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与电感串联直流电路系统分析

因为个人兴趣爱好所致,最近在学习模拟电路方面的知识。在电容、电感串联电路学习时费了很长时间,特此记录一下学习心得,帮助自己总结也帮助同我一样的初学者。在此特别感谢对我进行帮助的各位热心网友:无敌小河马、老洪电子、麻辣香锅等朋友。

 

电路图如下:

 

 

 

波形如下图:

 

 

系统分析:

1、起始:电容、电感充电过程

 

 

导通瞬间,电容相当于短路,电源电压施加于电感两端,电流开始流动,电感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此时电感两端的电压为5v。此时电感开始充电,电流流过电感到达电源负极即成电容初始充电工作。

此时电容、电感电压如下圆点所示

 

 

2、继续充电:电容、电感持续充电过程

 

 

随着时间的持续,电感电流逐渐增大,电流变化率却逐渐减弱,因而感应电压跟随电流变化率渐减(电感两端电压逐渐减小);于此同时电容两端电压逐渐增大,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理,可知 -电感电压增量 = 电容电源增量。

此过程电容电压、电感电压、回路电流变化情况如下图两点间的曲线所示(注:红灰有重合部分):

 

 

 

3、电感充电结束:电容、电感、电流的情况

 

 

当电感电压将为0时,电流最大变化率为0,电感相当于短路,电源电压施加与电容两端。此时电感充电完成,电源电压与电容电源平衡,电源无法再对电容充电,电流下一时刻需要截至。

此时电容电压、电感电压、回路电流变化情况如下图原点所示:

 

 

4、电感放电、电容再次充电过程

 

 

在电容电压到达5v时,电路电流需要减弱到0停止对电容充电。此时回路中电流正处于最大值(红色箭头所示),电感产生感应电动势及感应电流阻止电流减弱。此时电感感应电动势与电源是串联关系,从而增加了电源的电压。如下图所示,当电感感应出-1v电动势时,电源电源将增加1v,此时假设电容电压5v,则会对电容再次进行充电,并保持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的方向,但电流虽然得到延续但减弱趋势持续增加,电感感应电动势将仅一步加强(相对于电压方向为负,持续变小),于此同时电容电压持续增大。

注: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理可知,电感感应电动势增加的同时电容电电压即增大相同值。此处示例非连续性推论,仅用于直观分析。

 

 

此过程中电容电压、电感电压、回路电流变化情况如下图两点间曲线所示:

 

 

5、电容放电,电感反向充电过程

 

 

当电感放电结束瞬间,电感感应电动势达到最大-5v,电容充电冲到10v,此时电路中电流为0。因为电路中没有了电流,下一时刻电感感应电动势将消失,此时电容电压10v,电源电压5v,在此时电路的平衡被打破。

 

 

在到达此种情况时,电容克服电源电压对外放电,此时电源电动势方向为负,电压输出为正,电容电动势方向为正,电压输出为负。因此电容输出电压-电源电动势=电容输出电压,-10v-(-5v)=-5v,电容对外输出-5v电压。此时电感上一时刻自感电动势消失,电感两端无电压,而电感自感电动势消失同时两端被加上电容输出的-5v电压变成如下图所示:

 

 

此时电源相当于短路,电容-5v电压输出施加到电感两端(方向相反),电感获得反向电压-5v,电流开始逆向流动。随着电流的增大(反向减小),电感电压减小(正向增大),电感获得反向充电,电容电动势减小对外电压由负到0),直到无法克服电源电动势对外输出为止

 

 

此过程如下图两点间曲线所示:

 

 

6、电感反向充电结束:电容、电感、电流情况

随着反向电流的增大(负向减小),电感两端电压逐渐减小(负向增大),当电感两端电压减小到0时,回路电流达到最大值,此时电感充电结束。

 

 

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理,外电路电感电源为0v,则电容可以对外提供的电压也为0v。因为电容实际是克服电源对外输出电压,故此时电容电动势与电源电动势相互抵消。

此时电容电压、电感压、回路电流情况如下:

 

 

7、电容持续放电,电感同时放电

在电容与电源电源电动势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时,电源此时将要阻断电流结束电容的对外放电,但此刻回路中反向电流达到最大值,如下图:

 

 

同时电感储能结束,在回路电流试图下降时,电感产生感应电动势阻止电流的下降。如下图:

 

 

电感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此时与电容串联(使电容负极电压升高),因此电容电动势与电感电动势之和大于电源电动势,电容持续放电,电感产生感应电流续留回路电流,但电流下降趋势持续增大,感应电动势持续增加电容持续放电(电容两端电压减小),电感在此过程中也持续放电。

此过程如下图两点间曲线所示:

 

 

8、电容电感放电结束,新的循环开始

回路中电流减小趋势继续增加,电感感应电动势持续增加,电容持续放电。当电感感应电动势增加到+5v时,电源电动势为-5v,此时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知,电容两端无电压(两端均为5v)。此时电容、电感放电完毕,如下图:

 

 

此时电路中无电流,电路达到平衡。同时因为电流的消失,下一时刻电感感应电动势也消失,平衡被打破,电源对外输出+5v电压通过电容被施加在电感两端,电感开始新一轮正向充电,如下图:

 

 

 

此时电路回到第1步的状态,进行电感、电容的充电工作。

 后记:

通过编写这篇总结,让自己更加了解电容、电感以外对电动势这个名词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电动势并不完全=电压。

这写这篇文章之时,自己对该电路中电感放电时为什么自感电动势最大能达到+5v,-5v也存在疑问,为什么不能处于两个极限之间呢?自己回想之前的分析,电流的流动在流入时呈现的状态,如果环境无剧烈变化,电流流出时应该呈现对偶的状态,或许用基尔霍夫电流定理能论证或有相关计算方法,我此时只是隐约感觉应该如此分析。如果哪位朋友看到这篇本人“开山之作”且对此有解决方案欢迎分享,也欢迎各位模电朋友拍砖..................

  • 8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多年收集的ewb和multisim电子仿真实例文件,压缩后有50多兆。 文件列表 ├─仿真实验 │ 555.ms10 │ Circuit1.ms10 │ Circuit2.ms10 │ CLOCK.ms10 │ FileList.txt │ 实验2.ms10 │ 实验3-一阶有源低通滤电.ms10 │ 实验3-减法运算电.ms10 │ 实验3-反相加法运算电.ms10 │ 实验3-反相比例运算电.ms10 │ 实验3-反相积分运算电.ms10 │ 实验3-微分运算电.ms10 │ 实验3-滞回比较器.ms10 │ 实验3-过零电压比较器.ms10 │ 实验6-乘法电.ms10 │ 实验6-函数发生电.ms10 │ 实验6-平方电.ms10 │ 实验6-开方电.ms10 │ 实验6-除法电.ms10 │ 实验7-多谐振荡器.ms10 │ 实验7-大范围可调占空比方波发生器电.ms10 │ 实验8-quanjiaqi.ms10 │ 实验8-优先编码器.ms10 │ 实验8-全加器电.ms10 │ 实验8-用74ls153组成的全加器仿真电.ms10 │ 实验8-译码器驱动指示灯电.ms10 │ 差动放大器111.ms10 │ ├─其他 │ L 、C串联谐振回特性的仿真测试.ms8 │ L 、C串联谐振回零输入仿真测试.ms8 │ L 、C串联谐振回频率特性的仿真测试.ms8 │ L 、C并联谐振回特性的仿真测试.ms8 │ L 、C并联谐振回频率特性的仿真测试.ms8 │ RCL无源谐振滤波器.ms8 │ RLC串联谐振回零输入、阶越响应仿真测试.ms8 │ RLC串联谐振回零输入仿真测试.ms8 │ RLC无源低通滤波器.ms8 │ 三相电.ms8 │ 三相电模块内部电(A型).ms8 │ 三相电模块内部电(Y型).ms8 │ 三相电的仿真分析(三相电模块).ms8 │ 二端口网络参数的仿真测定.ms8 │ 二阶电动态变化过程的仿真分析.ms8 │ 二阶电动态变化过程的仿真分析(电压响应).ms8 │ 二阶电动态变化过程的仿真分析(电流响应).ms8 │ 交流电参数的仿真测定.ms8 │ 从零起调的稳压电源.ms8 │ 共发射极固定偏置电1.ms8 │ 共发射极固定偏置电2.ms8 │ 共发射极简单.ms8 │ 共发射极简单偏置电1.ms8 │ 共发射极简单偏置电2.ms8 │ 共基极固定.ms8 │ 共基极固定电.ms8 │ 共基极简单电.ms8 │ 共集电极固定电.ms8 │ 共集电极射极跟随器.ms8 │ 减法器.ms8 │ 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ms8 │ 加法器.ms8 │ 单电源差放.ms8 │ 压控电压源的仿真演示.ms8 │ 双电源差放.ms8 │ 反相放大器.ms8 │ 反相过零比较器.ms8 │ 同相放大器.ms8 │ 回差比较器.ms8 │ 微分器.ms8 │ 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的仿真分析.ms8 │ 戴维南等效电.ms8 │ 有源低通滤波器.ms8 │ 有源带通滤波器.ms8 │ 有源谐振滤波器.ms8 │ 有源陷波器.ms8 │ 有源高通滤波器.ms8 │ 标准三角波发生器.ms8 │ 测量三相电功率.ms8 │ 电压表内接法.ms8 │ 电压表外接法.ms8 │ 电容特性仿真测试.ms8 │ 电感特性仿真测试.ms8 │ 电流控制电压源.ms8 │ 电流控制电流源.ms8 │ 电节点电压的仿真测试.ms8 │ 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ms8 │ 积分器.ms8 │ 简易波形发生器.ms8 │ 诺顿等效电.ms8 │ 跟随器.ms8 │ 过零比较器.ms8 │ 门限比较器.ms8 │ 非零起调稳压电源.ms8 │ ├─数字电子仿真实验 │ │ 目录.txt │ │ │ └─数字电子仿真实验 │ ├─SD01 │ │ 2-1 与逻辑.ms9 │ │ 2-2 或逻辑.ms9 │ │ 2-3 非逻辑.ms9 │ │ 2-4 与非逻辑.ms9 │ │ 2-5 或非逻辑.ms9 │ │ 2-6 与或非逻辑.ms9 │ │ 2-7 异或逻辑.ms9 │ │ 2-8 逻辑函数的转换(1).ms9 │ │ 2-9 逻辑函数的转换(2).ms9 │ │ │ ├─SD02 │ │ 2-10 二极管开关电.ms9 │ │ 2-11 双极性三极管开关电.ms9 │ │ 2-12 MOS三极管开关电.ms9 │ │ 2-13 二极管与门电.ms9 │ │ 2-14 二极管或门电.ms9 │ │ 2-15 三极管非门.ms9 │ │ 2-16 TTL反相器的基本电及性能测试.ms9 │ │ 2-17 TTL与非门电.ms9 │ │ 2-18 TTL或非门电.ms9 │ │ 2-19 TTL与或非门电.ms9 │ │ 2-20 TTL异或门电.ms9 │ │ 2-21 集电极开门电.ms9 │ │ 2-22 OC门线与连接.ms9 │ │ 2-23 三态输出门电.ms9 │ │ 2-24 74H系列与非门(74H00)的电结构及性能测试.ms9 │ │ 2-25 74S系列与非门(74S00)的电结构.ms9 │ │ 2-26 CMOS反相器的电结构.ms9 │ │ 2-27 CMOS反相器的输入保护电及特性测试.ms9 │ │ 2-28 CMOS与非门.ms9 │ │ 2-29 CMOS或非门.ms9 │ │ 2-30 漏极开输出的与非门(CC40107).ms9 │ │ 2-31 CMOS双向模拟开关4066.ms9 │ │ 2-32CMOS三态门 (1).ms9 │ │ 2-33 CMOS三态门(2).ms9 │ │ 2-34 Bi-CMOS反相器.ms9 │ │ 2-35 Bi-CMOS与非门电.ms9 │ │ 2-36 Bi-CMOS或非门电.ms9 │ │ │ ├─SD03 │ │ 2-37 三位二进制普通编码器.ms9 │ │ 2-38 8线3线优先编码器74LS148.ms9 │ │ 2-39 用两片74LS148组成的16线4线优先编码器.ms9 │ │ 2-40 二-十进制优先编码器74LS147.ms9 │ │ 2-41 用二极管与门阵列组成的3线8线译码器.ms9 │ │ 2-42 3线8线译码器74LS138.ms9 │ │ 2-43 两片74LS138接成4线16线译码器.ms9 │ │ 2-44 二-十进制译码器74LS42.ms9 │ │ 2-45 七段显示译码器74LS48.ms9 │ │ 2-46 双4选1数据选择器74LS153.ms9 │ │ 2-47 采用CMOS传输门结构的数据选择器4539.ms9 │ │ 2-48 8选1数据选择器74LS152.ms9 │ │ 2-49 半加器.ms9 │ │ 2-50 双全加器74LS183.ms9 │ │ 2-51 4位超前进位加法器74LS283.ms9 │ │ 2-52 4位数值比较器4585.ms9 │ │ 2-53 2线-4线译码器的竞争-冒险现象.ms9 │ │ │ ├─SD04 │ │ 2-54 用或非门组成的基本RS触发器.ms9 │ │ 2-55用与非门组成的基本RS触发器.ms9 │ │ 2-56 同步RS触发器.ms9 │ │ 2-57 带异步置位复位端的同步RS触发器.ms9 │ │ 2-58 D锁存器电.ms9 │ │ 2-59 集成D锁存器74LS75.ms9 │ │ 2-60 主从JK触发器74LS76.ms9 │ │ 2-61 与输入主从JK触发器7472.ms9 │ │ 2-62 CMOS传输门组成的边沿JK触发器4027.ms9 │ │ 2-63 维持阻塞结构的边沿JK触发器74LS109.ms9 │ │ │ ├─SD05 │ │ 2-100 用扭环形计数器构成的顺序脉冲发生器.ms9 │ │ 2-101 例5.4.1 同步13进制计数器.ms9 │ │ 2-102 例5.4.2 数据检测器.ms9 │ │ 2-103 例5.4.3 自动售饮料机.ms9 │ │ 2-64 例5.2.1的时序逻辑电.ms9 │ │ 2-65 例5.2.3的时序逻辑电.ms9 │ │ 2-66 例5.2.4的时序逻辑电.ms9 │ │ 2-67 同步D触发器74LS75组成的4位寄存器.ms9 │ │ 2-68 用维持阻塞D触发器74LS175组成的4位寄存器.ms9 │ │ 2-69 用D触发器74LS74组成的移位寄存器.ms9 │ │ 2-70 用JK触发器组成的移位寄存器.ms9 │ │ 2-71 四位双向移位寄存器74LS194.ms9 │ │ 2-72 用两片74LS194接成八位双向移位寄存器.ms9 │ │ 2-73 例5.3.1电及功能演示.ms9 │ │ 2-74 用T触发器构成的同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ms9 │ │ 2-75 4位同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74LS161.ms9 │ │ 2-76 用T'触发器构成的同步2进制加法计数器4520.ms9 │ │ 2-77 用T触发器构成的同步2进制减法计数器.ms9 │ │ 2-78 单时钟同步2进制可逆计数器74LS191.ms9 │ │ 2-79 双时钟同步2进制可逆计数器74LS193.ms9 │ │ 2-80 同步10进制加法计数器.ms9 │ │ 2-81 同步10进制加法计数器74LS160.ms9 │ │ 2-82 同步10进制减法计数器.ms9 │ │ 2-83 单时钟同步10进制可逆计数器74LS190.ms9 │ │ 2-84 用T'触发器构成的异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ms9 │ │ 2-85 用T'触发器构成的异步二进制减法计数器.ms9 │ │ 2-86 异步10进制加法计数器.ms9 │ │ 2-87 二-五-十进制异步计数器74LS290.ms9 │ │ 2-88 用置零法将74LS160接成6进制计数器.ms9 │ │ 2-89 2-88电的改进.ms9 │ │ 2-90 用置数法将74LS160接成6进制计数器(1).ms9 │ │ 2-91 用置数法将74LS160接成6进制计数器(2).ms9 │ │ 2-92 用两片74LS160按并行进位接成100进制计数器.ms9 │ │ 2-93用两片74LS160按串行进位接成100进制计数器.ms9 │ │ 2-94 按并行进位接成54进制计数器.ms9 │ │ 2-95 用整体置零法接成23进制计数器.ms9 │ │ 2-96 用整体置数法接成23进制计数器.ms9 │ │ 2-97 能自启动的环形计数器.ms9 │ │ 2-98 能自启动的扭环形计数器.ms9 │ │ 2-99 用集成计数器和译码器构成的顺序脉冲发生器.ms9 │ │ │ ├─SD06 │ │ 2-104 用CMOS反相器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ms9 │ │ 2-105 用TTL门电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ms9 │ │ 2-106 带与非功能的施密特触发器74LS13.ms9 │ │ 2-107 CMOS施密特触发器40106.ms9 │ │ 2-108 微分型单稳态触发器.ms9 │ │ 2-109 积分型单稳态触发器.ms9 │ │ 2-110 不可重触发集成单稳态触发器74LS121(1).ms9 │ │ 2-111 不可重触发集成单稳态触发器74LS121(2).ms9 │ │ 2-112 可重触发集成单稳态触发器74LS123.ms9 │ │ 2-113 对称式多谐振荡器.ms9 │ │ 2-114 环形振荡器.ms9 │ │ 2-115 带RC延迟电的环形振荡器.ms9 │ │ 2-116 用施密特触发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ms9 │ │ 2-117 占空比可调的多谐振荡器.ms9 │ │ 2-118 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ms9 │ │ 2-119 555定时器电结构及性能测试.ms9 │ │ 2-120 555定时器接成的施密特触发器.ms9 │ │ 2-121 555定时器接成的单稳态触发器.ms9 │ │ 2-122 555定时器接成的多谐振荡器.ms9 │ │ 2-123 555定时器接成的占空比可调的多谐振荡器.ms9 │ │ │ ├─SD07 │ │ 2-124 二极管ROM的电结构.ms9 │ │ 2-125 用MOS管构成的存储矩阵.ms9 │ │ 2-126 2K8RAM功能演示.ms9 │ │ │ ├─SD08 │ │ │ 2-127 用PIC驱动的LCD.ms9 │ │ │ 2-128 用MCU控制的水箱.ms9 │ │ │ 2-129 用MCU组成的运算器.ms9 │ │ │ │ │ ├─2-127 用PIC驱动的LCD │ │ │ │ 2-127 用PIC驱动的LCD.mcuws │ │ │ │ │ │ │ └─2-127 用PIC驱动的LCD │ │ │ 2-127 用PIC驱动的LCD.asm │ │ │ 2-127 用PIC驱动的LCD.err │ │ │ 2-127 用PIC驱动的LCD.hex │ │ │ 2-127 用PIC驱动的LCD.lst │ │ │ 2-127 用PIC驱动的LCD.mcuprj │ │ │ 2-127~1.O │ │ │ │ │ ├─2-128 用MCU控制的水箱 │ │ │ │ 2-128 用MCU控制的水箱.mcuws │ │ │ │ │ │ │ └─2-128 用MCU控制的水箱 │ │ │ 2-128 用MCU控制的水箱.asm │ │ │ 2-128 用MCU控制的水箱.hex │ │ │ 2-128 用MCU控制的水箱.lst │ │ │ 2-128 用MCU控制的水箱.mcuprj │ │ │ │ │ └─2-129 用MCU组成的运算器 │ │ │ 2-129 用MCU组成的运算器.mcuws │ │ │ │ │ └─2-129 用MCU组成的运算器 │ │ 2-129 用MCU组成的运算器.asm │ │ 2-129 用MCU组成的运算器.hex │ │ 2-129 用MCU组成的运算器.lst │ │ 2-129 用MCU组成的运算器.mcuprj │ │ │ └─SD09 │ 2-130权电阻网络DA转换器.ms9 │ 2-131双级权电阻网络DA转换器.ms9 │ 2-132倒T型电阻网络DA转换器.ms9 │ 2-133并联比较型AD转换器.ms9 │ 2-134计数型AD转换器.ms9 │ ├─旧版ewb仿真 │ 14计数器子电.ewb │ 16计算器.ewb │ 2d限幅.ewb │ 2m振荡电.ewb │ 4位加法器.ewb │ 50hz陷波器.ewb │ 555-1多谐振荡器.ewb │ 555fm电.ewb │ 555单稳态电.ewb │ 555多谐振荡电.ewb │ 555定时报警器.ewb │ 555振荡器.ewb │ 555施密特触发器.ewb │ 555模拟声响电.ewb │ 555脉宽可调振荡器.ewb │ ad-da转换电.ewb │ adc-dac转换电.ewb │ DEXP14.EWB │ eda交通管理MR.ewb │ fet转移特性测试电.ewb │ filter.ewb │ fsk源.ewb │ npn晶体管静态工作点测试电.ewb │ RC.EWB │ rca3040(宽带运放).ewb │ rc有源滤波器.ewb │ ua709.ewb │ ua727.ewb │ ua741.ewb │ _说明.txt │ 一阶高通滤波电.ewb │ 三级放大电.ewb │ 三角波发生器.ewb │ 两级共射放大器.ewb │ 串联型稳压电源(运放).ewb │ 乙类功率放大电.ewb │ 二阶rlc带通电.ewb │ 五阶低通滤波电.ewb │ 交替振荡器.ewb │ 交通灯控制器电.ewb │ 交通灯控制器电(2).ewb │ 会眨眼的动物.ewb │ 傅立叶.ewb │ 全波整流.ewb │ 全波整流(绝对值)电.ewb │ 共发射极放大电.ewb │ 共射cc放大器.ewb │ 共射放大电.ewb │ 共射放大电2.ewb │ 共源共栅视频放大电.ewb │ 减法电.ewb │ 减法计算器.ewb │ 功放.ewb │ 功放3.ewb │ 功放大2.ewb │ 功放(硅管).ewb │ 单稳态电.ewb │ 单级低频电压放大器.ewb │ 单级低频电压放大器1.ewb │ 单级放大器频率分析.ewb │ 占空比可调的发生器.ewb │ 压低提示器.ewb │ 双向限幅.ewb │ 双门限电压比较电.ewb │ 双音门铃.ewb │ 反相加法器.ewb │ 反相比例运算电.ewb │ 发光二极管电平指示器.ewb │ 变压器.ewb │ 同步二进制记数器.ewb │ 同相比例电.ewb │ 啸声报警器.ewb │ 场效应管放大器.ewb │ 声光发声器.ewb │ 多振荡器.ewb │ 多报警器.ewb │ 婴儿尿床报警器.ewb │ 峰值检波器.ewb │ 差分电.ewb │ 差分电1.ewb │ 差动放大电.ewb │ 带通滤波器.ewb │ 并联型稳压电源(运放).ewb │ 并联电压调整电.ewb │ 延时器.ewb │ 延时门铃.ewb │ 异步记数器.ewb │ 惠斯登电桥.ewb │ 手动方波输出.ewb │ 抢答器.ewb │ 放大电1.ewb │ 数字电逻辑转换.ewb │ 数字逻辑转换.ewb │ 整型微分电.ewb │ 整型积分电.ewb │ 整流.ewb │ 文氏振荡器.ewb │ 文氏振荡器1.ewb │ 方波-正玄波.ewb │ 方波、锯齿波产生电.ewb │ 方波发生器.ewb │ 方波振荡器.ewb │ 时钟.ewb │ 桥式整流电.ewb │ 模数转换电.ewb │ 正振荡器.ewb │ 比例运放.ewb │ 水位控制系统1.ewb │ 流水灯电.ewb │ 混沌电.ewb │ 温控报警器.ewb │ 滤波电.ewb │ 灯控电.ewb │ 玩具bp机.ewb │ 甲乙类.ewb │ 电压比-频率变换器.ewb │ 电压比较器电.ewb │ 电子胸花.ewb │ 电子门铃.ewb │ 电容储能式记忆门铃.ewb │ 积分电.ewb │ 移相电.ewb │ 稳压电.ewb │ 脉冲顺序发生器.ewb │ 自举源极跟随器.ewb │ 血型配合电.ewb │ 视力保健仪.ewb │ 计数器.ewb │ 车灯控制电.ewb │ 输出限幅电压比较电.ewb │ 运放电08.ewb │ 运放电09.ewb │ 迟滞比较器.ewb │ 选频放大电.ewb │ 通用滤波电.ewb │ 锯齿波-正弦波转换电.ewb │ 锯齿波转换器.ewb │ 门开关提示.ewb │ 门铃.ewb │ 阶梯波.ewb │ 陷波电.ewb │ 陷波电0.ewb │ 陷波电1.ewb │ 陷波电3.ewb │ 零极点.ewb │ 音频功率放大电(90w).ewb │ 音频放大器.ewb │ 高增益音频放大电.ewb │ 高底电平显示.ewb │ ├─模拟电子仿真实验 │ │ 目录.txt │ │ │ ├─MD01 │ │ 1-1 二极管加正向电压.ms9 │ │ 1-10 双向限幅电.ms9 │ │ 1-11 底部钳位电.ms9 │ │ 1-12 顶部钳位电.ms9 │ │ 1-13 振幅解调电.ms9 │ │ 1-14 振幅调制电.ms9 │ │ 1-15 稳压二极管稳压电.ms9 │ │ 1-16 发光二极管.ms9 │ │ 1-17 光电控制电.ms9 │ │ 1-18 变容二极管应用.ms9 │ │ 1-19 IV法测三极管伏安特性.ms9 │ │ 1-2 二极管加反向电压.ms9 │ │ 1-20 用万用表测三极管.ms9 │ │ 1-21 晶闸管功能演示.ms9 │ │ 1-22 双向晶闸管功能演示.ms9 │ │ 1-3 IV法测二极管伏安特性.ms9 │ │ 1-4 用万用表检测二极管.ms9 │ │ 1-5 例1.2.1电.ms9 │ │ 1-6 直流和交流电源同时作用于二极管.ms9 │ │ 1-7 半波整流电.ms9 │ │ 1-8 全波整流电.ms9 │ │ 1-9 单向限幅电.ms9 │ │ │ ├─MD02 │ │ 1-23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1).ms9 │ │ 1-24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2).ms9 │ │ 1-25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3).ms9 │ │ 1-26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4).ms9 │ │ 1-27 直接耦合共发射极电.ms9 │ │ 1-28 直流工作点的温度漂移.ms9 │ │ 1-29 工作点稳定的共发射极放大电.ms9 │ │ 1-30 放大倍数与输入电阻的测量.ms9 │ │ 1-31 输出电阻的测量.ms9 │ │ 1-32 共集电极放大电(1).ms9 │ │ 1-33 共集电极放大电(2).ms9 │ │ 1-34 共基极放大电.ms9 │ │ 1-35 复合管共射放大电.ms9 │ │ 1-36 复合管共集放大电.ms9 │ │ 1-37 共射-共基放大电.ms9 │ │ 1-38 共集-共基放大电.ms9 │ │ 1-39 共集-共射放大电.ms9 │ │ 1-40 NMOS管共源放大电.ms9 │ │ │ ├─MD03 │ │ 1-41 直接耦合放大电(1).ms9 │ │ 1-42 直接耦合放大电(2).ms9 │ │ 1-43 直接耦合放大电(3).ms9 │ │ 1-44 阻容耦合放大电(1).ms9 │ │ 1-45 阻容耦合放大电(2).ms9 │ │ 1-46 光耦合放大电.ms9 │ │ 1-47 差分放大电.ms9 │ │ 1-48 长尾式差分放大电.ms9 │ │ │ ├─MD04 │ │ 1-49 镜像恒流源电.ms9 │ │ 1-50 比例恒流源电.ms9 │ │ 1-51 微恒流源电.ms9 │ │ 1-52 加射极输出器的恒流源电.ms9 │ │ 1-53 威尔逊恒流源电.ms9 │ │ 1-54 多恒流源电.ms9 │ │ │ ├─MD05 │ │ 1-55 放大电的频率响应.ms9 │ │ 1-56 输入电容对低频特性的影响.ms9 │ │ 1-57 输出电容对低频特性的影响.ms9 │ │ 1-58 射极旁电容对低频特性的影响.ms9 │ │ 1-59 晶体管对高频特性的影响.ms9 │ │ 1-60 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的频率特性.ms9 │ │ │ ├─MD06 │ │ 1-61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1).ms9 │ │ 1-62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2).ms9 │ │ 1-63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3).ms9 │ │ 1-64 电流串联负反馈电(1).ms9 │ │ 1-65 电流串联负反馈电(2).ms9 │ │ 1-66 电压并联负反馈电(1).ms9 │ │ 1-67 电压并联负反馈电(2).ms9 │ │ 1-68 电流并联负反馈电(1).ms9 │ │ 1-69 电流并联负反馈电(2).ms9 │ │ │ ├─MD07 │ │ 1-70 反相比例运算.ms9 │ │ 1-71 同相比例运算.ms9 │ │ 1-72 差分比例运算.ms9 │ │ 1-73 反相求和运算.ms9 │ │ 1-74 同相求和运算.ms9 │ │ 1-75 加减法运算(1).ms9 │ │ 1-76 加减法运算(2).ms9 │ │ 1-77 积分电.ms9 │ │ 1-78 微分电.ms9 │ │ 1-79 对数运算电.ms9 │ │ 1-80 指数运算电.ms9 │ │ 1-81 无源低通滤波电.ms9 │ │ 1-82 一阶低通滤波电.ms9 │ │ 1-83 二阶低通滤波电.ms9 │ │ 1-84 二阶高通滤波电.ms9 │ │ 1-85 二阶带通滤波电.ms9 │ │ 1-86 二阶带阻滤波电.ms9 │ │ 1-87 全通滤波电.ms9 │ │ 1-88 全通滤波电2.ms9 │ │ 1-89 三运放数据放大器.ms9 │ │ │ ├─MD08 │ │ 1-100 三角波发生器.ms9 │ │ 1-101 占空比可调的三角波发生器.ms9 │ │ 1-90 RC串并联网络.ms9 │ │ 1-91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ms9 │ │ 1-92 LC并联谐振电.ms9 │ │ 1-93 变压器反馈式LC正弦波振荡电.ms9 │ │ 1-94 电感反馈式LC正弦波振荡电.ms9 │ │ 1-95 电容反馈式LC正弦波振荡电.ms9 │ │ 1-96 改进的电容反馈式LC正弦波振荡电.ms9 │ │ 1-97 低失真正弦波振荡电.ms9 │ │ 1-98 矩形波振荡电.ms9 │ │ 1-99 占空比可调的矩形波振荡电.ms9 │ │ │ ├─MD09 │ │ 1-102 OCL乙类互补功率放大电.ms9 │ │ 1-103 OCL甲乙类互补功率放大电.ms9 │ │ 1-104 OTL甲乙类互补功率放大电.ms9 │ │ 1-105 OCL甲乙类准互补功率放大电.ms9 │ │ │ └─MD10 │ 1-106 半波整流电.ms9 │ 1-107 全波整流电.ms9 │ 1-108 桥式整流电.ms9 │ 1-109 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ms9 │ 1-110 桥式整流电感滤波电.ms9 │ 1-111 桥式整流LC滤波电.ms9 │ 1-112 桥式整流π滤波电.ms9 │ 1-113 桥式整流π滤波电2.ms9 │ 1-114 三倍压整流.ms9 │ 1-115 稳压二极管稳压电.ms9 │ 1-116 串联型稳压电源电.ms9 │ 1-117 三端集成稳压电源7805的应用.ms9 │ 1-118 三端集成稳压电源7905的应用.ms9 │ 1-119 升压式开关稳压电源电.ms9 │ 1-120 降压式开关稳压电源电.ms9 │ 1-121升降压式开关稳压电源电.ms9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三版)仿真实例 ├─第01章 │ 1-5-1a二极管仿真电.ms9 │ 1-5-2稳压管仿真电.ms9 │ 1-5-3BJT仿真电.ms9 │ 1-5-4aMOSFET仿真电.ms9 │ ├─第02章 │ 2-9-1a单管共射放大电.ms9 │ 2-9-1b单管共射放大电直流通.ms9 │ 2-9-2工作点稳定电.ms9 │ 2-9-3a共集电极放大电.ms9 │ 2-9-4a共基极放大电.ms9 │ 2-9-5a共源极放大电.ms9 │ ├─第03章 │ 3-5-1aRC高通电.ms9 │ 3-5-2aRC耦合单管共射放大电.ms9 │ ├─第04章 │ 4-5-1aOTL乙类互补对称电.ms9 │ 4-5-2aOTL甲乙类互补对称电.ms9 │ 4-5-3a复合管OCL甲乙类互补对称电.ms9 │ ├─第05章 │ 5-7-1长尾式差分放大电.ms7 │ 5-7-2恒流源式差分放大电.ms7 │ ├─第06章 │ 6-6-1电流串联负反馈电.ms7 │ 6-6-2电压并联负反馈电.ms7 │ 6-6-3电压串联负反馈电.ms7 │ ├─第07章 │ 7-7-1a反相比例电.ms7 │ 7-7-1b同相比例电.ms7 │ 7-7-1c差分比例电.ms7 │ 7-7-2三运放数据放大器.ms7 │ 7-7-3求和电.ms7 │ 7-7-4a积分电.ms7 │ ├─第08章 │ 8-3-1a二阶低通滤波器.ms7 │ 8-3-2a带通滤波器.ms7 │ 8-3-3a单限比较器.ms7 │ 8-3-4a滞回比较器.ms7 │ 8-3-5a双限比较器.ms7 │ 8-3-6a集成单限比较器.ms7 │ ├─第09章 │ 9-6-1aRC串并联网络振荡电.ms7 │ 9-6-2a矩形波发生电.ms7 │ 9-6-3三角波发生电.ms7 │ ├─第10章 │ 10-10-1a单相桥式整流电.ms7 │ 10-10-2a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ms7 │ 10-10-3硅稳压管稳压电.ms7 │ 10-10-4串联型直流稳压电.ms7 │ 10-10-5a三端集成稳压器-a.ms7 │ 10-10-5b三端集成稳压器-b.ms7 │ └─附录 A-5-13aIV分析仪测二极管.ms7 A-5-14aIV分析仪测BJT.ms7 A-5-15aIV分析仪测FET.ms7 A-5-7阻容耦合单管共射放大电.ms7
1. 电感电流准连续模式APFC电源工作原理分析 APFC电源既要保持输出电压恒定,又要控制输入电流为正弦波,以获得高的功率因数,为了能方便地控制输入电流,APFC电源常采用boost电。 L6561为一电流准连续模式(TM模式)的APFC控制芯片,即电感电流处于连续模式与断续模式的临界点。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控制芯片生成一电感电流的参考信号,每一开关周期开始时MOS管导通,电感电流线性增加,然后将电感电流的检测信号与参考信号相比,当电感电流检测值等于电感电流参考值时,MOS管关断,电感电流减少,当电感电流降为零时,MOS管再导通,如此周而复始。电感电流的参考信号由系统输出电压检测值与给定值相减,再经由PI调节器,然后将PI调节器的输出与整流桥后端的boost电输入电压波形相乘得到。由于电感电流参考信号由电压反馈环决定,故为保持系统稳定且获得高的功率因数,电压反馈环的带宽不宜太宽。图1 给出了一个线周期内电感电流与电感电流参考信号的仿真波形图。 电感电流实际为三角波,其包络为电感电流参考信号,由于电感电流参考信号为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与整流后的boost电输入电压波形的乘积,且当系统稳定工作时,误差放大器的输出基本恒定,故电感电流的包络基本为正弦波。 设电感电流的包络为: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电感电流平均值 ,即电感电流的平均值为正弦波。由于并连于整流桥后端的滤波电电感电流的高频部分滤掉,故系统的输入电流为正弦波,且相位与电源电压一致,系统功率因数接近1。 采用Matlab对系统进行数字仿真分析。图1给出了输入220VAC、 图1 电感电流及其参考信号的仿真波形 图2 图1仿真波形的局部放大 输出400VDC、boost电感500mL、输出电容 、负载 系统稳定工作时电感电流及其参考信号的仿真波形。由图可知,当系统稳定工作时电感电流的包络基本为正弦波,与上述分析相一致。 2. L6561芯片结构与工作原理简介 L6561是ST公司生产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专用芯片。能方便的构成宽电压输入(AC85V—265V),低谐波含量的APFC电源;能直接驱动MOS管,且集成了各种保护功能;由于集成度很高,它大大减少了构成系统所需的元器件,降低了损耗,提高了效率。 图3给出了L6561的内部原理图。8号引脚为芯片的电源输入端,芯片的正常工作电压范围为11V—18V,芯片内部有一20V的稳压管并连于该引脚与地之间,为防止芯片供电电压过高而将芯片内部稳压管击穿,可在该引脚与外部供电电源间串接一限流电阻;7号引脚为芯片的驱动信号输出引脚,该引脚内部采用了图腾柱结构,具有最大400mA的驱动能力,能直接驱动MOS管;6号引脚为芯片的参考地,该引脚应和主电的地连在一起;5号引脚为芯片的过零检测引脚,用于确定何时导通MOS管。该引脚检测电感电流过零时产生的电压振荡,有效触发信号为一下降沿;4号引脚为MOS管电流采样引脚,芯片将该引脚检测到的信号与芯片内部产生的电感电流参考信号相比较,用以确定何时关断MOS管;3号引脚为芯片内部乘法器的一个输入端,该引脚与boost电输入电压相连,确定输入电压的波形与相位,用以生成芯片内部的电感电流参考信号;2号引脚为内部乘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同时为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当系统稳定工作时,该点的电压应恒定;1号引脚为系统反馈电压的输入端,该引脚与内部运算放大器的负相输入端相连,同时通过一电阻分压网络与输出电压相连,从而构成负反馈;1号引脚和2号引脚之间应接一补偿网络,该网络一方面构成电压环的PI调节器,另一方面用以补偿系统的动静态性能。 图3 L6561的内部原理图 图4 基于L6561的APFC电源的实际电图 3. 系统构成及其原理 图4给出了由L6561构成的APFC电源的实际电图。图输入交流电经整流桥整流后变换为直流电,作为boost电的输入;电容C1用以滤除电感电流的高频部分,降低输入电流的谐波含量;电阻R9和R10构成电阻分压网络,用以确定输入电压的波形与相位,电容C7与电阻R9构成一RC滤波器,用以 除去3号引脚的高频干扰信号;boost电感有一副边绕组,该绕组一方面通过电阻R1将电感电流过零信号传递到芯片的5号引脚,另一方面作为芯片正常工作时的电源;芯片驱动信号通过电阻R5连到MOS管的门极,R5用以防止MOS管的驱动信号振荡;电阻R6作为电感电流检测电阻,用以采样电感电流的上升沿(MOS管电流),该电阻一端接于系统地,另一端同时接在MOS管的源极和芯片的4号引脚;电阻R7和R8构成电阻分压网络,形成输出电压的负反馈回电容C3连接于芯片1、2号引脚之间,用于形成电压环的补偿网络;电阻R2,R3,电容C2,C6,二极管D3,稳压管D2和boost电感的副边共同构成了芯片电源,其,电阻R3连接于电容C1和芯片8号引脚之间,在系统通电时提供芯片的启动电压。 4.系统设计 以下以L6561芯片为基础,详细介绍APFC电源的设计过程。系统设计基于以下参数:①输入电压:85VAC—265VAC;②最大输出功率:250W;③输出电压:直流400V±3%。 4.1主电设计 1) 熔丝管:由系统最大输入电流 ,故可选用6A/250V的熔丝管。 2) 整流桥:整流桥的设计由两个参数决定,一是系统的最大输入电流,一是系统最大输入电压,据此整流桥可由6A500V的普通二极管构成。 3) 电感T:设系统输入电压为 ,系统输入功率为 ,系统输出电压为 (忽略输出电压的脉动),电感量为L,则系统的输入电流为 ,控制电所生成的参考电流为 。所以MOS管导通时间 为: (1) MOS管关断时间 为: (2) MOS管的开关频率为: (3) 图5给出了一个线周期内MOS管的开关频率与MOS管关断时间波形,图: 、 、 、 、 、 。由 图5 MOS管的开关频率与关断时间波形 图5与式(3)可知, MOS管开关频率的最大值为 , MOS管开关频率的最小值为 根据以上的分析,当电感L过小时,MOS管的最大开关频率将增加,导致MOS损耗增加,损坏MOS管;当电感L过大时,一方面电感自身的体积将相应增大,另一方面将导致系统性能下降(低次谐波含量将增加);故电感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由于芯片要求最小MOS管开关频率不小于15kHz,今选电感量为500uH,此时MOS管工作频率在16kHz—220kHz之间。 4) 原、副边匝比:电感原、副边匝比不宜过大,即 ;式, 为系统输出电压, 为boost输入电压的峰值, 为芯片所认同的高电平的最小值。在此取k=9。 5) 电容C:根据经验,输出电容C的选取为0.3 ~0.4uF/W,而其两端电压为系统输出电压,故可选用450V150uF的电解电容。 6) 二极管D:二极管D应为快恢复二极管,流过二极管的平均电流为 ,最大峰值电流为 ,故可选用BYV26E,其阻断电压为1000V,最大平均电流为1A,最大可重复冲击电流为10A。 7) 电容C1 :根据经验,该电容可选用1uF/400V的CBB电容。 8) MOS管: MOS管的最大阻断电压由输出电压 加上适当的裕量来决定,而其最大允许电流为系统的输入电流,故可选取IRFP450作为开关管。 4.2控制电设计 1) INV引脚:该引脚为电压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电压过压保护输入端。相关的电阻分压网络参数可由下式决定: 式 为系统输出电压, 为系统允许的最大过电压。 2)COMP引脚:该引脚同时为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和芯片内部乘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补偿网络接在该引脚与引脚INV之间,根据经验,补偿电容可选 。 3) MULT引脚:该引脚为芯片内部乘法器的另一输入端。分压电阻R9、R10由下式选取: ; 为 的最大峰值, 为系统输入电压的最大有效值。电容C7可由 来确定。 4) CS引脚: CS引脚为芯片内部PWM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该引脚通过电阻R6来检测MOS管电流。根据芯片资料,可选择电阻R6的阻值。 5) ZCD引脚: ZCD引脚为电感电流过零检测端,该引脚通过一限流电阻接于boost电感的副边绕组。R1的选取应保证流入ZCD引脚的电流不超过3mA。 6) GND引脚:该引脚为芯片地,芯片所有信号都以该引脚为参考,该引脚直接与主电地相连。 7) GD引脚: GD引脚为MOS管的驱动信号输出引脚。为避免MOS管驱动信号震荡,一般在GD引脚与MOS管的栅极之间连接一十几欧姆到几十欧姆电阻,该电阻的大小由实际电决定。 8) Vcc引脚:Vcc引脚为芯片电源。该引脚同时连接于启动电和电源电。稳压管D2选用18V稳压管;电容C2选用几十uF的电解电容;二极管D3应选用快恢复二极管,如1N4148;电阻R3选用几百千欧的电阻;电容C6可用几十nF的瓷片电容;电阻R2为几百欧姆。 5. 试验波形及其分析 图7给出了由L6561构成的boost校正器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实验波形,图7给出的实验波形的实验条件为:输入电压为调压器提供的220.4V交流电压;负载由两个150W/220V的白炽灯串联组成。由图可看出输入电流基本为正弦波,输出电压的直流分量基本为400V,其脉动频率为两倍的线频率。图6给出了boost校正器MULT和CS引脚电压的实验波形。由图可以看出流过MOS管的电流的包络波形与MULT引脚的电压波形相吻合;然而MULT引脚的电压并不为正弦波,而是有一定的畸变,特别是当boost输入电压过零时,这是由滤波电容C1和C7引起的,适当减小这两个电容可减小其畸变,然而会导致更大的高频谐波。CS引脚电压波形的毛刺是由开关管的通断产生的电流毛刺引起的。图6还给出了boost校正器COMP引脚电压实验波形。由图可看出在线周期内该电压保持恒定。 图6MULT 、CS、COMP引脚电压实验波形 图7APFC电源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实验波形 6.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电感电流准连续模式的有源功率因数预校正电原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AC/DC变换器电流谐波高、网络功率因数低等缺点,采用控制芯片L6561制作了一台宽电压输入(85VAC—265VAC)、输出功率为250W的APFC电源,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源系统的功率因数提高到0.98以上,总谐波含量低于5%
OrCAD PSpice 培训教材 培训目标: 熟悉PSpice的仿真功能,熟练掌握各种仿真参数的设置方 法,综合观测并分析仿真结果,熟练输出分析结果,能够综合 运用各种仿真对电进行分析,学会修改模型参数。 1 PSpice分析过程 2 绘制原理图 原理图的具体绘制方法已经在Capture讲过了, 下面主要 讲一下在使用PSpice时绘制原理图应该注意的地方。 1、 新建Project时应选择Analog or Mixed-signal Circuit 2、 调用的器件必须有PSpice模型 首先, 调用OrCAD软件本身提供的模型库, 这些库文件存储 的径为Capture\Library\pspice,此的所有器件都有 提供PSpice模型,可以直接调用。 其次,若使用自己的器件,必须保证*.olb、*.lib两个文 件同时存在,而且器件属性必须包含PSpice Template属性。 3、 原理图至少必须有一条网络名4、 称为0,5、 即 接 地。 6、 必须有激励源。 原理图的端口符号并不具有电源特性, 所有的激励源都 存储在Source和SourceTM库。 7、 电源两端不8、 允许短,9、 不10、 允许仅由电源和 电感组成回,11、 也不12、 允许仅由电源和电容 组成的割集。 解决方法:电容并联一个大电阻,电感串联一个小电阻。 13、 最好不14、 要使用负值电阻、电容电感,15、 因为他们容易引起不16、 收敛。 3 仿真参数设置 17、 PSpice能够仿真的类型 在OrCAD PSpice,可以分析的类型有以下8种,每一种分 析类型的定义如下: 直流分析: 当电某一参数 (称为自变量) 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对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 计算电的直流偏置特性 (称 为输出变量) 。 交流分析:作用是计算电的交流小信号频率响应特性。 噪声分析: 计算电各个器件对选定的输出点产生的噪声等效到 选定的输入源(独立的电压或电流源)上。即计算输 入源上的等效输入噪声。 瞬态分析: 在给定输入激励信号作用下, 计算电输出端的瞬态响 应。 基本工作点分析:计算电的直流偏置状态。 蒙托卡诺统计分析: 为了模拟实际生产因元器件值具有一定分散 性所引起的电特性分散性,PSpice提供了蒙托卡诺 分析功能。进行蒙托卡诺分析时,首先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元器件值分布规律,然后多次"重复"进行指定 的电特性分析,每次分析时采用的元器件值是从元 器件值分布随机抽样,这样每次分析时采用的元器 件值不会完全相同,而是代表了实际变化情况。完成 了多次电特性分析后,对各次分析结果进行综合统 计分析,就可以得到电特性的分散变化规律。与其 他领域一样,这种随机抽样、统计分析的方法一般统 称为蒙托卡诺分析(取名于赌城Monte Carlo),简称 为MC分析。由于MC分析和最坏情况分析都具有统计特 性,因此又称为统计分析。 最坏情况分析:蒙托卡诺统计分析产生的极限情况即为最坏情 况。 参数扫描分析: 是在指定参数值的变化情况下, 分析相对应的电 特性。 温度分析:分析在特定温度下电的特性。 您对电的不同要求,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仿真的相互 结合来实现。 18、 建立仿真描述文件 在设置仿真参数之前, 必须先建立一个仿真参数描述文件, 点击 或PSpice>New simulation profile,系统弹出如下对 话框: 输入name,选择Create,系统将接着弹出如下对话框: 在Analysis type,你可以有以下四种选择: Time Domain(Transient):时域(瞬态)分析 DC Sweep:直流分析 AC Sweep/Noise :交流/噪声分析 Bias point:基本偏置点分析 在Options选项你可以选择在每种基本分析类型上要附 加进行的分析,其General Setting是最基本的必选项(系统 默认已选) 。 19、 设置和运行DC Sweep 点 击 或 PSpice>Edit Simulation profile , 调 出 Simulation Setting对话框, 在Analysis type选择DC Sweep, 在OptionsPrimary Sweep,如下所示: Sweep variable:直流扫描自变量类型 Voltage source:电压源 Current source:电流源 必须在Name里输入电压源或电流源的Reference,如"V1"、 "I2"。 Global parameter:全局参数变量 Model parameter:以模型参数为自变量 Temperature:以温度为自变量 Parameter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