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一项由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大赛自2015年创办以来,累计有超过600万个团队、2500多万名大学生参赛,覆盖了全国所有高校。随着赛事的发展,大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的国际团队参与,实现了“百国千校万人”参赛的规模。
那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含金量高吗?答案毋庸置疑,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该大赛的参赛机制及主要赛道。
一、参赛资格
(一)在校或毕业五年内的专科生、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均可参加大赛;
(二)各赛道及赛道内个组别对参赛对象的学籍学历有不同要求;
(三)报名时按照不同赛道、不同组别的学籍学历要求进行报名参赛;
(四)每个团队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且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
(五)每名学生可参加多个团队,但只能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
(六)参加全国总决赛现场赛的参赛人员应为3-5人(含项目创始人)。
二、赛程赛制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
(1)比赛安排:
①校级初赛由各高校负责组织;
②省级复赛由各地负责组织;
③全国总决赛由各地按照大赛组委会确定的配额择优遴选推荐项目,
④总决赛阶段,项目将通过网评和路辩,择优进入总决赛现场比赛,决出金奖、银奖、铜奖等奖项。
(2)总决赛形式:
①网评:在指定平台提交材料由评委进行在线材料评审,无需答辩;
②路演:项目答辩人用PPT讲解项目,并回答评委的提问;
③项目路演答辩人需为项目团队学生成员,指导教师不得参与答辩,路演人及答辩人不得超过3人;
④项目展示时间5分钟,评委提问时间不超过3分钟。
三、赛道分类
大赛主体赛事共分五个赛道,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和萌芽赛道。
四、赛道设置
- 高教主赛道(以下简称主赛道)设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根据项目所处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
-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设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 职教赛道设创意组、创业组;
- 产业命题赛道待国赛通知及产业命题正式公布后启动;
- 萌芽赛道参赛对象为普通高级中学学生;
五、组别要求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盈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者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六、奖项设置
高教主赛道:中国大陆参赛项目设金奖200个,银奖 400 个,铜奖 1200 个,中国港澳台地区参赛项目设金奖 10 个,银奖 20 个,铜奖另定,国际参赛项目设金奖 50 个,银奖 100 个,铜奖 350 个。获得金奖项目的指导教师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限前五名)。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设置金奖70个,银奖140个,铜奖440个。获得金奖项目的指导教师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限前五名)。
职教赛道:设置金奖 70 个,银奖 140 个,铜奖 440 个。获得金奖项目的指导教师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限前五名)。
产业命题赛道:设置金奖 50 个,银奖 100 个和铜奖 300 个。
萌芽赛道:设置创新潜力奖 20 个。入围总决赛但未获创新潜力奖的项目,发放"入围总决赛"证书。
七、赛事时间
(一)参赛报名(每年5—7月)
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每年5月底,报名截止时间由各地根据复赛安排自行决定,一般不得晚于8月中旬。
(二)初赛复赛(每年6—8月)
初赛复赛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各校、各地自行决定。
(三)总决赛(每年9—10月)
大赛设金奖、银奖、铜奖;另设省市组织奖、高校集体奖及若干单项奖。入围总决赛的项目将通过评审,择优进入总决赛现场比赛,决出各类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