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伊辛模型之一:源起

本文介绍了伊辛模型的起源,从奥斯特的电磁偏转实验开始,讲述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和皮埃尔·居里的铁磁相变理论。伊辛在导师楞次的网格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维模型,但错误地认为一维和二维物质都无法表现出磁性。虽然伊辛模型初期受到争议,但后来昂萨格对其二维模型的解析证明了磁性的温度依赖性,开启了模型在多领域的应用,包括在人工智能中的作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按语:伊辛模型源起于日常所见的磁铁,后来它却遭受争议不断甚至一度归寂于尘埃;所幸,是金子总会发光,伊辛模型最后乘着新世纪的大风重新掀起研究热潮,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奥斯特和电磁偏转实验 (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磁铁和磁性的研究离不开电。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在一次讲座中接通电源后竟然发现一旁的小磁针发现了偏转。这一发现使他欣喜不已,因为这一偶然出现的现象印证了此前的说法:不仅电可以生磁,磁也可以生电!这一发现揭开了电磁学的序幕,标志着电磁学时代的到来。

安培和分子电流假说 (图片来源:网络)

奥斯特将他的发现写成论文公布出来仅一个多月后,法国物理学家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就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对此进行了阐释,即认为构成物质的小分子可以像地球那样绕中轴自转,由于带有电荷,这就相当于是一圈电流——根据奥斯特电生磁的理论,应当能产生磁场;这样,物质实际上就由一个个小磁铁构成。这些小磁铁可以想象为我们平常玩的条形磁铁,也具有不同的两极,遵循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当外部没有磁场时,物质内部的小磁铁由于温度等其他因素的扰动变得杂乱无章,宏观总磁性相互抵消,所以物质表现为不具有磁性;而外部加上磁场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