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Open Source Data Science Tools
翻译|程浩源
Google Colaboratory,简称 “Colab” ,是一个免费的Jupyter notebook云平台。Colab 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 Python 和 R notebooks 的运行环境,而且还允许用户免费共享部分 GPU 和 TPU 资源。
对于负责在 Jupyter Notebook 编程的数据科学家来说,Colab早已成为了默认的运行环境。然而,将 Colab 的算力运用到除 Jupter Notebooks 以外的其他应用,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对于那些想生产模型,并将其带出Notebook阶段的机器学习工程师而言,这样的问题尤为明显。虽然 Notebooks 非常适合用来探索,但将它与训练过程编入正式流水线的高级MLOps工具一起使用时,效果不佳。
在遇到类似问题后,我决定不让 Colab 的局限性改变我的工作流程,而是尝试围绕我的工作流程去改变 Colab!
出于这个原因,今天我们将探究 Google Colab 的内部结构,并尝试稍微改变 Colab 的内置规则。需要提前声明的是,我们只是想探究 Colab,不会对 Colab 本身或者它的用户造成任何影响。
1
揭开幕后的秘密
Colab 的秘密在于它的后端:谷歌服务器为 Colab 提供基础设施支持,让用户可以轻松运行代码。因此,我们第一步先分析 Colab 的 API,最简单的方法是检查 Colab 在正常运行期间进行的 API 调用。
首先打开谷歌开发者工具,找到网络(Network)选项,然后运行一段代码,开发者工具开始记录 Colab 发出的每个请求,然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看上去这个URL(/tun/m/<id>/socket.io)是远程机器上运行的 Jupyter socket 的代理。
如果我们从 Colab 界面的左窗格打开 Files 窗格(默认显示 /content 目录),就会发现另一个有趣的请求:
这次 JSON 枚举远程主机上的文件做出了响应。这个URL(/tun/m/<id>/api/contents/)似乎指向提供文件元数据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