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作为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因素,是电影创作者抓住观众的心,并借影片中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对观众加以吸引、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手段。 影片塑造的人物性格越丰富,影片就越具魅力,这样的影片才能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电影《八佰》突破传统,打破战争片以往展现高层领导与运筹帷幄的传统模式,从性格迥异、天差地别的普通士兵、社会民众等个体为出发角度,通过小人物的形象塑造,描绘了一幅群像图谱,是对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类型化叙事风格的新拓展。 其题材选择的必定是观众感兴趣并认为非常重要的题材,而且极具影视形象色彩。而题旨则是戏剧内容的精神主导,必须传达给观众某种深刻、独到的情境、意境以及震撼心灵的情感,且具有特定的时代底蕴。
电影《八佰》通过有限的时间,采用群像式的人物设置,在节奏紧凑的影片中,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依靠各具特色的人物关系来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促成角色的改变和成长,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观影体验。本文尝试通过对电影《八佰》的人物塑造特点和方法进行浅析,探讨电影中人物形成的艺术价值,以期帮助观影者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物形象;打破;传统模式;群像式
绪 论 3
(一)电影《八佰》基本介绍 3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3
一、在对立与统一中塑造人物 4
(一)身份的对立统一 4
1.“正规军”和“杂牌军” 4
2.富人和穷人 5
3.教授和赌场老板 5
(二)性格的对立统一 6
1.勇猛的羊拐和懦弱的老铁 6
2.老拐的自私与大爱 6
3.狡猾怕事而又精明的老算盘 6
4.勇敢无畏和贪生怕死 7
(三)心理活动的对立统一 8
1.冷漠围观的富人与麻木自私的穷人 8
2.兵油子羊拐的内心活动变化 8
3.人物特色鲜明 8
4.相互影响、相互改变 8
二、在变化与成长中塑造人物 9
(一)行为的变化与成长 9
1.“端午”的变化与成长 9
2.“刀子”的行为变化与成长 9
(二)性格的变化与成长 10
1.从懦弱到勇敢无畏的转变 10
2.从沉默到主动出击的变化 11
(三)价值观的变化与成长 11
1.从自我生存到民族大义的变化 11
2.从不屑一顾到民族精神觉醒 11
3.从自我拯救到舍生取义的变化 11
结 论 12
(一)电影《八佰》基本介绍
《八佰》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战争电影,由管虎执导,姜武、张译、王千源等人联袂出演,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以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为背景,讲述了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八百勇士们在四行仓库和租界的边缘,以及他们四天四夜的顽强抵抗,最终成功抵达上海的最后防线的英勇故事,令人叹为观止。2020年,《八佰》是中国电影界在新冠疫情期间迎来的首部大制作国产影片,它不仅可以被视为“先头部队”的延续,而且也是“试水”的重要补充,它不仅可以拯救中国电影市场,还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八佰》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部采用数字IMAX技术拍摄的电影,它的出色表现令人叹为观止。影片开头播放了一段用英语进行解说的纪录片,讲述了四行仓库保卫战所发生的历史背景。1937年,日本军队突袭华北,引发中日之间的激烈冲突。淞沪会战中,日本和上海的租界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从而导致苏州河的河流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湖北保安团抵达上海市区,但路遇日本军队,保安团被打散。晚间,保安团中的“端午”和“老葫芦”发现自淞沪会战败退的国民革命军大部正在撤退,同时枪杀大量“逃兵”,两人随后被524团收编,前往四行仓库。被定为“逃兵”的保安团一行人被安排修筑仓库外围的堑壕和地雷,此时大量上海市民涌入四行仓库边的垃圾桥进入公共租界,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此为电影《八佰》名字由来。《八佰》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这一伟大时刻粉墨登场,其题材选择的必定是观众感兴趣并认为非常重要的题材,而且极具影视形象色彩。而题旨则是戏剧内容的精神主导,必须传达给观众某种深刻、独到的情境、意境以及震撼心灵的情感,且具有特定的时代底蕴。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他们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来展示。同样地,艺术形象的性格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影视作品必须考虑到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冲突,并将这些因素纳入整个故事的框架。人物的关系和个性在艺术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例如铺垫、隐藏、分离和夸张,这些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特征。总而言之,所有的艺术表现方式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物。电影《八佰》通过有限的时间,采用群像式的人物设置,在节奏紧凑的影片中,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依靠各具特色的人物关系来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促成角色的改变和成长,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观影体验。本文尝试通过对电影《八佰》的人物塑造特点和方法进行浅析,探讨电影中人物形成的艺术价值,以期帮助观影者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
[2] 潘源.电影符号学与电影意象论比较研究——探寻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基石[J].艺术评论,2019(10):42-55.
[3] 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5.
[4]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56.
[5] (西汉)司马迁.史记[M].郭灿金,魏明云,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75.
[6] 陈涛.《小狗奶瓶》:作为一种“表演装置”的萌宠[J].电影艺术,2020(0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