新选择呢?并不是一句“因为是你自己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所以现在马上重新选择”就可以马上改变的吧!
  • 哲人:不,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 青年:您说什么?
  • 哲人: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现在这样促膝而谈的瞬间也在进行着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 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 青年:不不不,这完全讲不通。我很想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会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呢?!
  • 哲人: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受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态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习惯但痛苦的“舒适圈”,还是充满未知的改变,我希望能够永远有选择后者的勇气)
  • 青年:您是说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 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 青年:……现在您又用了“勇气”这个词啊。
  • 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青年:获得幸福的勇气……

  • 哲人: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吗?

  • 青年:不,请等一等。我好像有点乱了。首先,先生您说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人生本来并不复杂,是“我”吧人生弄得复杂化了,故而很难获得幸福,您是这个意思吗?
    而且,您还说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老弗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这些都是您的主张吧?

  • 哲人:是的。

  • 青年:并且您还说目的论的一大前提是“人可以改变”,而人们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 哲人:的确如此。

  • 青年: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我以上的理解没有错吧?

  • 哲人:没错。

  • 青年:如此一来,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这一点您并未说明。

  • 哲人:的确。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生活是不断地取舍,走向自己选择的幸福之路)
    例如,你刚才说“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就能够幸福”。但像这样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 青年:为不做改变的自己找的借口?

  • 哲人: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有具备幸福的勇气,自欺欺人的选择走不到真的幸福)

  • 青年:……他的心情我非常了解。

  • 哲人: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去投稿应征,那就不会有所发展。

  • 青年:梦也许会破灭啊!(我尽力追过,输了又怎样)

  • 哲人: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 青年:……太严厉了。先生的哲学太严厉了!

  • 哲人:或许是烈性药。

  • 青年:的确是烈性药!

  • 哲人:但是,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虽然可能是很严厉的道理,但也很简单。

  • 青年: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严厉不是这个意思!听了先生您说的话,会让人产生“精神创伤并不存在,与环境也没有关系;一切都是自身出了问题,你的不幸全都因为你自己不好”之类的想法,感觉就像之前的自己被定了罪一般!

  • 哲人:吧,不是定罪。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 青年:您是说我的人生决定于此时此刻?(对!)

  • 哲人:是的,因为根本不在于过去。

  • 青年:……好吧。先生,我不能完全同意您的主张,我还有很多不能接受和想要反驳的地方。但同时您的话也值得思考,而且我也想要进一步学习阿德勒心理学。今晚我就先回去了,下周什么时候再来打扰您。今天若再继续下去,我CPU要烧啦。

  • 哲人:好的,你也需要一个人思考的时间。我什么时候都在这个房间里,你随时可以来。谢谢你今天的到来,我期待着我们下一次的辩论。

  • 青年:最后我还要说一句。今天因为辩论太过激烈,所以我也许说了一些失礼的话,斯米马赛!

  • 哲人:我不会在意的。你可以回去读一读柏拉图的对话篇。苏格拉底的弟子们都是在用非常直率的语言和态度在与苏格拉底进行讨论。对话原本就应该这样。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