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种常见的lua表代码结构写法的优缺点

32 篇文章 1 订阅
15 篇文章 0 订阅

第1种写法(实际案例:Yutils.lua)

local test

test = {
        math = {
                distance = function(x, y, z)
                        if type(x) ~= "number" or type(y) ~= "number" or z ~= nil and type(z) ~= "number" then
                                error("one vector (2 or 3 numbers) expected", 2)
                        end
                        return z and math.sqrt(x*x + y*y + z*z) or math.sqrt(x*x + y*y)
                end
        },
}

return test

优点:开发者进行长期开发维护时,以上述写法编写出来的lua代码在各种IDE中(VSCode、Sublime、Notepad++等)进行折叠代码操作时,熟悉快捷键的人可以迅速折叠当前不需要分析的代码,仅展开当前需要的部分进行分析,分析完之后在界面中上下翻动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更短。

如下图给出了在VSCode中折叠的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缺点:不知道折叠代码这个操作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像上面这样写,代码长了的情况下就不好确定当前的代码内容隶属于哪个上级表了。鄙人也是因为这点,给各个子表打了几百行各部分代码对应的上级表的注释。(然而知道折叠之后才发现这么做其实没必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2种写法(实际案例:Effector-utils-lib-3.5.lua)

local test = {math = {}}

function test.math.distance(x, y, z)
        if type(x) ~= "number" or type(y) ~= "number" or z ~= nil and type(z) ~= "number" then
                error("one vector (2 or 3 numbers) expected", 2)
        end
        return z and math.sqrt(x*x + y*y + z*z) or math.sqrt(x*x + y*y)
end

return test

优点:对初学者而言,可以尽可能控制表代码深度,有助于快速上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缺点:如果进行长期开发,写出那种上万行的脚本以后,在脚本内要进行上下文本代码分析,特别是折叠代码的时候,就比较折磨了。这种写法做不到像第1种写法那样高效折叠成千上万行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