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一下超级BOM在大规模制造业的应用流程:
1.客户需求:业务根据标准格式填写客户需求。
2.PLM系统录入:将产品规格书数据录入PLM,生成产品参数。
3.匹配历史数据:PLM系统找到相似度最高的历史产品。
4.超级BOM选配:根据客户需求生成订单产品。
5.非标设计:对非常规需求进行非标设计,生成实例BOM。
6.生产分配:PLM将实例BOM数据传递给ERP和MES,分配到合适工厂生产。
根据以上大致流程解释几个关键点:客户需求、BOM、超级BOM、实例BOM
客户需求:在实际订单中,非标设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产品超级BOM的参数配置库中,建议增加一个“自定义”参数选项。计划专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自定义产品参数,并提交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工程部进行非标设计。
非标设计与参数管理
自定义参数通道:超级BOM参数库中应包含“自定义”参数,计划专员根据业务需求自定义参数并审核,通过后由工程部进行非标设计。
参数转正机制:当某自定义参数被复用3次以上,系统自动将其纳入标准库,后续可直接调用,实现“个性需求”→“标准配置”的转化
非标参数翻译库:由于业务人员记录客户需求时使用的术语可能与工程师填写的产品参数不一致,因此可以建立非标参数库,供业务人员选择,以解决术语不统一的问题——“外行说不清,内行听不懂”的困境。无法完全标准化的,需平衡客户自定义与标准化需求。
非标设计的数据库应用:所有非标设计方案将存入PLM知识库,形成“设计DNA图谱”。PLM系统可在接到新订单时自动匹配历史数据,找到最接近的产品BOM,标记差异数据,供工程设计参考进行非标设计,缩短设计周期。
通过这种模式,既保留客户个性化需求,又通过数据沉淀逐步扩大标准配置覆盖范围,实现定制化与规模化生产的融合。
BOM,超级BOM,实例BOM
大部分产品的BOM形式如下
大部分工程人员会把商品和产品混为一谈,商品和产品是针对不同的角色定义的。
商品与产品的区别
商品:指发货到客户手中的货物,通常带有包装。
产品:是企业内部设计、生产的对象,可能是包装后的商品、仓库中的备件或其他产品的子件。
简而言之,商品 = 产品 + 包装。
设计系统:针对复杂产品(如汽车)的层级划分,包含多个系统(如车架系统、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等)。
模块:由多个部件/零件按特定功能组合而成的独立单元,具有明确的输入输出接口和完整的功能属性。如:电源模块,可独立测试、替换、升级,是系统化设计的基础单元。
部件:由多个零件按特定结构/功能组合而成的装配体,如轴承(含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架)
零件:通常是不可再拆分的最小制造单元,如螺丝、齿轮等
设计系统提供了一个框架和规则集,使得模块和部件能够在其中协同工作,以构建出完整的产品。模块是具备特定功能的较大单元,而部件/零件则是这些模块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共同作用,保证了产品的功能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企业内部产品的BOM层级怎么分还是要看产品的复杂程度,以上示例可以套用到大部分产品
超级BOM相对实例BOM是一个概念,超级BOM是不能实际指导生产领料加工入库的;而订单BOM是实例BOM,是真实的物料清单指导生产加工入库的。超级BOM是的形式是有以下三种情况:
1.N选一型超级BOM:根据表达式规则在同类型中多种配置中选择其中一个
2.数量型超级BOM:根据表达式规则定义部分零部件数量多少个
3.参数化型超级BOM:根据表达式规则配置部分零部件跟随某个零部件参数变化自动变化
对于企业首先分类不同的产品线,产品线下有不同的产品系列,各系列里有不同的产品类别,理论上每个产品类别有独立一个超级BOM,或者说每种产品类别有自己的参数配置库。比如A类产品有10个配置参数,25种表达式,而B类产品有5个配置参数,有10种表达式配置。
工程师要把历史产品的选配规则用表达式形式建立到PLM系统;新产品开发中,工程师把产品经理的选配规则建立到PLM系统,就是建立产品的选配规则,PLM系统配置表达式。
超级BOM应用对企业的效益
1.提高效率:无需大量分解人员根据产品参数制作实例BOM
2.减少错误:根据历史数据生成实例BOM,几乎不存在错误
3.固化经验:分解人员的经验通过选配规则的表达式固化在PLM系统
实例BOM,如图案例:
以上总结
商品与产品:商品是带包装的货物,产品是企业内部的设计和生产对象。
设计系统、模块与零部件:设计系统为复杂产品提供框架,模块是功能单元,零部件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
BOM层级:超级BOM用于配置管理,实例BOM用于实际生产。
超级BOM应用:通过PLM系统匹配客户需求,生成订单产品,处理非标设计。
非标设计:通过自定义参数和非标参数库管理非常规需求,形成数据库供后续订单参考。
这些概念和流程帮助企业有效管理复杂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